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并購重組決策是企業追求自我發展和長久運營的未來中,在實現企業經營目標、抬高行業市場地位的同時,又要確保其在已搶先的市場競爭領域和未來擴大規模的經營環境中做到長期可持續的盈利增長和能力的提高,使得企業在未來長遠的一段時間內可持續發展。因此探究企業并購之后經營績效的影響因素就顯得很有必要。根據實證研究表明:股權集中度與企業并購績效之間沒有明顯的影響效果,同樣,機構投資者持股比例也無法顯著地對企業并購重組后的經營績效產生影響,而基于國家宏觀角度分析,國家控股的企業合并后經營績效明顯差于大多數民營企業。企業中,大股東所持股份占公司股份越高,其對公司并購績效的影響越好,但企業規模和資產收益率與并購績效卻是相反的影響效果。
關鍵詞:企業并購;線性回歸;并購績效
1.背景意義與研究介紹
1.1研究背景
隨著近年來國際社會環境的動蕩與變化,我國較多企業面對變化迅速的經濟環境很難快速適應,而伴隨著眾多的企業失敗現象的出現,如何使企業保持目前,同時在未來期間依然取得良好的發展勢頭越來越引起企業的重視。我國經濟正處于關鍵的轉型時期,企業數量增長速度非常快,發展勢頭迅猛,但不少企業存在經營模式單一、行業同質化程度高、缺乏行之有效的科學管理制度、抗風險能力薄弱等問題。從企業的成長和發展的規律來看,企業間的并購是實現企業可持續發展并逐步壯大的重要途徑。隨著社會的發展,我國企業之間的并購活動數量不斷上漲,過去近十年里,中國企業并購額以年9%的速度飛速上漲。企業的并購策略是企業可持續發展策略的重要組成部分,高效的并購策略對企業未來良好的可持續發展起著重要的經濟作用,因此判斷企業并購績效的影響因素就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2研究意義
1.2.1對我國企業并購行為的研究有利于國家控股的企業在市場浪潮中的自由發展。在積極吸引國內非國有投資者參與競爭性領域國有企業改革的同時,外國投資者特別是大型跨國公司,也是能夠推動國有企業改革的重要戰略投資者,有助于激活行業市場。對于企業并購的研究能夠適度提高產業行業集中度,實現規模經濟。而利用逐漸運用廣泛的大數據進行企業并購分析,能加快產業行業集中的步伐,快速實現規模經濟。
1.2.2有利于我國產業結構的調整。跨國公司通過并購進入中國資本市場后,他們將會利用中國資本市場的融資功能迅速獲取巨額資金,然后對中國的產業進行整合,壓縮規模過度擴張帶來的過剩能力,通過整合再與國外產業和市場進行對接,這樣,加快了中國與世界經濟一體化進程,同時也加快了中國產業結構調整和企業組織結構調整的步伐。資本市場是產業并購的重要平臺,在并購重組、盤活存量上發揮重要作用,為國企國資改革、化解過剩產能、僵尸企業市場出清、創新催化等方面提供專業化服務,加快對產業升級的支持力度。
1.3研究方法與內容
本項研究通過線性回歸分析法,利用spss軟件對選取的國內企業樣本數據進行處理,將樣本的資產收益率,凈資產收益率,托賓Q值視為因變量,其他財務因素作為自變量進行回歸分析研究,從而得出相關影響企業并購績效的因素。
2.實證研究與設計
2.1選取數據樣本
本項研究樣本從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的公司中選取并購成功的案例,在以吸收合并、資產收購以及要約收購等主要收獲方式中選擇以資產收購方式進行并購重組,企業并購存在的支付方式有股票支付、現金支付等手段,而現金支付以其特有的快捷便利、風險低等優點,往往受到多數企業的青睞。
2.2選取變量
2.2.1因變量的選取
將企業的資產收益率ROA,凈資產收益率ROE,托賓Q值作為替代變量進行實證分析,從企業資產綜合利用效果、股東收益的收益水平以及衡量資產是否被低估或高估等角度研究企業并購績效受以上三種自變量因素影響的情況與效果。
2.2.2自變量的選取
①機構投資者持股比例。基于Shleifer與Vishny于1986年提出的“有效監督假說”理論,當機構投資者持股比例高于個人持股比例時,這家企業明顯具有了更專業的經營能力與信息優勢,在規模效益方面也有更高的收益。同時,在當今國內上市公司兩權分離,公司所有權和公司經營管理權不能統一的執行制度下,公司股東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考慮,同樣會在公司治理方面積極參與,發揮作用。
②大股東持股比例。根據現有的針對大股東持股比例對企業并購績效的影響相關文獻資料研究結論指出,企業并購會隨著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的增加而不斷減少,并且在較短的時間內對企業托賓Q值的上升起了促進作用,但長此以往往往會伴隨一些負面作用。
③股權集中度。對于股權集中度的相關研究,近年來主要有兩種完全對立的結論相互博弈,分別是股權集中派和股權分散派。支持股權集中觀點的學者認為:若企業的所有權過度分散,那么企業需要投資付出更多的監督成本,以實現達到同樣監督效果的目標。
