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發展要求高職院校需培養國家發展需要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增強高職院校教育適應性成為國家育人總目標的重要要求之一。高職院校如何有效提高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便于學生掌握職業技能和職業素養,以教師為主導、學生掌握技能為目標的成果為本的教學模式改革成為實現這一路徑的高效途徑。本文借鑒國內外目前已運用成果為本教學改革的高校的主要思路,分析了將成果為本教學實踐到高職院校的必要性,提出了基于成果為本的高職院校教學實踐策劃,為應用型專業提高成果轉化、提高學生動手能力和職業精神起到了推動作用。
關鍵詞:成果為本;教學改革;校企合作;高職院校
成果為本強調對教學系統的每一部分的關注,其根本目標是學生通過學習能夠獲取專業知識或技能,在高職院校中開展成果為本的教學思路有助于提升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易于學生掌握和熟悉必要的職業技能。相較于傳統教育模式,“成果為本”更加注重教育的實效性、歷時性、長期性、終生性,其教育的意旨同當代社會發展提出的人才培養需求相匹配。
2021年4月13日,習近平總書記對職業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強調,增強職業教育適應性,加快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培養更多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國工匠,提高技術技能人才社會地位①。高職教育實現成果為本的教育有助于提高技術人才培養的成果轉化能力,有助于優化教學方式、完善配套教材,有助于培養學生精益求精和工匠精神的思想,養成不斷學習新技能、新知識的習慣。基于成果為本的教學模式的具體實施方案,首先要明晰教育教學的結果,由此開發教學方法、組織教學過程、教學評估和教學反思,目前,成果為本教學模式改革在高職教育中的應用是值得進一步探索的課題之一。
一、我國成果為本的教學改革實踐舉例
目前,我國一些高等教育學校已率先開展成果為本的教學模式改革,高職院校以提升學生專業技能為主要目標,成果為本強調教學的每一環節的教學成果,包括教師備課準備中對教學目標成果的準確表述、基于教學成果的授課過程,以及對已實現的成果進行評估這一系列完整的過程。成果為本的教學理念更有助于實現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目標。
復旦大學開展的創新“教”與“學”研討會,主要圍繞中國高校成果為本教學模式進行探索與討論。會議文科教學分論壇中,針對“從外在的授課到內在的能力培養”方面進行研討,為能使學生能力在教與學的互動中得到真實提高,作為教育者應采取哪些教學改革措施,這些改變又將對教師和學生提出怎樣的新要求、新期待,參會各方發表了各自的觀點。香港理工大學采用的成果為本教學四元模式,具體總結包括:1.確定學生理想的學習成果,2.配合學習成果進行課程、教學、專業的設計,3.成果評估,搜集數據,4.利用成果評估數據進行教學反思與改革。
此外,本文認為能夠有效實現成果為本的教學模式,需要結合高校的所有利益相關者對應用型專業畢業生的能力和素質的要求,包括來自企業、學校和整個社會的要求。結合我國對職業高校畢業生的用人要求,對比學生目前掌握的技能和能力,由此建立成果導向的課程設計,形成具有針對性的教學模式。
二、成果為本教學實踐的必要性
(一)進一步探究適用高職院校的教學模式
社會對高職院校畢業生的能力要求如何體現在教學效果方面,如何將學生能力與教學效果結合評價,是高校一直在思考的問題,本研究立足成果為本的教學思路,探索出適用高職院校應用型專業的較為高效的教學模式。這同時能夠進一步促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有利于吸引廣大青年接受職業技能教育,促進教育鏈與人才鏈、產業鏈、創新鏈的緊密銜接。
(二)教學團隊建設方向更加明確
瞄準技術變革和產業優化升級的方向,找準社會人才的技術能力和職業素養的要求,通過成果為本的教學設計思路,確立高職院校畢業生的學習和技能應達到什么樣的水平。進而考慮專業所獲成果,再細化到課程將取得何種成果,根據各階段成果的要求確立教學團隊的發展方向和教師的能力發展方向。
