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曉宇
摘? 要:“紅船精神”作為中國革命精神的基石,具有豐富的時代內涵和重要的歷史地位。本文結合中國共產黨建黨一百周年的偉大實踐,闡釋“紅船精神”的形成背景,認為“紅船精神”的形成既有基本的組織條件為實踐基礎、重要的人格條件為文化基礎和一定的區域條件,又有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支撐,黨的建立、百年光輝歷程、共產黨員的價值追求無不體現“紅船精神”的歷史內涵。本文總結出“紅船精神”是黨的先進性之源、是中國革命精神之源、是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的動力、是推進偉大工程的重要法寶。
關鍵詞:“紅船精神”;歷史內涵;時代價值
中圖分類號:A56?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1)17-0074-04
中國共產黨建黨一百周年之際,人們更應不忘初心與使命,追憶歷史,重溫“紅船精神”這一偉大的紅色革命精神。本文主要圍繞“紅船精神”的歷史內涵和時代價值進行闡述,以期鼓勵人們牢記共產黨人的初心與使命、不忘革命歷程的艱辛,在新時代繼續傳承、發揚偉大革命精神。
一、“紅船精神”形成的社會歷史條件
(一)實踐基礎——基本的組織條件
共產主義小組的建立和中國共產黨的成立為“紅船精神”的形成提供了堅實的組織條件。1919年五四運動后,中國早期馬克思主義先驅們不斷奮斗,組織籌建共產黨組織。在此過程中,陳獨秀和李大釗兩位有識之士志同道合,1920年先后于8月和10月分別在上海和北京建立共產黨組織。隨著黨組織成員認識的不斷深化,組織一致決定應召開全國性質的黨代表大會,建立中國共產黨。自此,一艘小船承載一個大黨,“紅船精神”的形成也有了堅實的組織條件。
(二)文化根基——重要的人格條件
馬克思指出:“歷史活動是群眾的活動。”[1]早期的共產黨人為建黨所做的不懈奮斗是“紅船精神”形成的重要人格條件。經過五四運動的啟發和俄國十月革命的成功經驗,李大釗、陳獨秀、瞿秋白等人認識到工人階級和農民才應是革命運動的主力,正視了群眾基礎的重要性。正如陳獨秀所高呼的:“積亂的中國,非國民自力的國民革命是不能挽救的呵!”[2]因此,“革命者”被視為了高尚的人格特征。
(三)理論基石——馬克思主義
“紅船精神”最主要的理論來源便是馬克思主義。一方面,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和十月革命的雙重影響下,馬克思主義從歷史的洪流中脫穎而出,并被作為重要的思想武器用以解決當時的社會問題。另一方面,建立“烏托邦式”社會構想的失敗,也讓革命先驅們意識到只有馬克思的科學社會主義才能救社會。因此,馬克思主義也確立了它在中國思想界中的領導地位。
二、“紅船精神”的內涵把握
(一)中國共產黨的建立體現了革命首創精神
革命首創精神是靈魂,是動力與源泉。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是頑強奮斗、求新求變的民族。縱觀歷史,中華民族所經歷的社會改革不勝枚舉,也正是這一次次的革故鼎新,讓中華民族能夠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改革意味著創新,創新精神是華夏兒女與生俱來的優秀基因。正因為有了這樣的創新精神,才造就了偉大的文明古國。在中國共產黨的創新實踐活動中,從馬列主義在中國的傳播發揚,到全國范圍內各地中國共產黨組織的建立,再到反帝反封建革命綱領的形成,都蘊藏著中國共產黨敢為人先的大智慧。
(二)中國共產黨百年光輝歷程展示了革命奮斗精神
革命奮斗精神,是取得勝利的基石和支柱。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行百里者半九十。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絕不是輕輕松松、敲鑼打鼓就能實現的。全黨必須準備付出更為艱巨、更為艱苦的努力。”[3]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年來的全部歷史成就不是運氣和偶然造就的,而是中國共產黨人艱苦奮斗、一步一個腳印累積下來的。一百年來,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完成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并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在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三重壓迫下,完成了推翻帝國主義和封建統治的壯舉,改變了中國近代社會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我國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這是一次廣泛而深刻的變革,消滅了剝削和壓迫,實現了中華民族走向繁榮昌盛的歷史飛躍。在社會主義改革時期,隨著國家實力的不斷增強,人民生活的日益豐富多彩,中國共產黨進行了新的革命探索,開辟出一條更加符合中國國情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華民族邁向了由富到強的新階段。
