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靜
【摘? ? 要】小學教育階段,語文教學重在培養學生對于語文學習的興趣,引導學生掌握一些基礎的語言類知識。由于小學生的心理認知尚處于較低水平,因此應針對小學語文教學問題采取一些有效措施,提高小學語文教學質量,促進學生語文知識學習。
【關鍵詞】小學語文? 語文教學? 策略探討
中圖分類號:G4?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1.04.024
在新課程改革的影響下,小學語文教學更加注重學生的自主學習,注重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所以,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既要通過教學活動使學生學習語文知識,同時要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促進學生的涵養和修養的提升。小學階段的學習有利于影響和形成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習慣,因此教師千萬不能馬虎大意,小學生的可塑性非常強,因此教師要有意識地進行培養和塑造。小學階段的語文學習重在使學生認識到語文的重要性,引導學生積極運用語文這一交流工具去認識客觀世界,讓學生體驗到語文之美,幫助學生言情達意,訴諸自己的情感需求。
一、目前小學語文教學的現狀及問題分析
由于小學語文教學活動長期受到傳統教學思維的影響,因此導致在教學活動中教師盲目教學,沒有滿足學生的需求,這種教學容易讓教師和學生陷入語文教學活動的誤區。在應試教育的桎梏下,小學語文教學片面注重學生的成績,將小學語文教學功利化。這樣的教育目的完全背離了我國教育的真諦,導致學生從小就形成了錯誤的價值觀念,學生成為考試的機器,但是語文素養卻相當薄弱,喪失了學習小學語文的真正目的。如何改善這樣的狀況是當今教育工作者應該重視和解決的首要任務。
(一)小學語文教學模式缺乏創新,忽視學生語文素養的培養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很多教師往往運用單一陳舊的教學模式,進行灌輸式的教學,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猶如機器一般,僅僅將教師傳授的語文知識傳輸到腦中,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得不到充分地發揮。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學氛圍低迷,課堂沉悶,學生對于教師的講解感到乏味,極大地降低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同時,教師在教學設計時沒有考慮學生的學習情況,未能認真研究學生的學習水平和狀態。而且,教師在小學語文教學活動中以講授語文知識為主,忽視了小學語文知識中所蘊含的語文素養和人文價值;忽視了學生的情感生成和體驗,壓抑了學生的情感訴求,在一定程度上違背了語文教學對于人生的回應和要求。事實上,小學語文課本內的教學內容是遵循小學生的心理認知規律來編寫的,與小學生的成長和發展是相符合的,但是僵化的教學模式嚴重阻礙了學生的語文學習動力。
(二)新課改下過分放任學生的個體行為
新課程理念強調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角,教師應該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保護學生的個性發展。但是在具體實踐過程中,一些教師的片面理解導致學生的個體行為泛濫,沒有受到節制。由于小學生各種行為規范還沒有養成,一旦教師過于縱容,不論學生的行為是否正確,都片面地認可,那么必將影響學生的學習。因此,教師應該避免走極端,在發揮學生的個性的同時,引導學生樹立規矩,培養學生在規范中自由地發展個性。
(三)語文課堂教學形式單一,影響學生的學習質量
實施新課改之前,小學語文課堂沉悶、乏味的課堂教學氛圍破壞了學生學習的興致,導致許多學生在課堂上昏昏欲睡,而教師嚴厲的管束給學生身心上帶來了嚴重的影響。教師課堂教學形式單一,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慢慢降低,導致學生學習效率不高,嚴重影響語文課堂教學的質量。因此,教師應該靈活運用學生所喜愛的教學形式,畢竟小學生天性就是活潑好動的,教師可以將學習寓于游戲之中,使學生在游戲中學習,在學習中游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以此來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
二、小學語文教學探索
(一)制訂合理的語文教學目標
新課程改革要求尊重學生,注重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和行為。小學生的思維是非常活躍的,因此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應該從學生出發,堅持以學生的發展為目標,制訂合理的教學目標。小學語文教學應該是滿足學生的成長發展的,不能僅僅抓住教材,而忽略學生的需要。小學生心智發展尚處于較低階段,對于事物的認知更多的是從感性出發,小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實效短,因此教師不能定一些不切實際的教學目標,而應基于學生的學情,結合教學大綱和語文教學內容,合理地制訂教學目標。
(二)優化小學語文教學策略
教師應該考慮從學生實際情況出發,選擇學生喜學樂學的教學模式,引導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學活動去。教師應該抓住小學生的關注點,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發散思維,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教師不能孤立地開展教學活動,而應該注重聯系學生的日常生活,從生活中去提煉教學實例和內容,幫助學生從生活中去體味語文知識。小學生天性就是活潑好動,熱愛游戲,因此教師可以對癥下藥,根據教學內容寓教于樂,讓學生能夠在游戲中獲得知識。
(三)不斷提升教師自身的專業能力和綜合素養
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是教學活動的設計者、組織者和實施者,學生的語文學習離不開教師的引導和幫輔。由于當前學生的能力和水平越來越高,學習渠道也越來越廣泛,家長也越來越注重培養學生,因此對教師的要求也越來越高。所以教師要具備優秀的專業技能滿足學生的學習;同時教師還應該不斷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來應對當今多變的教學情況;教師還要有健全的人格,以自身的人格魅力來引導學生積極地開展學習。正所謂“學高為師,身正為范”,教師以教書育人為天職,因而要不斷完善自己和提升自己才能夠為學生做表率,引導學生學習。
(四)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新課改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合作探究的能力,因此教師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使其逐漸具備這樣的能力。教師可以運用小組學習的方式,通過學生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的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激情,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對此,教師當然并不是完全放任不管,而是以引導者的角色幫助學生自主學習,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五)布置適量的鞏固作業
以往教師布置大量的作業以達到強化學習的目的。這樣的做法使得一些掌握較快的學生浪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做了許多的無用功。因此,教師要靈活合理地布置作業,不應該片面看重作業的量,而要關注作業的質。此外,教師所布置的語文作業形式應該靈活多變,不應該僅僅局限于單一的寫、背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