這往往會造成成本大于收益這種局面,從而迫使了眾多企業為了更大的收益選擇放棄監督,而這種短期的行為就會導致股東無法對管理者進行全面的監督,繼而出現一些財務舞弊等行為的發生,危及投資者自身利益。而支持股權分散的學者觀點則指出:上市公司的經營業績與企業所有權之間并不存在聯系,一系列契約的結合構成了企業,它能夠有效的約束管理者,解決股權分散所帶來的激勵約束機制問題。
2.2.3控制變量的選取
選擇企業規模,以及反映企業負債水平的資產負債率作為此次實證分析的控制變量。資產負債率表現的是公司總負債占公司總資產的比例,揭露了企業的總資產中有多少比例是通過公司負債獲取的,而另一角度也反映出這家企業支配債權人資金的能力高低,倘若一家上市公司的資產負債率已經達到100%的比例,則表明這家公司已經不存在資產或者公司已經到達了一種資不抵債的局面。通常情況下,企業的資產負債率和公司的經營績效與生產規模負相關。
2.2.4虛擬變量的選取
①國有股。國內一些學者研究認為,國有股在企業中往往具有低效性,給公司帶來的通常是消極作用,所以在研究企業并購績效影響因素上,國有股并不會對企業并購績效產生較大影響。
②支付方式。企業并購重組通常采用的支付方式一般分為股票支付和現金支付兩類,而當企業的自由現金流比較充足,流動資金豐富,同時舉債能力也相對較強時,企業往往會更樂意選擇現金支付的方式來并購。不過存在此類情況的公司大多數都是跨行業并購,雖然降低了企業業務風險,但對公司的總體利潤率也產生了負面的影響,對于企業未來的可持續運營造成了不小的負擔。
2.3回歸模型設計
通過以上的分析討論,設計出此次線性回歸的回歸模型:
2.4回歸結果展示
將選取的樣本數據按照設計的各變量進行統計整理,運用spss軟件進行處理,通過線性回歸法,結合資產收益率、凈資產收益率,托賓Q值三個因變量與其他自變量、控制變量和虛擬變量,得出下表的回歸結果:
3.研究分析與結論
3.1實證研究分析
根據處理數據顯示可以分析出:
3.1.1樣本企業的資產收益率ROA在企業國有股占1%比例的情況下呈較為明顯的負相關影響,也就是說上市公司的規模越大,國有股份因素對企業并購績效的影響效果越小。
3.1.2機構投資者持股比例以及股權集中度這兩個因素對于企業的并購績效并沒有顯著的效果。
3.1.3大股東持股比例為企業總規模的5%的格局下,與樣本企業的資產收益率ROA呈較為顯著的正相關水平。
3.1.4在企業規模為1%的總體形勢下,托賓Q值與企業規模的因素影響呈現顯著的負相關狀態。
3.2分析結論
通過以上的實證研究分析,可以得出結論:民營企業并購之后的績效會好于國有企業,首先是受我國特定的監管機制決定的,當國有企業要進行一項并購業務時,其所需要遵循的條約較為繁雜,而對于民營企業,我國的監督機構針對其并購行為的監督條約則較少,其次是當一家上市公司其企業規模逐步擴大時,國有股所占企業規模比例就會相應的有所減少,因此使得國有股對企業并購之后的經營績效的影響效果較不明顯。
而機構投資者持股比例和股權集中度這兩個財務指標因素對企業并購之后的經營績效并不會產生顯著影響,股權的集中度與企業的經營業績并沒有非常直接的利害關聯,企業的形成只是一系列契約的集合,例如機構投資者與管理者之間,管理者與員工之間,契約的作用足以約束管理者盡心盡力的經營企業,解決股權分散所帶來的激勵約束機制問題。樣本公司的資產收益率ROA與大股東持股比例在企業規模5%的統計水平下顯著正相關,表明企業規模越大,大股東持股比例對并購績效的影響越大。資產負債率對企業并購之后的影響最為顯著,具體表現為負相關,即資產負債率越大,并購之后的經營績效越差,這是因為資產負債率是反映企業長期償債能力的一項指標,也反映企業對債權人資金的利用能力,通常來說企業對債權人資金利用能力越強,企業 的償債能力越強,其負債可能也越多,其產生的各項管理費用也會相應增多,增加企業的負債,因此資產負債率與ROA、ROE會呈現負相關關系,但是對應的企業的經營績效也會因為企業對于資金利用能力的增強而增強。而企業規模與托賓Q值在企業規模1%統計水平下顯著負相關。
參考文獻:
[1]黃勇吉.A股上市公司并購績效及影響因素實證研究[D].成都理工大學,2010.
[2]孫成.國內企業并購績效及影響因素研究——基于信息技術行業上市公司的實證分析[D]. 廈門大學,2018.
[3]余燕妮.企業并購績效及影響因素的實證分析[D].吉林大學,2012.
[4]趙金艷,劉丹.國內企業并購績效影響因素的實證分析[J].勞動保障世界,2016(26):62-64.
[5]郭妍,張立光.企業并購財務績效及其影響因素的實證檢驗——以我國銀行為例[J].東岳論叢,2011(11):42-46.
作者簡介:胡惠丹(1995-),男,湖北十堰人,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公司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