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因互聯網技術而出現的電子遺囑,由于其便捷、私密的特點,受到人們的關注和推崇,但存在真偽難辨、監管缺失等重大問題。而新出現的區塊鏈技術,以其去中心化和不可篡改的優勢,為電子遺囑的融合與發展提供了新的可能性。由此派生出一種區塊鏈技術與電子遺囑相結合的構想。具體是:(一)適時入法入規,填補法律空白。要明確基于區塊鏈技術的電子遺囑的法律地位、確認司法管轄范圍、加強違法犯罪打擊;(二)加強行業監管,強化隱私保護。要統一技術規范標準、設置行業準入門檻、明確具體監管部門、加強隱私安全保護;(三)完善權益救濟,化解矛盾糾紛。建立完善的區塊鏈電子遺囑損害救濟制度,切實維護和實現社會的公平正義。
關鍵詞:電子遺囑;區塊鏈;法律規范;應用途徑
中圖分類號:D9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916(2021)04-0105-03
2020年5月28日15時8分,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表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宣告中國“民法典時代”正式到來。此次通過的《民法典》進一步修改完善了遺囑繼承制度,其中特別引人注目的是增加了打印、錄像等新的遺囑形式,然而作為早已進入人們視野的電子遺囑依然沒有被寫進法律。從長遠來看,伴隨著5G等科技的快速發展,電子遺囑因其獨特的技術特點和優勢,如果能夠獲得具有公信力的權威保障和法律認可,在不遠的將來必將在司法實踐中更好地表達被繼承人的真實意愿,解決遺囑人的后顧之憂,傳承和諧家風。近年來,我國區塊鏈技術持續創新,產業規模初步形成,在個人征信、電子證據、數字身份等領域快速發展應用,為電子遺囑的應用發展提供了重要的借鑒。
一、電子遺囑的相關問題
(一)基本概念
目前,新頒布的《民法典》繼承篇中對電子遺囑并沒有明確的規定,關于電子遺囑的定義學術界也沒有統一的定論。結合傳統遺囑的概念以及電子遺囑的相關特征,筆者認為,電子遺囑是遺囑人生前依托互聯網技術,通過計算機系統及軟件,以文件、視頻、郵件、短信、微博等方式呈現的,對其個人財產及其他事務做出處分,并于其死亡時發生法律效力的一種遺囑方式。
(二)存在問題
1.電子遺囑真偽辨別問題
電子遺囑真偽辨別問題是其是否具有法律效力最大的阻礙。相比較于傳統遺囑形式,電子遺囑由于其便捷、私密的特點,往往由遺囑人一人即可完成,缺少了輔助的見證程序和見證人。同時,由于缺少了傳統遺囑形式所具有的個人專屬特征,如筆跡、聲紋等,僅僅依靠電子簽名來認定,也給電子遺囑的真偽鑒定帶來了極大的困難。
2.電子遺囑信息安全問題
如今,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給人們帶來各種方便、快捷的同時,也給人們帶來了很多的安全困擾。比如,個人信息的泄露、黑客的入侵、病毒的攻擊,典型的蠕蟲病毒事件、B站后臺源碼泄露事件、優衣庫客戶數據泄密事件等。網絡技術水平、網站工作人員操守、網絡運營狀況以及如何保障個人信息不被非法竊取都對電子遺囑信息保障提出了挑戰。
3.電子遺囑監管缺失問題
目前,電子遺囑在我國還不屬于法定的遺囑形式,我國也沒有形成有效的、完備的法律、行政手段對網絡遺囑服務平臺進行有效地監管。例如,前文所述的兩家網絡公司,設立時是否滿足法律規定的條件,行業進入有沒有符合一定的資質和門檻,有沒有經過相關部門的資格審查,公司關閉后對遺囑的后續保管或處理有沒有配套的措施,這些問題都會導致電子遺囑一旦出現問題,在法律監管和追責方面無法尋求有效的保護。
二、基于區塊鏈技術的電子遺囑分析
(一)區塊鏈技術的概念
2008年,“中本聰”(Satoshi Nakamoto)在《比特幣白皮書:一種點對點的電子現金系統》中首次提及“區塊鏈”這個概念。工信部發布的《中國區塊鏈技術和應用發展白皮書(2016)》從技術層面對區塊鏈作出狹義和廣義的解釋。通俗說來,區塊鏈是一組帶時間戳的數據不可變的記錄,它由不屬于任何單個實體或組織的、分布在世界各地的計算機集群共同管理,所有的數據記錄(即區塊)都是利用密碼學技術彼此綁定(即鏈)的。
(二)基于區塊鏈技術的電子遺囑分析
1.優越性
(1)非對稱的加密技術有利于確保電子遺囑的真實性
