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幕英 林曉卿 余聰
摘? 要:近兩年隨著國家發展對《基礎日語》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當今大部分《基礎日語》課堂存在的生態失衡問題將導致其教學難以適應新時代的培養要求。本文從生態語言學視角出發,探索由課堂生態環境、生態主體(教師、學生)所構成的生態課堂的優化策略。研究發現,縮小班級規模、分組學習有助于優化課堂生態環境,發揮教師與學生的既有能力有助于生態系統的優化,而生態環境與生態主體之間只有達到良好的動態生態平衡,才能建構一個優質的生態課堂。
關鍵詞:生態語言學;《基礎日語》;生態課堂;生態環境;生態主體
中圖分類號:G434;H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9052(2021)05-00-02
《基礎日語》是日語專業的核心課程,它的教學效果直接影響學生的日語基礎及學習興趣。2018年發布的《外國語言文學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對外語人才的能力、知識培養提出了更高要求,2020年教育部發布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日語專業教學指南》建議將《基礎日語》課時削減為每周6課時(削減了2~4課時)。在新時代背景下,如何提高《基礎日語》的教學效果是亟需解決的課題。
一、大部分高校《基礎日語》課堂教學現狀
目前大部分高校《基礎日語》課堂教學中存在著以下四個問題:一是班級規模過大。此問題在民辦高校尤為常見,有些高校班級人數多達40~50人,班額過大難以保證教學效果。二是學生就座問題。大部分課堂沒有分組學習,影響交際任務的進行。三是師生互動缺乏問題。四是對學生既有能力重視度不夠。以上問題倘若不解決,將導致《基礎日語》教學難以適應新時代的培養要求。
近幾年備受外語教師關注的生態語言學理論認為語言、語言使用以及與之相互依存和作用的環境構成了語言的生態系統[1]。何偉(2018)認為生態語言學的主題突出,即“從生態的角度去看語言或者從語言的角度去看與語言有關的生態問題”,同時具有強大的應用功能[2]。黃國文(2016)認為生態語言學促進了外語教學的“生態化取向”[3]。因此,本文嘗試從生態語言學視角看待《基礎日語》課堂教學出現的問題。《基礎日語》課堂是一個生態系統,由課堂生態環境和課堂生態主體構成,教學效果與生態系統的運作有直接關系。因此,上述所提到的4個問題就是《基礎日語》課堂生態失衡的問題。本文將基于生態語言學視角,探索優化基礎日語課堂生態、建構基礎日語生態課堂的策略,以期為新時代基礎日語教學提供有益參考。
二、生態語言學視域下的《基礎日語》生態課堂建構探索
(一)課堂生態環境的優化
課堂生態環境是在課堂生態圈內與教學活動有關的各種因素的總和[4]。筆者認為,《基礎日語》課堂的生態環境主要包括課堂的自然物理環境、網絡多媒體環境、班級規模、學生就座環境等。基本上高校都建設了優美舒適的教室,配備了多媒體教學,因此當今《基礎日語》課堂的生態環境主要面臨班級規模及學生就座環境問題。
第一,班級規模。《基礎日語》課堂主要教授語音、文字、詞匯、語法等基礎知識,也會進行發表、角色扮演等任務,因此過大的班級規模不利于教師對學生知識的檢測、教學效果的把握,也會打消學生的積極性。加之現在課時縮減,縮小班級規模勢在必行。
第二,就座環境。大學沒有固定座位,也沒有同桌的說法,因此大部分學生都是隨心所欲就座,也容易出現部分學生單獨就座的現象。這樣的座位安排非常不利于《基礎日語》課堂教學開展。首先,單獨就座的學生無法完成對話、角色朗讀、角色扮演等任務;其次,自由選擇同桌的原則一般是關系親密,而非看重對方日語水平。兩個水平都比較差的學生組合將不利于促進各自水平的提高。鑒于此,本課題團隊提出分組學習的構想。首先,對廣州工商學院的2019級實驗班進行了“《基礎日語》課堂學習是否需要同伴”的問卷調查,收回有效答卷33份,其中30人認為課堂需要同伴,3人認為無所謂。可見學生整體對分組持支持態度。而如何合理、公平地分組是一大難題。通過調查發現,有些學生排斥和異性同桌,有些學生不喜歡和關系不親密的學生同桌。出于相對公平原則,團隊嘗試借助對分易、學習通平臺輔助隨機分組,每周分組一次。通過一年半的分組實驗,發現大部分學生樂于接受平臺分組的做法,確保了交際任務順利開展,課堂生態環境得到了優化。觀察中還發現成績差的學生會主動請教成績好的同桌,部分成績差的學生還會主動要求教師安排一個成績好的同伴。在學期的最后一周復習周進行不分組實驗,結果發現有些學生會主動和以前分組同伴同桌。總之,分組學習營造了良好的學習氛圍,增加了學生的口語交際機會,激發其學習動機。
