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冬云
摘要: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應用現代信息技術發揮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其可以對教學內容予以豐富,創設一種生動、愉悅的教學情境,進而透過多方位刺激學生感官,調動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促進學生思維能力和記憶力增強,同時使學生對歷史學習充滿濃厚的興趣,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關鍵詞:現代信息技術;初中生;歷史;學習興趣
受傳統教育思想影響,在歷史課堂教學中,教師通常會運用教師講解、學生接收為主的教學模式,大多情況下,學生都是死記硬背歷史知識,進而造成學生很難愛上歷史學習。多媒體屬于信息時代的一種產物,將其運用到初中歷史教學的過程中,可以吸引學生注意力,并調動其對于歷史知識的學習興趣。
一、現代信息技術對初中生歷史學習興趣的重要性
(一)符合學生的思維水平
初中階段的學生正處于形成思維能力的關鍵時期,雖然他們的理性思維尚未發育成熟,但他們會對感性事物充滿興趣[1]。初中歷史囊括了諸多較為抽象的知識,而對初中階段的學生而言,這些知識的理解難度較大,因此教師需要將抽象歷史知識轉變成學生容易接受和理解的知識,符合學生思維水平。通過對多媒體信息技術的運用,可以憑借視頻、圖片、音頻等相似,將歷史知識展現出來,調動學生感官,在符合學生思維水平的同時,對歷史知識予以吸收和消化,促進歷史教學質量的提高。
(二)符合學生的學習需求
現階段,各個國家之間的競爭實質表現為人才競爭,在此形勢下,人才慢慢成為社會發展中不可或缺的一種資源。基于此背景,學生只有積極學習,豐富自身知識,才可以在激烈的市場經濟中得到良好發展,最終成為社會真正所需的高素質人才。同時,初中生正值青春期,在此階段中,他們朝氣蓬勃,同時具有遠大理想,求知欲強烈。多媒體信息技術整合了各類知識資源,可以使學生對學習的相關需求得到滿足,進而以堅實的基礎助推學生良好發展。
(三)解決歷史教學中的問題
立足于歷史知識對學生愛國情操進行培養,屬于初中歷史教學的主要目的,進而讓學生能夠更好的認識例子,通過歷史發展觀看待問題,協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以及人生觀[2]。具體教學方面,盡管大多數歷史教師對此教學目的表示認可,但所采用的教學方式很難確保教學效果的良好性。同時,一些教師認為摒棄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模式,進而讓課堂氛圍枯燥,缺乏趣味性,難以調動學生學習興趣。除此之外,受應試教育的影響,部分教師未在歷史課堂教學中引入現代信息技術,在他們看來,傳統的死記硬背的方式可以幫助學生在考試中獲得優異成績,進而嚴重挫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通過現代信息技術激發初中生歷史學習興趣的策略
(一)利用信息技術,創設歷史情境
布魯納曾說過:“對所學材料的興趣是學習最好的刺激。”基于此,初中歷史教師開展教學活動時,為了讓學生對歷史學習充滿濃厚的興趣,應注重刺激學生的感官和心靈。基于現代信息技術的多媒體教學,能夠整合視頻、圖像、文字、聲音等,全面刺激學生感官。所以,教師需要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結合中學生的心理特點與認知規律,通過多媒體創設歷史情境,讓學生獲取身臨其境的感受,進而提高學習歷史知識的興趣。
例如,講解“美國南北戰爭”相關知識的過程中,教師可通過網絡技術搜索戰爭形勢圖,林肯圖像與生平事跡等相關資料,然后整合收集到的資料,構建真實的歷史情境,縮短學生與此段歷史的時空距離,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再例如講授“對外開放”這一課時,要想讓學生能夠更好的理解鄧小平在改革開放方面做出的巨大貢獻,可通過多媒體課件展示如下情境: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引導學生跟著演唱,同時將相關問題呈現在屏幕上:第一,歌曲中的老人指的什么?說一說其為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做出的貢獻?第二,兩個“春天”的含義分別是什么?通過多媒體信息技術構建的情境,可以讓學生回想之前播放的改革開放的年代,學生好像看到了鄧小平在眼前揮手微笑的場景,在音樂中有效激活了課堂氛圍,激發了初中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二)利用信息技術,加強學生主體意識
常言道:“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心理學專業通過研究總結出:興趣對人的學習具有重大意義,充滿興趣相當于成功了一半[3]。并且,在興趣的驅動下,學生才可以主動的進行學習,并在課堂中展現出主體作用。對此,如何讓學生能夠順利的成為課堂教學參與者,并對歷史形成良好興趣呢?本文認為,教師可將教學網址提供給學生,要求學生在課后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對原始文字、音像、圖片等資料進行閱讀,結合自身學習情況對學習資源進行選擇,進而獲取更加豐富的知識。同時,現代信息技術教學能夠刺激學生眼、耳、口等多個感官,進而轉變干說歷史的情況,讓歷史人物、場景等能夠以鮮活的形象呈現在課堂教學中。
以“抗日戰爭”相關知識為例,教師可在教學前要求學生通過信息技術收集與抗日戰爭相關的資料,諸如民間故事、圖片、視頻等,然后幫助學生將這些資料制作成課件,在課堂教學中進行展示,進而加深學生對于抗日戰爭的認識。并且,學生以多媒體網絡環境的自主合作學習為基礎,可以展現出自主學習能力,有利于加強學生主體意識,使之全面、積極的融入到課堂學習中,實現合作學習和個體學習之間的全面融合,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知識的興趣,并促進課堂教學質量的提高。
(三)利用信息技術,整合各類歷史資料
在現代教育理念持續發展的背景下,教學方式實現了創新,各類新型教學方式層出不窮。但初中歷史教師在實際教學中,除了需要對新教學方式進行正確運用之外,還需考慮初中歷史教學的具體狀況,進而促進歷史教學效率與質量的提高,并調動學生對于歷史的學習興趣。
以“辛亥革命”相關知識為例,教師可通過信息技術整合各類歷史資料,并憑借網絡平臺引導學生觀看各類資料,吸引注意力,并調動探究興趣,進而思考辛亥革命具備的歷史意義。在此過程中,學生除了能夠掌握歷史知識之外,還可以啟發其歷史思維,運用歷史辯證法看待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有效培養初中學生良好的歷史時空觀念,促進初中學生歷史核心素養的全面發展。
結語:綜上所述,在初中歷史教學的過程中正確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可以立足與不同角度與方式將歷史知識的內在規律展示出來,進而不受時間和空間的局限,將學生的視野拓寬,使促進生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增強,使其對歷史學習充滿濃厚的興趣,讓學生可以置身于良好的環境中高效學習歷史知識。
參考文獻:
[1]李容鵬.淺談信息技術與初中歷史學科教學融合[J].新課程導學,2020(01):56.
[2]史朝暾.初中歷史教學中如何運用信息技術[J].西部素質教育,2019,5(15):133+135.
[3]趙艷霞.現代信息技術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運用[J].西部素質教育,2019,5(14):128-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