(三)豐富教學資源,助力微課、慕課等的建設
教師的教學材料、實訓產生的各種報告和成果等均可作為教學資源加以應用,有助于收集微課、MOOC和教學資源庫等網絡課程資源所需的材料,為進一步把握教學重點難點、打造精品課程起到推動作用。
(四)提升學生專業技能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在以成果為本的教學實踐過程中,在校企合作方面的實際案例可以整理為課堂教學案例和調查報告,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
三、基于成果為本的教學實踐策劃
成果為本的教育理念在高職院校提出和運用的時間并不長,相較于進入高等教育領域已二十余年,在高職教育中仍處在實踐和改進階段,本文從團隊建設、課程設計、教學評價三個方面,分別就目標、對教師的要求和具體實施建議三個角度進行分析,并提出構建基于成果為本的教學模式改革的主體思路。
(一)團隊建設
專任教師是教學團隊建設的主力軍,學校需要根據課程設計所需,確定教師教學能力和發展方向,構建以成果為本的教學團隊,提升教學資源水平。通過進一步的系統調研和分析,確立科學理念、注重互動合作、改進支持系統、凝練團隊文化,積極鼓勵教師參與翻轉課堂、MOOC、微課、混合式教學等相關內容的教學工作坊。
外聘教師根據自己的經驗和資源,可為高校開展教學方法分享會,為教師開展提升教學能力、創建優質教學團隊的講座或教師技能大賽的專門輔導,豐富教師教學思路,促進教師進行成果為本的教學模式改革。
增加“雙師”隊伍規模,積極鼓勵教師走出學校,在企業擔任重要資訊職務或參與企業實踐,也可以對教師創業實行政策支持。保證教師的課堂教學“接地氣”,培養學生職業素養“有內涵”,擴大高水平“雙師”隊伍的規模,提高“雙師”隊伍的基于成果為本的教學水平。
在進一步加強“校企合作”方面,建立健全對接產業、動態調整的專業群建設發展機制,發揮“高校-企業”專業群的集聚效應和服務功能,使職業教育越來越適應產業的發展能力。鼓勵高校將畢業生跟崗實習和定崗實習中所運用到的課本知識多加總結,并收集企業對學生能力和多方素養的評價和期望。高校定期與企業開展有關畢業生實習和就業經驗討論會,形成以成果為本的教學模式改革的校企共謀團隊,有助于從高校和社會兩方面確立高校育人的成果方向。
高職院校成果為本的教學成果包括課程資源庫的建設,使學生通過資源庫提升學習的主動性,圍繞成果目標,將全新的課程體系、課程結構、課程標準加入成果為本的課程資源庫中。注意搭建技術技能創新服務平臺,從而有助于促進技術研發與成果轉化,提升高效人力培養水平。
(二)課程設計
制定基于成果為本的課程設計方案,體現學生學習成果教學組織方式,可以運用翻轉課堂,MOOC等形式,組織課堂活動,以達到預期效果。成果為本的教學模式,包括制造學習的情境、與學生達成有關學習成果的共識、組織課堂活動,無論是線上還是線下課堂活動的關鍵就是如何能夠調動學生積極性、促進學習成果的達成,即完成該門課程的學生將獲得哪些知識能力、思考能力、觀察能力、記憶能力、創意思維能力,以目標為導向設計課程形式和結構。
課程設計要結合學校需求和社會需求,將兩者統一的結合到課程目標中,具體可通過校外調研和校內調查。通過校外調研,了解招聘企業對求職者專業知識技能和職業能力的需求。校內調查可通過對學校各方面的教職工和學生的調查,分析高職院校學生的知識、能力的實際情況。結合社會需求與學生實際情況的差異,以專業知識和職業素質的要求確定學生有關思想理念、職業態度、專業知識和崗位能力等方面的綜合目標,進而制定相適宜的教學目標。
為了適應新的教學模式帶來的變化,教師需要積極的走出去,向各類院校學習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鼓勵教師到企業掛職鍛煉,扎根社會,積累實踐經驗,提升實踐能力,帶動學生積極走出校園,積極參加企業社會實踐或培養創業興趣,引導學生將所學的專業知識與社會技能相結合,將理論更多的用于實踐。此外,高職院校可以通過多學科教師間的交流和互補,拓展教學思路,加深對成果為本教育理念的理解,努力培養和提升互動教學能力,定期進行教學反思,形成教師對教學過程精心設計和學生基于課程主動學習的師生互動的良好局面。
(三)教學評價
結合過程考核和結果考核的靈活方式,根據高職院校學生的現狀和能力要求,提出基于成果為本的教學評價方法。結合實訓實踐、開卷考試、課程論調研報告等現有成熟的教學評價方法,引進國內高校成功的創新型課程考核方法,有利于提高適用于高職學生教育的評價方法。
