張海南
摘? 要:德育是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大、中、小學德育一體化是現階段提升德育工作實效性的有效手段。甘肅省河西走廊地區紅色文化資源豐富,文化基因厚實,具有鮮明特色。將本地紅色文化融入大、中、小學德育工作,有利于深化德育工作內涵,豐富德育工作形式,完成德育工作的育人目標。
關鍵詞:德育;紅色文化資源;一體化
中圖分類號:G41?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1)17-0062-04
紅色文化具有巨大的社會價值,是革命先烈在革命戰爭時期匯聚的優秀文化思想,其蘊涵的愛黨愛國、艱苦奮斗、無私奉獻等精神,是現階段德育工作的重要切入點,是需要貫穿整個德育教育過程的主要內容。甘肅省河西走廊地區紅色資源豐富,將其融入德育教育,可以增強受教育者的認同感,能有效增強教育的感染力,提升德育工作的實效性,讓德育教育的形式更加豐富,真正做到“入心入腦”。
一、大中小學德育一體化必要性
(一)建設大中小一體化的德育體系,是教育體制改革的重點內容
近年來,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教育部多次出臺相關文件(如《中長期青年發展規劃(2016—2025年)》《教育部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關于深化教育體制改革的意見》)并指出,要根據學生不同年齡及學科專業特點,細化分類開展思想政治教育,要進一步探索大、中、小學德育的有機銜接路徑,要進一步加強大、中、小學德育體系建設,統籌整合各階段德育內容,推進課程建設、師資隊伍一體化,針對大、中、小學時期不同受教育者特點,探索一條多階段結合的德育途徑[1]。2020年1月17日,甘肅省召開全省教育工作會,也提出要推進大中小學德育和法治教育一體化建設。由此可見,探索德育的大中小學一體化是近年來國家進行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二)大中小學德育一體化是馬克思主義的內在要求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普遍聯系原理闡明,事物與其他事物之間、事物內部各要素之間是相互聯系與相互作用的,在一定條件下會相互轉化。所以事物的變化會影響其他事物的發展,事物內部某一要素的變化,也會影響事物的未來發展趨勢。這種聯系是客觀存在的,不會以人的主觀因素而改變,所有事物都與其他事物之間有聯系,任何事物不可能擺脫與其他事物的聯系而獨立存在。事物的各個部分是相互聯系的,部分的變化會影響整體與其他系統的變化,大、中、小學德育工作是一個聯系的整體,任何一個環節發生變化,都會影響最終的教育效果。
(三)德育是青少年成長過程的重要一環
當前,大、中、小學德育課程區別較大。大學階段思想政治教育課程專業性、系統性更強,但在中小學,由于升學壓力等各種因素的影響,開展德育教育時往往著眼于中考、高考。中、高考需要的知識點就相對重要,不需要的就不那么重要,對師資的培養也是如此,這就造成了大、中、小德育教育的斷層。故此,德育不可避免地處于各管一攤、各自為政的尷尬境地。特別是在新媒體環境下,青少年成長的各個階段都面臨多元價值觀的沖擊,迫切需要正確的價值觀引導。因此,制定具有連續性、系統性,并將紅色文化資源融入大中小學多階段的德育方案十分必要。
二、河西地區紅色文化資源融入德育課程的可行性
(一)甘肅紅色文化資源蘊含深厚革命情感
1936年,中國工農紅軍紅一、二、四方面軍在甘肅會寧勝利會師,在勝利會師后,遵照中共中央之命令,紅四方面軍三十軍、九軍、五軍兩萬余人組成紅西路軍開辟河西根據地;紅西路軍在河西走廊地區與當地軍閥馬步芳、馬步青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戰斗,但是由于河西走廊位于西北地區,群眾基礎較弱,且馬步芳軍閥部隊裝備精良,故先后經歷了北進一條山、取勝五佛寺、古浪戰役、永昌戰役、血戰高臺、受困倪家營,與敵人接連惡戰之后,不得已退入祁連山。在此期間紅西路軍依舊孤軍奮戰,由于兵力懸殊,最后彈盡糧絕,其戰況之慘烈,在中國革命戰爭史上寫下了悲壯的篇章。
(二)河西走廊紅色文化資源分布較廣
紅西路軍足跡遍布河西走廊,留下了許多戰斗遺址與遺跡。為緬懷革命先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河西走廊各市為紅西路軍戰士修建了烈士陵園、紀念碑塔和場館,在武威地區現存涼州祖師宮、二十里鋪上磨莊遺址、橫梁山、陳家燒房、東昇遺址;在張掖地區現存張掖紅西路軍、紅西路軍高臺烈士紀念館、臨澤烈陵園烈士陵園、甘州區高金城烈士紀念館、王家墩戰役遺址、倪家營戰役遺址、高臺戰役遺址等諸多戰斗遺址等。紅西路軍退入祁連山后,依舊堅持作戰,所以在整個祁連山區地區,沿著當年紅西路軍戰斗的軌跡,還存有很多當年紅西路軍戰士生活、駐扎、潛伏的遺址遺跡等[2]。
(三)紅西路軍精神影響深遠
