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問題是數學學科教學的靈魂。初中數學課堂教學要重視數學問題的有效滲透。具體而言,教師可以從深耕教材內容、對接生活元素、把握關鍵節點、加強學科鏈接方面入手,不斷提高數學問題的設計質量,優化數學問題投放時機,以數學問題為引領,啟迪學生數學學習思維,觸發學生數學課堂深度學習,進而構建初中數學高效課堂。
關鍵詞:問題引領;初中數學;教學設計
中圖分類號:G424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9192(2021)14-0023-02
引 ?言
數學問題一直是初中數學學科教學的重要教學資源。教師在運用問題教學法開展課堂教學活動時,要對數學問題的設計質量、投放時機進行準確把握。教師立足學生數學課堂動態學習效果,靈活開展問題教學活動,引領學生在數學問題驅動下開展有針對性的探究學習、動手操作、游戲競賽等學習活動,能豐富學生數學課堂感性認知素材,促使學生獲得更多與數學知識相關的表象認知,啟發學生進行遷移學習,進而幫助其完成對新知的建構。
一、深耕教材內容,關注問題針對性
在問題引領下的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數學問題并非游離于課堂教學之外,而要緊密圍繞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教學目標。教師應深入挖掘教材內容,根據編者的編排設計,明確每個課時教學內容的知識主線;要善于根據數學知識的特殊性、差異性,靈活設計數學問題,從而引領學生圍繞知識主線展開探究學習,將學生的數學思維集中于課時教學的重點、難點、易錯點等關鍵知識學習中,利用問題提高學生數學學習效果[1]。
例如,“圓和圓的位置關系”一課教學的重難點無疑是教會學生掌握相離、相交、相切三種圓和圓的位置關系。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立足這些關鍵知識,在新知導入環節直接提出總領性探究問題:圓和圓的位置關系有哪幾種?同時,教師應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回顧上一小節“直線和圓的位置關系”的學習內容,按照以前學習的數學方法,類比推理圓和圓的位置關系。在教師的啟發誘導下,有的學生采用畫圖的方式,畫出了多種圓和圓的位置關系,并歸納總結不同位置情況;有的學生制作了兩個圓形卡片,用以操作實驗,推導圓和圓的位置關系……
在上述案例中,教師把握課堂教學的知識主線,用直指課堂核心知識的問題進行導入,有效增強了學生的探究意識,提高了學生問題探究的專注力。教師滲透必要的數學方法,啟發學生通過類比推理展開新知探索,明確了學生數學課堂探究學習的方向,提高了學生的數學學習效率。
二、對接生活元素,增強問題生動性
數學是一門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學科,很多數學概念、數學規律、數學定理都能在生活中找到對應的數學原型。教師設計引領性數學問題時,要具備生活化教學視野,積極對接學生熟悉的生活現象、生活問題,把數學新知與這些生活元素融合到一起。這不僅能夠激活學生已有認知經驗,為學生數學知識遷移學習搭建思維橋梁,還能增強數學問題的生動性,拉近學生與數學知識的距離,讓學生更加主動地投入數學新知探索中。
教師應依托生活化的數學問題設計,引領學生結合具體、直觀的數學關系呈現,厘清問題分析的思維脈絡,降低數學新知理解的難度。例如,在教學“圖形的相似”小節內容時,教師課前利用計算機網絡,搜集整合了大量生活中存在的圖形相似的圖片素材,如五星紅旗中的大五角星和小五角星、商品包裝盒上不同大小的商標圖片……教師在課堂導入環節,借助多媒體設備向學生展示這些圖片素材,啟發學生思考:圖片中標注出的圖形有什么相同點和不同點?學生通過觀察學習,很快就認識到這些圖形的形狀是完全一樣的,但是大小不一。這時,教師結合學生回答內容,順勢切入“圖形的相似”這一知識點。
