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平 張兆琴
摘? 要:作為一種新型的具有中國特色的教學法,產出導向法為我國外語教學提供了一種更為符合本國國情的教學理念、教學假設和教學流程。本文嘗試運用產出導論法的相關理論,聚焦江蘇某高校《語言學導論》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實踐,旨在探討產出導向法在指導語言學導論翻轉課堂中的應用。同時反思如何更好地在產出導向法理論體系下完善《語言學導論》課堂活動的設計,從而切實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以期為地方性應用型高校的英語專業教學改革與實踐尋求更為科學的教學方案與設計思路。
關鍵詞:產出導向法;《語言學導論》;翻轉課堂
中圖分類號:G434;H0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9052(2021)05-00-02
《語言學導論》是英語專業高年級階段的必修專業課程之一[1],目前該課程的整體教學情況和教學效果都不太令人滿意。對全國范圍內開設該課程的院校開展調查,結果表明,《語言學導論》課程的教學目的尚未突出實際運用能力,仍然止于理論知識的講授層面,嚴重影響了該課程的教學效果。因此,要改變現狀就必須對教學方法進行積極改革和探索。
一、產出導向法理論體系
文秋芳教授在2015年提出了一種新型的教學理論體系“產出導向法”(POA),它以“輸出——驅動假設”為原型,以消除外語教學中“學用分離”的弊端所構建。經過近十年的反復論證與修訂,目前該理論體系已較為完善。其教學理念包括學習中心、學用一體、文化交流和關鍵能力四大要素,教學假設包括輸出驅動、輸入促成、選擇學習和以評為學四大環節[2],教學流程則是在“教師主導+師生共建”的引導下,由“驅動——促成——評價”的多次循環構成。
二、產出導向法的教學實踐
(一)實驗對象
本課題組選取所教授的外國語學院學生為研究對象,其中2017級英語1班(36人)為實驗班,2017級英語2班(36人)為對照班。實驗班采用“產出導向法”指導下的課堂教學模式,對照班則仍然采取傳統授課方式。語言學導論一學期為3個學分,每周平均3課時,實驗時間自2020年3月至2020年6月。為了提高本次研究的準確性與有效性,筆者在開展新的教學模式之前對兩個班級進行了前測與問卷調查,教學實驗結束后再次對兩個班級進行了跟蹤和訪談。在整個教學實踐過程中,實驗班采用新設計的產出導向法理念指導下的教學模式,按課前、課中、課后三個階段實施教學,并采用新的評價體系對學生一學期的表現進行評價。兩個班級均設定同樣的教學內容、教學計劃、任務要求等。
(二)教學活動設計
筆者在產出導向法理念指導下共設計了六個單元的教學方案,經過不斷修改投入到教學實踐中,采用“課前——課中——課后”三維式教學模式。在教學內容、教學模式方法、教學活動設計等方面,均以學生的產出為導向,輸入新的教學內容,并進行相應的課堂評價任務與活動,以期實現最終效果。
(三)教學活動過程
第一,課前。首先,在開學之初,筆者向學生公布了本學期該課程的授課內容及評價方式。授課之前,筆者向學生詳細闡明了本課程的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以及學習目標,然后根據課堂學習目標確定產出驅動任務,并依據學生學習能力與水平差異設置層級不同的產出任務。為了讓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專業術語,課前準備環節非常重要。筆者會提前一周發布課前學習任務,讓學生預習本章知識點,登錄校園網絡平臺完成章節任務點學習。此外,為了更好地發揮過程性評價作用,要做好學生線上預習的跟蹤與反饋,促使他們認真預習與加深對每章節知識點的理解。學生還可在超星網絡平臺或課程群自主討論學習中遇到的問題,筆者也會在課前登錄校園網絡課程平臺和課程群,對學生所提問題進行一一解答和相應地輔導,為教學做好充足準備。
第二,課中。首先針對學生課前自主學習的內容進行梳理與總結。針對各章節重點及學生存在的疑難問題進行研有針對性的講解與交流。筆者隨機抽取學生圍繞本章教學內容進行陳述,交流各自的心得體會。比如,在選取戴煒棟《新編簡明英語語言學教程》第六單元Pragmatics這一章節知識的時候,因本單元的教學目標是要掌握語用學定義,理解相關理論。因此,為了能夠使學生更加淺顯易懂地掌握語用學定義以及相關學者對此定義的解釋和分類,同時也為了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和興趣,筆者選取了生活中較為鮮活有趣的例子作為鋪墊,如通過兩組漢語案例來分析句子的意義。
A? ? ?(1)? 小麗:你們老板人還不錯吧?