紅西路軍在河西走廊譜寫了一曲曲悲壯的革命之歌,其精神萬古長存,數萬將士用生命和鮮血凝成的紅西路軍精神,是中華民族優秀民族精神的核心,是在戰火中歷練出的優良革命品德,是經過長期血與火的淬煉所形成的具有不怕犧牲、艱苦奮斗、顧全大局等優良品質的崇高精神。這種紅色先進文化,是紅西路軍將士始終信仰馬列主義,始終堅定共產主義理想,堅信中國革命事業一定能夠勝利的精神追求和文化結晶,觀點鮮明,歷經歷史和現實的考驗,具有鮮明的精神追求和信仰導向。
三、紅色文化融入大中小學德育一體化的路徑
(一)紅色文化提供大中小學德育一體化的教學途徑
第一,課堂教育。課堂教學是開展德育工作的主要陣地,也是現階段開展德育工作的主要手段。在課堂教育過程中,教師也通過在講述中穿插具有本地特色的紅色故事,播放紅色電影來進一步解析課本中紅色文化的意義,讓書本上的知識“活”起來、“動”起來。學校在課題研究方面,要真正打破各學段、各學科之間的壁壘,實現紅色文化貫穿德育工作、班主任工作、校園文化建設工作始終。
第二,課外實踐。大、中、小學德育工作要做到有機銜接,就必須沖破課堂灌輸式教育的局限,充分發揮課外實踐的作用。學校應在大、中、小學中單獨設置學時開展教學實踐活動。學校通過在各地紅色紀念館參觀的方式,讓紅色文化從書本中走向現實,讓學生真正理解紅色文化與革命精神的豐富內涵,在現實生活中感受紅色文化魅力,領悟革命精神,真正做到內化于心,外化于行[3]。各學??筛鶕蟆⒅?、小不同階段受教育者心理特點,在小學通過少先隊活動,在中學通過主題團日活動,在高校通過主題黨日、社會實踐、專題黨課、黨員先鋒崗創建等形式,在紀念館、戰役發生地點館開展多維度的愛國主義教育,學習革命歷史和英雄事跡,體會幸福的來之不易[4]。
第三,教學改革。大、中、小學德育工作要取得實效,就必須發揮學校校園文化作用,各階段學校要打破學習階段的壁壘,開展聯合活動,讓德育課程不僅僅限于書本知識,還可采取觀看紅色電影、講述紅色故事、編演紅色小品、邀請紅軍老戰士及抗疫英雄做講座等多種方式,促進德育課程的改革,而河西地區紅色文化資源分布廣,涵蓋河西各市,各層次學??筛鶕徒瓌t,結合校本特色,設立特色德育目標,開展有針對性的德育活動。
(二)紅色文化提供大中小學德育一體化的教育內容
第一,增強政治認同。所謂政治認同,是人們在參與社會活動時,受內外界諸多因素影響而逐步產生的一種感情和意識上的歸屬感,它屬于人們的心理活動范疇。人從本質上來說,是其各種社會關系的綜合,所以人們在參與社會活動時,往往會根據其社會階級不同,通過一定的聯系來確定自己身份,這種身份認同有宗教認同、政治認同、血緣認同等,人們往往通過某一方面的認同來確定自身的歸屬,并自覺地為這一組織服務,并按照這一組織的要求來規范自己的行為。這種現象就是身份認同[5]。在“身份認同”教育中,學校要把擁護社會主義制度和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列為重點內容,引導學生認識到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以及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
第二,樹立國家意識。國家意識是公民對國家的認同、認知意識,是社會個體對自己國家的歷史、文化、國情的認識和理解,從而逐漸積淀形成的一種國家責任感、自豪感和歸屬感??箲饡r期,全國各族人民形成了一個整體,這種對一個祖國的認同,才是我國打贏那場戰爭的最大武器和精神源泉。學校在“國家意識”教育中,重點通過了解革命先烈創業歷程,幫助學生認識國家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過程,了解為什么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救中國。
第三,促進道德養成。無產階級集體主義是共產主義道德的基本原則,它根本區別于一切剝削階級的利己主義基本原則。集體主義體現了共產主義道德的本質特征,是共產主義道德的基礎。所以,在大、中、小學德育過程中,學校要積極融入紅色文化,用革命先烈的高尚人格感染受教育者,引導學生做“誠信守法”“身心健康”的時代新人。
參考文獻:
[1] 胡小燕,楊擎宇. 德育一體化銜接工作研究——以甘肅省大中小幼德育教育為例[J]. 西部學刊,2020(04):65.
[2] 王儲. 河西走廊紅色旅游發展探析[J]. 河西學院學報,2018(06):49.
[3] 莊瑜. 上海紅色文化融入大中小德育一體化的價值及路徑研究[J]. 德育視點,2020(06):69.
[4] 宋哲. 美國中小學金融知識普及教育經驗及對我國的啟示[J]. 甘肅金融,2017(10):23.
[5] 劉廣業. 淺談我國中小學教育的現狀[J]. 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2012(33):19.
(薦稿人:朱院利,甘肅農業大學副教授)
(責任編輯:陳華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