日常生活資源與數學知識教學存在諸多對接點。在上述案例中,教師整合具備圖形相似數學特征的生活物品圖片素材導入課堂中,設置啟發性數學問題,讓學生從這些直觀圖片素材中,抽象出它們的異同點,建立圖形相似的初步認識,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還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在之后的課堂中,教師可讓學生列舉出更多具備圖形相似特點的生活實例,讓學生歷經“具象—抽象—具象”的數學學習過程,從而加深學生對數學概念的理解。
三、把握關鍵節點,確保問題連貫性
數學學科教學是一個循序漸進、螺旋上升的過程。一節數學課不可能只講解某一個數學知識點,會由淺入深地涉及多維度的數學知識。教師可以采取項目化教學方式,做好數學課堂教學的充分預設,根據不同教學環節的實際需求,投放不同的數學問題,并保持數學問題教學的連貫性,以促使學生在多層次數學問題引領下,層層遞進地開展數學新知的深度學習,進而拓展學生數學思維的廣度和深度,幫助學生全面、深刻地理解課堂所學的數學知識。
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借助問題串、問題組的形式設計數學問題教學活動,在課堂關鍵節點,用數學問題串聯課堂教學環節。例如,在教學扇形的面積計算方法時,教師在課堂導入環節,設置“什么是扇形”的問題,激活學生對扇形圖形概念的已有認知,引導學生對扇形與其所在圓建立聯系。在新知授課環節,教師導入半圓、四分之一圓圖形的圖片素材,標注半徑長度,要求學生計算兩個圖形的面積大小,用典型性較強的扇形啟迪學生數學思維。在學生完成問題解答后,教師提出“扇形的面積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扇形面積的一般計算公式該怎么表示”的問題,引領學生完成課堂核心知識的認知建構。
教師整個課時教學設計體現出很強的系統性,首先以回顧性問題喚醒學生已有數學舊知,為學生數學知識遷移學習搭建橋梁;其次用特殊扇形面積計算問題,切入扇形面積的探究學習活動,啟發學生對扇形面積計算方法建立初步認識;最后依托這些問題學習成果,引領學生抽象出扇形面積計算的一般方法,實現數學新知的建構。
四、加強學科鏈接,提升問題綜合性
當前,初中數學學科教學愈加注重培養學生綜合、靈活應用數學知識的能力。教師有意識地鏈接其他學科教學內容,投放綜合性更強的數學問題,能夠考查學生對數學知識應用的靈活性,鍛煉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教師應從實際教學內容出發,尋找合適的學科對接點設計數學問題,引領學生養成用數學視角看待其他學科知識的學習習慣。
多學科鏈接教學不僅能夠延展學生數學應用思維,提高學生數學學習能力,還能啟發學生跳出數學學科,形成多學科知識鏈接的意識,實現多維度教學目標。例如,在向學生介紹“黃金比例”數學概念時,教師對接美術學科,在課堂中向學生展示了《蒙娜麗莎》繪畫作品和《斷臂的維納斯》雕塑作品,以此引入數學問題,讓學生思考美術中的黃金比例與數學學科的關系。接著,教師和學生一同探討了黃金比例數值的數學意義,引導學生構建二者的聯系,以加深學生對數學知識的學習印象,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和審美能力。
數學問題的多學科鏈接要避免盲目性,不能為了追求學科鏈接而“生搬硬套”。在該課例中,教師有針對性地對接美術學科與數學學科中的“黃金比例”知識,以美術作品為設問切入點,設計綜合性較強的數學問題,引導學生構建兩門學科的知識聯系,不僅能夠拓寬學生數學學習的知識面,提高學生的數學分析能力,也可以彰顯出數學知識的應用價值,有利于學生數學學科學習情感的培養。
結 ?語
數學學科學習的核心是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教師以數學問題為導向,設計數學課堂教學活動,能夠提高學生數學課堂學習效果,提升學生數學核心素養。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注重采用適合的手段,不斷提高課堂教學問題的針對性、生動性、連貫性、綜合性,最大限度地發揮數學問題的教學價值,拓展學生數學素養的發展空間。
[參考文獻]
夏曉燕.基于價值引領、問題導向的課堂教學[J].甘肅教育,2018(12):53-55.
作者簡介:操龍坤(1968.10-),男,福建浦城人, 本科學歷,一級教師,研究方向為中學數學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