(二)課堂生態主體的優化
第一,課堂學習主體。岡田敏雄(2007)認為學習主體生態指的是學習主體的既有能力。既有能力主要包括五種能力,即語言能力、認知能力、情感能力、社會能力、文化能力。人們常說學生日語零基礎,但在岡田看來,“外語學習從零開始的”這種說法沒有考慮到如何充分發揮學習者母語基礎上已經建立的各種能力。本團隊主要關注實驗班學生的既有語言能力和文化能力。既有語言能力主要包括母語、英語、日語能力,而學生在這三種能力中呈現較大差異。近幾年,廣東省高考外語選擇日語專業的學生比例逐年上升,而目前尚未有高校為這批學生專門開設班級,只是平均分到各個班級。高考外語選擇日語的學生日語水平也參差不齊,有的自學過日語,有的從小接觸日本流行文化輸入了一定的日語。因此,教師在開展《基礎日語I》教學前應通過問卷、訪談全面了解每個學生的既有語言能力、對日本文化的興趣度及了解程度,做好記錄并在課堂有的放矢地運用,因材施教。例如,在《基礎日語》教學中,難度較大的問題可以多向有基礎的學生傾斜,耐心對待沒有基礎的學生;語法的講解及練習盡量關聯學生喜歡的的日劇、動漫等要素,從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第二,課堂教學主體生態位。教師生態位是指在教育教學復合生態環境下,教師個體或種群在教室群落或系統中所占據的位置以及與其他相關環境主體(學生、教室、領導等)或生態環境因子之間的功能關系與作用,由“態”和“勢”兩部分組成[5]。“態”指教師過去生態作用的積累,包括職業道德、學科知識、文化素養、教學能力、科研能力等[5]。作為《基礎日語》教師,應當具備崇高的職業道德,做學生的道德榜樣;應當具備扎實的日語專業知識;應當具備傳統文化素養及跨文化素養;應當綜合運用任務型、演繹、真交際等教學方法;應當扎實開展教學研究,做到教學與研究相互促進。另外,筆者認為《基礎日語》教師的“態”還應包含以下三點個人魅力:一是嗓門相對“大”;二是比較嚴格,因為《基礎日語》需要學生完成大量聽說讀寫任務,嚴格的教師更能做好監督;三是熱愛日本文化,這對拉近師生距離、培養學生學習興趣起到重要作用。“勢”是指教師對環境的占據能力、適應力和現實支配力[5]。作為《基礎日語》教師,應當具備適應各種制度、教學資源、學生需求等生態環境的能力。
第三,課堂教學主體與學習主體之間的生態。如何確保《基礎日語》教師與學生兩個生態要素保持和諧共生的關系呢?首先,教師要扮演好知識傳播者的角色。當今提倡教學“以學生為中心”,但并不意味教師是“旁觀者”的角色。《基礎日語》教師要將基礎知識傳授給學生,引導學生掌握高效的學習方法;在語法講解、學生發表環節,教師也要扮演好點撥、點評的引路人角色。其次,加強師生互動。《基礎日語》課堂尤其需要重視聽說能力的培養。因此需要建構一個互動頻繁、讓學生忙起來的生態課堂。建議借助問題教學法,加強師生、生生的問答互動。再次,保持亦師亦友的師生關系。在實踐中發現,《基礎日語》教師同時擔任班主任的做法有效可行。通過課后交談了解了學生的愛好、家庭情況、個人經歷等,可將其應用于語法舉例、課堂有針對性的提問等教學環節。
在實驗班開展了一年半優化探索發現生態課堂對學風、成績產生了積極的影響。聽力、閱讀、會話課教師一致高度評價該班學風。另外,以二年級的閱讀課(由同一個教師負責教學)為例,實驗班(39人)期末成績的優秀率(90分以上)占5%,良好率(70~89分)占54%,比最差的班級(38人)優秀率高出5%,良好率高出25%。
三、結語
課堂生態環境、教師、學生是《基礎日語》教學生態系統的有機構成要素。只有要素之間達到一個良好的動態生態平衡,才能建構一個優質的教學生態系統,從而提高基礎日語課堂教學效果以適應新時代的培養要求。
參考文獻:
[1]王勃然,趙雯.生態語言學視域下的大學英語在線開放課程教學生態建構[J].外國語文,2020,36(6):134-140.
[2]何偉,魏榕.生態語言學:發展歷程與學科屬性[J].國外社會科學,2018(4):113-123.
[3]黃國文.外語教學與研究的生態化取向[J].中國外語,2016,13(5):1+9-13.
[4]王翠英,等.大學英語生態課堂與生態教學模式構建研究[M].西安: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2017.
[5]雷丹.生態學視域下大學英語教師生態位研究[M].青島: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2016.
(責任編輯:張詠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