電子遺囑最被詬病的地方就在于其真實性無法保證,不同于傳統遺囑所具有的個人生物特征可以驗證真偽,電子遺囑僅僅依靠電子數據編碼無法確定立遺囑的是否為遺囑人本人,區塊鏈的非對稱加密技術保證了遺囑在設立的過程中必須得到相關主體的確認才能寫入,這方面既可以用電子簽名,還可以輔之以人臉識別、虹膜識別、聲紋識別等技術,使得遺囑人在訂立最初的遺囑時就有其特定的哈希值,任何對電子遺囑的非正常修改都將無法進行,從而確保了電子遺囑的安全和真實。
(2)可追溯的分布式賬本有利于保障電子遺囑的信息安全
從技術層面來看,區塊鏈技術將電子遺囑的相關內容記錄在一個個區塊上,再將一個個單獨的區塊通過節點鏈接起來形成一條主鏈,并且蓋上對應的時間戳,該主鏈上的數據信息一旦形成就是固定的、不可篡改的,任何試圖修改、刪除、替換數據的行為都會被監控察覺,形成了可以追溯的記錄。即使遺囑人本人想要修改也必須通過公鑰和私鑰的配合進行驗證解密才能進行,從而確保電子遺囑的內容不被盜取和篡改,能有效地保護電子遺囑的信息安全。
(3)點對點技術有利于打破信息壁壘,便利司法活動
點對點技術作為區塊鏈技術的核心之一,它的“去中心化”特點就是要減少信息傳輸的中間節點,實現數據的高效傳遞和共享。通過點對點技術將相關數據信息上傳司法電子證據云平臺,在法院、律所、個人之間實現數據的同步共享,對遺囑的真偽、遺產的分割、財產的執行實現一鍵化操作,最大程度上實現司法活動的公平公正。
2.可行性
(1)政策依據
2019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把區塊鏈作為核心技術自主創新重要突破口,加快推動區塊鏈技術和產業創新發展,使區塊鏈技術在建設網絡強國、發展數字經濟、助力經濟社會發展等方面發揮更大作用”。
(2)法律依據
2018年9月實施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互聯網法院審理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第十一條規定:當事人提交的電子數據,通過電子簽名、可信時間戳、哈希值校驗、區塊鏈等證據收集、固定和防篡改的技術手段或者通過電子取證存證平臺認證,能夠證明其真實性的,互聯網法院應當確認。這是我國首次明確了區塊鏈證據的相關規定。
(3)實踐依據
2018年9月,中華遺囑庫“遺囑司法證據備案查詢系統”正式上線,該系統將中華遺囑庫登記系統對接到中國司法大數據研究院下屬的司法電子證據云平臺,從遺囑庫上傳的數據信息與證據文件,通過電子簽名,系統自動進行由國家授時中心授權的可信認證時間綁定,通過第三方云儲存、司法鑒定與備份、區塊鏈防篡改等技術保障手段進行電子取證、存證。
三、區塊鏈技術與電子遺囑相結合的構想
(一)適時入法入規,填補法律空白
1.明確法律地位
當前,我國最新頒布的《民法典》沒有明確電子遺囑的法律地位,但是電子遺囑符合社會發展的潮流已勢不可擋,最高院可以通過出臺相應的司法解釋,為不同類型的電子遺囑做詳細的舉例說明,為司法實踐中解決電子遺囑的矛盾糾紛提供統一的處理辦法。同時,加強對區塊鏈領域的調查研究,提高區塊鏈領域的立法等級,將我國對區塊鏈的政策上升到法律層次,填補區塊鏈領域的法律空白,更好地引領區塊鏈技術與電子遺囑制度的結合。
2.確認司法管轄范圍
區塊鏈主要是通過分布式賬本系統構建起多個節點的數據體系,每一個節點鏈接一個區塊,每一個區塊對應相應的時間戳,形成相應的節點信息。與網絡空間一樣,區塊鏈并不是法外之地,但是相應的節點數據都是虛擬的。一方面,我們要研究現有的法律法規能否直接適用于區塊鏈電子遺囑領域;另一方面,針對已經出現的新問題制定相應的特殊法律條款或者通過司法解釋的方法加以規制兜底,明確司法管轄的范圍,既要保護到位又要避免過度干預。
3.加強違法犯罪打擊
區塊鏈的本質可以認為是一種計算機技術,本身并不存在合法與非法的問題,從中央到地方各級政府也都對區塊鏈技術堅持開放包容,鼓勵創新的態度,所以我們要嚴厲打擊那些打著技術的幌子,干違法犯罪勾當的行為。2018年4月、5月,西安警方、深圳警方分別抓獲了以“大唐幣”“普銀幣”為噱頭的傳銷、集資詐騙的犯罪嫌疑人。嫌疑人均是通過區塊鏈平臺進行數字貨幣交易,逃避法律監管。電子遺囑領域更是直接關系國計民生,事關廣大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必須對利用區塊鏈技術進行違反犯罪的活動進行嚴厲打擊。
(二)加強行業監管,強化隱私保護
1.統一技術規范標準