完善教學標準,激勵教師更加關注教學成果和成果的轉換。基于成果為本的教學評估要求評估者要了解教育政策和評估策略,明確教學目標成果、評估的重點和標準,檢查評估方式的有效性、評估反饋的適應性等。對高職教育而言,評估一個學生是否取得學習成效,主要還需考慮學生是否熟練的掌握了職業相關的實用性能力,因此課程考核應更加注重實踐能力的養成和學習習慣的培養。
在建構成果為本的教學體系中,教師從學生的角度分析,在學習成果的導向下,對學生的課程考核需要采取更加多樣化、更具形成性的評估手段,使評估真正能夠促進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技能的掌握。根據學習成果所屬的層次和具體要求,如“了解”“掌握”“應用”“創造”等不同要求,可以結合課堂嵌入式的評估手段予以實現,如案例分析、訪問互動、課堂辯論、危機處理等多種形式。
四、總結
目前高職院校處于職業院校向應用型職業本科轉型的重要時期,旨在培養學生真正成為“強國一代”,即理論基礎扎實、職業技能過硬的高素質人才。如今,成果為本的教育已經突破種種困境,在許多國家的高等教育領域內得以實施。MOOC、微課等在線學習方式的不斷發展,引發了教與學方式變革導火索,成果為本的教學模式有助于促進學生傳統學習方式的轉變和教學效果不斷進步,有利于推動“兩個變革”的發生,即網絡課程逐漸加入高校課程體系的日常教學環節,基于成果為本的混合學習模式成為高職院校教學變革的方向。當然,成果為本的教學模式在高校教學中的深入應用,還需要更多研究者和實踐者的加入,模式的理論研究還需要在實踐中不斷進行檢驗和完善。
參考文獻:
[1]劉鍇,孫燕芳. 基于OBE教育理念的高校教師培養研究[J]. 黑龍江高教研究,2017(06):59-61.
[2]張紅峰. 高等教育中成果為本教育模式的反思與重構[J]. 復旦教育論壇,2017,15(04):69-75.
[3]李春美. 成果為本的成人教育教學探究[J]. 教育與職業,2013(36):21-23.
[4]林琳. 職業院校護理學專業“成果為本”教育理念應用與實踐研究——以長春醫學高等專科學校為例[J]. 職業技術教育,2017,38(29):37-40.
[5]朱渝. 人文激勵在高校科研管理方式轉變中的價值[J]. 中國成人教育,2015(05):25-26.
[6]王芳,王瑞金,呂明,馮莉媚,以學生學習成果為本的高等教育教學模式探討[J],教育現代化,2017(10):88.
[7]鞏建閩,馬應心,蕭蓓蕾,基于成果的教育:學習成果設計探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02):50.
[8] Shreeranga Bhat,Rio D'Souza,Sathyendra Bhat,Ragesh Raju,B. Pavana Kumara. Effective Deployment of Outcome Based Education: Strategies Based on Motivational Models[J]. Journal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 Transformations,2020,33(0).
[9] Rajan Gurukkal. Outcome-Based Education: An Open Framework[J]. Higher Education for the Future,2020,7(1).
作者簡介:武秋紅(1987- ),女,漢族,遼寧阜新人,講師,管理學碩士,單位:廣州華商職業學院,研究方向:電子商務、課程思政。
基金項目/課題信息:廣州華商職業學院專項課題《高職院校財經類專業課程思政與專業教學融合的路徑研究與實踐》;項目編號:Jky2021031
注釋:
①新華網客戶端,習近平對職業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EB/OL].[2021-04-13].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96899228284651603&wfr=spider&for=p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