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探討新課改背景下小學數學小組合作學習的策略,闡述以問題引導合作、以情境優化合作及以開放豐富合作等教學建議,以提高教學效率,構建高效的小學數學課堂。
【關鍵詞】新課改 小學數學 小組合作學習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1)09-0050-02
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小組合作學習是一種新課改背景下所倡導的新型教學模式,改變了傳統課堂中學生被動學習、單打獨斗的局面,促使小組內的每名學生都能主動參與、積極思考,更好地適應課堂學習,從而達到提高教學效率、構建高效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目的。本文結合教學實踐,探討有效運用小組合作學習模式提高教學質量的具體策略。
一、以問題引導合作
精心設計的數學問題,不僅能夠活躍課堂氣氛,引導學生主動思考,還可以拓展學生的思路,開闊學生的眼界。因此,教師要創設有效的問題情境,以數學問題引導學生小組合作探究,進而吸引組員積極參與、集思廣益、通力合作,進一步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例如,在教學蘇教版數學五年級下冊《圓》一課時,筆者將學生分為4人小組,并為每個小組分發了幾個大小不一的圓形紙片,然后提問:“如何測量圓的周長和直徑?大家可以任選工具。”“你認為圓的周長和直徑之間有什么關系?”學生紛紛動腦思考,共同設計解決方案。有的學生選擇了直尺,有的學生找出細繩,還有的學生建議使用三角板,同時在組內迅速做了分工,有人負責測量,有人負責配合操作,有人負責觀察并記錄數據。經過一段時間的合作與討論,各小組依次匯報合作結果。
對于第一個問題,A小組:“我們在圓的邊緣畫了一個記號,然后將這個圓在直尺上滾了一圈,記錄它滾動的長度,我們認為這就是圓的周長!接著我們再在直尺的一端做好標記,在圓上平行移動,最大值就是圓的直徑!”
B小組:“我們找了一根細繩,圍著圓繞了一圈,然后測量繩子的長度,這才是準確的圓周長!直徑的測量我們的方法與A組一樣。”
C小組:“圓的周長測量方式我們和A組是一樣的,但測量直徑時我們采用直尺和兩個三角板配合的方式,將三角板垂直放在直尺上,然后把圓從兩個三角板之間推進去,直尺上出現的最大值就是圓的直徑!”
在小組互評環節,有學生表示:“采用滾動的方式可能會出現‘手滑’的情況,不夠準確,用繩子作為輔助比較可靠。”也有學生認為:“直尺平移測量直徑也不可靠,因為直尺不一定始終保持水平移動。”最終,學生得出最佳方案:“用細繩輔助測量圓的周長,用直尺和三角板配合測量圓的直徑。”
對于第二個問題,各小組一致認為應該存在倍數關系,但計算后發現,用數值較大的周長除以直徑無法整除時,各組陷入了困惑。筆者肯定了學生的猜測,并順勢提問:“大家想不想知道這是為什么呢?”學生齊聲回答:“想!”于是筆者順勢帶領學生進入課堂教學內容,講解π的概念及周長計算公式等知識點,學生帶著問題聚精會神地聽講,課堂效果非常理想。
由此可見,以問題引導合作學習的方式給了學生明確的目標,并共同經歷設計、操作、分析、總結的過程,用現有知識探究結果,并學習選擇研究方法和分享手段,不僅獲得新知識,而且也訓練了學生的組織能力、動手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和團隊協作精神。
二、以情境優化合作
數學知識比較抽象,學生在學習時往往存在一定的難度,即使采用合作互助的形式也不易于理解,因此教師應靈活設計合作情境,選擇更加生動形象、貼近學生生活的教學方式,幫助學生明確合作目標,深刻理解知識。
例如,在教學蘇教版四年級下冊《位置》一課時,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坐標和方位的概念,筆者設計了一個課堂游戲,將學生的座位以數對形式標注在小卡片上,如“第一列第七行為(1,7)” “第五列第三行為(5,3)”等,小組成員依次抽取一張卡片,然后迅速找到卡片上的位置坐下,筆者負責為每個小組計時,一組完成后回收所有卡片,交由另一組重新抽取,完成時間最短的小組獲勝。學生興致勃勃地參與游戲,知識掌握較好的學生迅速讀取并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并為尚不熟悉的組員指點迷津。