區塊鏈作為一個不斷吸引新的力量共同擴展的行業,建立行業的規范標準顯得至關重要,設定區塊鏈標準體系有助于進一步提高對區塊鏈技術的統一認識,促進其標準化進程。2017年12月,中國電子技術標準化研究院牽頭研制的國內首個區塊鏈領域的國家標準《信息技術區塊鏈和分布式賬本技術參考架構》正式立項,標志著我國進一步加快了區塊鏈標準化的步伐。從國家層面來說,在技術層面統一標準,為區塊鏈技術在電子遺囑領域的深度融合提供技術保障,把公安、民政、教育、公證等信息系統接入電子遺囑區塊鏈中,便于司法活動中有關遺囑真偽性和效力的查證,努力構建起全國統一的多中心電子遺囑融合平臺。
2.設置行業準入門檻
電子遺囑目前仍是一個新興行業,為了電子遺囑能夠有效地發揮其作用,保證司法實踐中真實的表達遺囑人的真實意愿,需要積極訂立電子遺囑行業運行規則,包括準入資格、資質具備、基礎設施配備、電子遺囑的執行方式與程序設定以及違反行業規則的懲處措施等。同時,區塊鏈技術的接入有助于區塊鏈技術的良性發展,作為我國在新技術革命中的領先行業,設置行業準入門檻既要規定一定的標準,又要保證區塊鏈技術與電子遺囑的健康發展和創新突破。
3.明確具體監管部門
加強對區塊鏈技術的監管,可以防止利用技術漏洞進行侵害遺囑人與繼承人權益的事件發生。一方面,區塊鏈技術的不可篡改性在保證信息安全真實的情況下,又保證了數據的可追蹤性,更加便于監管部門獲得更加全面的監管數據。另一方面,既要對這個新的領域加強監管,又要明確具體的責任劃分,避免出現什么都管、什么都管不好的情況發生,正確地引導行業的健康發展,確保區塊鏈技術在電子遺囑領域的良好有序運行。
4.加強隱私安全保護
電子遺囑領域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安全。區塊鏈采用點對點的數據傳輸方式,通過提供共識機制,解決信息單點失效的問題。區塊鏈不可篡改的特點也使得區塊鏈平臺也無法篡改交易雙方的數據,各個節點間的信任和數據交換共同構成了智能合約的基礎,通過對個人隱私采用數據密鑰進行加密,且進行多次的驗證,從而保證了電子遺囑信息的真實性、安全性。
(三)完善權益救濟,化解矛盾糾紛
目前,由于電子遺囑在法律上的空白,我國區塊鏈產業又處于高速發展階段,創業者和資本不斷涌入,企業數量快速增加,區塊鏈技術應用呈現多元化的特點,技術濫用也導致行業發展存在一定的風險,企業平臺由于自身或者外部的原因導致無法正常運營提供服務,勢必會對用戶造成精神和財產上的損害,建立完善的區塊鏈電子遺囑損害救濟制度有利于協調各方關系,化解人民內部矛盾,切實維護和實現社會的公平正義。
參考文獻:
[1]Bridget J.Crawford.Blockchain Wills[J].Indiana Law Journal,2020(735).
[2]Natalie Banta.Electronic Wills and Digital Assets:Reassessing Formality in the Digital Age[J].Baylor Law Review,2019(3).
[3]Gerry W.Beyer,Claire G.Hargrove.Digital Wills:Has the Time Come for Wills to Join the Digital Revolution?[J].Ohio Northern University Law Review,2007(3).
[4]郭鎧源.法律視角下基于區塊鏈技術的電子存證探究[J].法制博覽,2019(9).
[5]施孝超.電子遺囑的分類及發展探究[J].哈爾濱學院學報,2019(12).
[6]陳瓏.電子遺囑的效力探析[D].南昌:南昌大學,2016.
[7]王麗.基于區塊鏈技術的遺囑安全存證系統的研究與設計[D].合肥:中國科技大學,2019.
[8]董家瑞.電子遺囑效力問題研究[D].海口:海南大學,2018.
[9]葛婉平.網絡遺囑效力研究[D].揚州:揚州大學,2015.
[10]易桐.將司法電子證據與遺囑登記融合——遺囑司法證據備案查詢系統上線[EB/OL].2018-10-23.
https://www.chinacourt.org/index.php/article/detail/2018/10/id/3540818.shtml.
[11]蘇漢.工信部發布《2018年中國區塊鏈產業發展白皮書》[J].中國汽配市場,2018(2).
[12]張玉潔.區塊鏈技術的司法適用、體系難題與證據法革新[J].東方法學,2019(3).
[13]童豐.公證介入區塊鏈技術司法運用體系初探——從杭州互聯網法院區塊鏈存證第一案談起[J].中國公證,2018(9).
作者簡介:潘家慶(1992—),男,漢族,江蘇淮安人,單位為南京信息工程大學,研究方向為民法。
(責任編輯:董惠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