(三)中國共產黨人的價值追求詮釋了革命奉獻精神
革命奉獻精神是本源,是德政的根基。馬克思主義政黨的鮮明特點就是始終將最廣大人民的利益放在首要位置。中國共產黨的百年歷史就是中國共產黨人為民族獨立、國家富強而無私奉獻的歷史。革命奉獻精神體現了黨時刻以人民為中心,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是德政的體現。首先,中國共產黨的民主是本質上的民主,體現了人民的意志。作為無產階級的先鋒隊,一切行動以滿足人民的利益為宗旨。其次,“一切以人民為中心”既是中國共產黨的宗旨,更是無數共產黨員畢生追求的崇高理想。共產黨員用實際行動詮釋了他們的價值使命、奉獻精神。最后,黨的全部歷史活動都體現了其以改造中國社會為己任,強調了以國家和民族的利益為重。
三、“紅船精神”的時代價值
(一)是黨的先進性之源和具體體現
“紅船精神”與中國共產黨相伴相生,是支撐中國共產黨歷經百年滄桑依然保有先進性、純潔性的重要法寶。首先,中國共產黨的創建順應了社會基本矛盾規律,適應了中國社會生產力發展的需要。在外有列強入侵、內有封建壓迫雙重阻礙下的中國,自給自足的傳統小農經濟已經不再適應時代發展需要,資本主義經濟嶄露頭角,工人群眾隊伍發展壯大,已然成為先進生產力的代表,獨立而堅定地屹立于歷史舞臺。而五四運動帶來的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又恰如其分地為新興的革命工人階級帶來了思想上的指揮棒。工人階級與先進的馬克思主義理論一結合,中國共產黨便應運而生。其次,中國共產黨早期革命先驅是先進知識分子的重要代表。而且“紅船精神”的先進性不僅表現在建黨初期,還以不同的表現形式保持在中國共產黨一百年的光輝歷程中,是先進性的源頭。
(二)是開啟中國革命精神的重要篇章
“偉大的實踐產生偉大的革命精神。”[4]作為中國現有紅色革命精神的源泉,“紅船精神”是不同歷史時間和空間里其他精神的價值根基。以“紅船精神”為基礎,是在此之后其他革命精神的鮮明特征。同時,“紅船精神”與其他革命精神相輔相成,構成了不可分割的統一體。只有互相吸收借鑒,才能融會貫通,朝著實現中國夢奮進。歷史是向前發展的,但精神是亙古不變的。紅船精神中蘊含著革命、奮斗、奉獻的因子,這些都是新時代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所不可缺少的。中國共產黨的百年奮斗歷程不是單調的,而是一部多彩紛呈的革命建設史。在這本歷史的巨作中,各個革命精神得以形成、發揚、積淀、傳承。因此作為紅色革命精神之首的“紅船精神”便顯得格外重要,它影響著世代中國人的精神境界和價值觀念的塑造。
(三)是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的精神動力
“紅船精神”是激勵人們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不斷開創社會主義偉大實踐的強大思想武器。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蘇調研時強調:“協調推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推動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邁上新臺階。”[5]中國共產黨從社會發展的現實需要和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出發,提出“四個全面”的戰略布局,這與“紅船精神”中的創新和奮斗不謀而合。在新時代,我們只有大力弘揚“紅船精神”,發揚創新、奮斗、奉獻精神,才能統籌兼顧,更好地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開創新局面。
(四)是推進黨的建設的新的偉大工程的重要法寶
“紅船精神”是完善新時代黨的建設的重要依據。繼承和發揚“紅船精神”有助于在全黨范圍內樹立憂患意識;有助于將使命意識理念深入人心,讓黨員明確“我是誰,為了誰,依靠誰”這一問題;有助于在全黨樹立開拓意識,始終保持與時俱進改革創新的優良作風,繼承和發展黨的優秀傳統,以開拓進取的精神,創新工作方式、方法,創新黨內治理的新模式。
參考文獻:
[1] 馬克思,恩格斯.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87.
[2] 陳獨秀. 陳獨秀文章選編:中冊[M]. 北京:三聯書店,1984.
[3] 習近平. 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5.
[4] 馬克思,恩格斯.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 習近平. 堅持運用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方法論提高解決我國改革發展基本問題本領[N]. 人民日報,2015-01-25(01).
(薦稿人:楊嵐,沈陽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
(責任編輯:鄒宇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