經過一輪比賽后,獲勝的小組興高采烈,其他小組則很不服氣,要求再比一次。于是筆者將比賽規則略做修改,由筆者抽取卡片并報出座位號,兩組各出一人,聽到后迅速搶座,坐對座位者獲勝,坐錯或沒搶到座位者淘汰,最終以搶占正確座位人數最多的小組獲勝。經過第一輪比賽的練習后,學生已經逐漸熟悉了數對的形式,因此本輪賽況更加激烈,學生“玩”得非常盡興,課堂氣氛緊張熱烈,但始終緊扣知識點,取得了較為理想的教學效果。可見,游戲情境不但緊密結合了本課的教學內容,而且也將趣味性與競爭性引入課堂,學生必須通過自身對位置的理解和小組成員間的通力合作才能順利完成任務。以實踐形式不斷鞏固了本課學習內容,使學生體會到了團隊合作對成功的重要性,從而提高了團隊合作意識。
此外,設計熟悉的生活情境也有助于改善枯燥的數學學習,促使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掌握知識。例如,在教學蘇教版一年級下冊《兩位數加一位數、整十數》一課時,筆者將課堂“改造”成了“肯德基快餐店”,請學生自己設計各種餐食并定價,再將學生分成6~10人的小組,分別以小組為單位開設點餐“窗口”,由學生輪流擔任店員,其他組員扮演“顧客”,根據列出的菜單點餐,要求“顧客”和“店員”分別計算金額,兩者金額一致才能“成交”。學生對肯德基點餐的場景都非常熟悉,因此積極設計了餐食種類,并迅速進入角色,每個小組都“生意興隆”,學生紛紛點了“可樂+薯條”“漢堡+雞米花”“烤翅+土豆泥”等各種食物,認真計算“12+10”“19+6”“8+15”“27+9”等各個算式。簡單的算式學生通過口算便能夠解決,較為復雜的則采取擺小棒說理、互相展示計算方法等方式共同交流,在點餐隊伍里不時傳來爭論聲,筆者在各“窗口”之間巡視,及時為學生提供幫助。通過一段時間的“營業”,學生逐漸理解、掌握了進位加法“滿十進一”的算理,鞏固了本課內容。通過對生活情境的模擬,以及小組成員之間的配合互助,學生不但完成了計算知識的理解和鞏固,而且也切身體驗了計算知識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實現了學以致用的目的。
實踐證明,各種情境的設定為數學學習增加了更加生動有趣的方式,也使小組合作學習目標更加明確、有的放矢,組員對自己在組內所扮演的角色更加明確,對自己所肩負的責任也更加清晰,因此能夠主動思考、發現問題、提出建議,探究解決問題之道,在合作中完成對知識點的學習。
三、以開放豐富合作
新課改要求教師充分考慮學生的個體差異及內在需求,尊重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因此在設計小組合作內容時盡可能照顧到不同學生的個性特點。筆者認為,雖然無法滿足每一名學生的個體需求,但設計開放性的小組合作學習任務能夠為每位組員參與學習留下充足的空間,學生能夠根據自己的知識水平、個人能力、興趣愛好來選擇自己在合作任務中扮演什么樣的角色、完成哪一部分小任務。
例如,在教學蘇教版五年級下冊《圖形的運動(三)》時,讓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參考課后“你知道嗎”中所提供的藝術圖案,以小組為單位設計制作一組自己的“幾何藝術”,藝術形式不限,僅以便于展示、圖案鮮明、構思巧妙為設計要求。面對這一任務,小組成員紛紛貢獻出自己的力量,有的小組學生家里藏書較多,于是提議翻閱書籍來尋找靈感、設計圖案;有的小組成員中有人擅長計算機操作,負責使用圖形軟件呈現作品;有的小組則選擇指派擅長繪畫和手工制作的成員根據議定的創意制作實物。當學生完成作品后,在展示環節有的小組嚴謹地利用多媒體,將藝術圖案的原型和設計過程展示出來。學生通過動畫演示,看到單一圖形逐漸旋轉、平移、疊加、復制,最終構成了令人眼花繚亂的藝術造型,在贊嘆創意的同時跟隨作品再一次復習了課堂內容,獲得了雙重收獲;有的小組成員普遍外向活潑,他們利用硬紙板和包裝材料制作了立體的紙藝,并且以歌舞的形式更加生動有趣地表達創意,為同學們帶來了一場精彩的藝術展覽和文藝表演;有的小組則相對“低調”,他們在紙上精心繪制出了自己設計的藝術圖案,像畫展一樣在班級展示并由小組推選出的講解員和主要畫手共同為同學們講解自己的設計理念,他們詳細的解說和認真的繪制獲得了全班同學的一致認可。通過這樣的任務安排,學生能找到屬于自己的參與機會,并能夠獲得更多的學習途徑,因此參與的積極性大大提高了,并在小組合作交流中以自己的方式滿足內在需求,從而提高學習效率,更好地理解并掌握知識點。同時,在開放性合作學習中,學生感受到了自己對集體的獨特貢獻,獲得了更大的自信,有利于人格個性的健康發展。
綜上所述,新課改背景下的小學數學小組合作學習應當科學設計引導問題,靈活構建學習情境,并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以更加開放性的任務形式促進學生的合作交流,從而提高教學效率,并為學生綜合素養的發展提供強大助力。
【作者簡介】李林獻(1978— ),女,廣西上思人,大學本科學歷,一級教師,研究方向為小學數學教學。
(責編 林 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