小茜:他系粉紅色的領帶!
(2)? 小婷:你那篇語義學的論文和語用學的調查做完了嗎?
小偉:我的論文寫完了。
B? ? ?(1)? 小麗:他穿衣服的品味很好。
小茜:他系粉紅色的領帶。
(2)? 小婷:你都看了兩個小時的電視了。
小偉:我的論文寫完了。
所傳遞的言外之意分別是C和D。
C? ? ?(1)我的老板不怎么樣。
(2)我還沒做語用學的調查。
D? ? (1)我覺得他穿衣服的品味不好,因為他系粉紅色的領帶。
(2)我可以坦然地看電視,因為我的論文寫完了。
筆者根據課前產出任務進行小組分工,每個班級學生總數均為36人,為優化小組成員結構和每位學生的參與度,筆者將每個班級的學生分成9組,每組成員為4人。4人組在問題發布時,先進行組內討論,再進行組際交流,共同參與任務的產出。這樣組內以及組間成員之間都能夠更為深度地練習產出內容。由于本教材內容均為學生較難理解一些專業術語,所以筆者結合漢語語料的分析,讓學生能夠更輕松地掌握一些抽象概念。比如,讓學生就兩組案例進行集中思考,發現在不同的語境下,相同的句子所傳遞的真實意義是不同的,如上所述,在A組和B組的第一個例子:雖然小茜都回答了他系粉紅色的領帶!但是由于上下文語境的差異,我們可以推斷出言者的真實意圖不同。通過這種對比,激發了學生的積極性和興趣,進一步引導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深度思考,隨后由小組代表進行觀點陳述。最后,其他各組需對匯報組的內容進行歸納、分析與點評,并給出相應的分數或等級評價。活動結束后,筆者作為教師對各組表現進行綜合分析,在各組平等協商的基礎上,給出較為客觀公正的評價。
第三,課后。筆者依據教學目標,布置課后練習,進一步鞏固所學知識,提高知識運用能力。此外利用校園網絡平臺發布學后反思任務,使各組學生連貫完成課堂中所講授的知識。并且在校園網絡課程平臺也上傳了不同難度級別的課后檢測與拓展學習資料,有利于學生提高自身所學知識與實際運用能力。
(四)創新學習評價機制
為了避免學生考前突擊現象的發生,更好地監督學生過程性學習,本學期筆者也開始嘗試使用新的評價機制,來進一步提升與優化新教學模式的教學效果。新評價機制更注重過程性考核而非終結性考核。過程性考核也不再由教師做主導,小組長對組內成員的考核也將納入學生的最終成績。評價主體分成兩個部分:教師對各組的綜合評價以及各組長對組內成員的評價。這種評價機制打破了傳統意義上的一卷定高低的弊端,更注重平時對學生課前、課中、課后的全面監控,從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自主性與積極性,也提高了校園網絡平臺的利用率。
(五)數據分析
在前期研究的基礎上,筆者采用問卷調查和深度訪談的方式,對本學期所采用的產出導向法教學實踐進行了教情與學情分析。
共發放問卷72份,收回72份,回收率100%。問卷調查結果說明新的教學方法對于學生明確目標、系統思考問題起著重要作用。對于新的教學程序能否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意”的占55.5%,完全同意的占41.6%,完全不同意的僅1人,占比1.3%。
在隨后進行的個人訪談中,5名學生從不同方面談到本學期的課程與傳統課程的區別,如“課上有更多的思考機會”“課程學習目標更加明確”“系統深入地反思問題”等。
三、結語
產出導向法理論體系獨具中國特色,對地方應用型本科高校的外語課堂教學實踐與改革具有一定的啟發和借鑒意義。作為應用型本科院校,為實現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產出導向法在英語專業語言學導論課程的課堂教學中是可行的,學生在合作和溝通、思維廣度和深度、批判性思維能力等各個方面都得到了大幅度提升。
參考文獻:
[1]江曉紅.“語言學導論”課程教學的問題與對策——基于廣東某高校的調查報告[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0(3):80-83+90.
[2]曹友義.英文電影情節對英語口語教學的產出導向研究[J].四川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9,29(4):121-125.
(責任編輯:董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