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珊珊
【摘? ? 要】《稅務會計》是我國高校會計專業開設的一門核心課程,該課程以往的教學方式是傳統模式的被動傳授過程,教學的成效不是很明顯。本篇文章對這種傳統的教學模式所存在的缺陷進行了改革與優化,對更高效的教學模式進行了探析。本文探討如何將“翻轉課堂”的教學理念,運用到《稅務會計》的課堂教學中,結合課前、課中、課后的準備與互動,進行綜合應用,研究出一種較原來而言更高效的教學模式。
【關鍵詞】翻轉課堂? 稅務會計? 教學模式? 改革探析
中圖分類號:G4?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1.03.138
一、翻轉課堂理念簡述
翻轉課堂是一種新興的教學理念,它主要針對的是在教學中由教師負責對課程進行指引,再由學生自主完成教學的過程[1],這種新穎的教學理念已經在不同的領域取得顯著的成效。本篇文章主要探析的是翻轉課堂在《稅務會計》教學中的應用改革,希望通過這種融合的教學方式,能夠讓學生更高效地理解稅務會計的相關知識,更加深刻地理解稅務與會計二者之間的關系。
二、基于翻轉課堂理念的《稅務會計》教學模式改革要點
基于應用翻轉課堂的教學背景下,《稅務會計》的教學過程與內容要相應地進行創新與改革。在教學中應將學生分為幾個學習小組并推舉一個組長來進行學習,由組長帶領讓學生在互相監督中進行學習;學習前進行的課前預習工作也要引起重視,教師可以進行不定時的抽查來對學生進行學習質量監督;教師同樣也要注重教學進度的推進,確保能在規定時間內完成教學任務,為學生完成學習提供基礎性的保障。
(一)教學方式的拓展改革
基于翻轉課堂理念的《稅務會計》教學應不斷地對教學的方式方法進行拓展,建立一種以學生為主體,教師進行輔助教學的模式。教學中采用這種模式重點要以學生為主體對象,加之教師的輔助。學生在這種方式下進行學習,能夠幫助學生提升對知識獲取的主動性和自主積極性,為學生各個學科的學習奠定更好地獲取知識的基礎。
(二)考查方式的創新改革
在教學過程中加強對考查方式的關注與創新,能夠有助于翻轉課堂在《稅務會計》教學中的應用。考查方式的創新可以加強教師對學生學習情況及掌握情況的了解,及時發現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有利于教學評價體制的建設與優化,在掌握學生情況的同時也保證了教學過程的質量水平。
(三)課前準備的靈活改革
為保證翻轉課堂能夠順利地應用于《稅務會計》的教學實踐中,對課前的一個準備活動也是十分重要的。通過課前預習,學生可以在正式學習前對知識有一個大致的掌握,基于此,當學生在課堂中進行正式學習時會有一個重點偏向性,讓學生對知識的掌握能夠更加充分,與此同時對學生的學習能力也有了更近一步的提升。總體來說,充分的課前準備能讓學生更全面地了解《稅務會計》的知識,并提升學生自身的學習能力[2]。
三、基于翻轉課堂理念的《稅務會計》教學模式改革建議
(一)完善教學體制
第一,為了能夠使翻轉課堂充分地應用在《稅務會計》的教學中,應該對教學體制進行一定的改革和完善。對傳統方式下的教學模式進行改革,建立一種更適合翻轉課堂進行應用的教學體制,以確保翻轉課堂的順利應用[3]。第二,在教學體制設計方面要多引入視頻教學,視頻對學生來說更具有吸引力,能夠幫助學生提高學習注意力,更好地學習《稅務會計》的相關知識。第三,在教學結束后,要及時布置與課堂教學內容相關的作業和任務,讓學生更好地對學過的知識進行回顧和掌握。
(二)關注教學重點
針對《稅務會計》內容的教學,要有層次性地劃分出重點性和基礎性知識,對重點和關鍵部分要進行重點突出教學。比如,在講授與稅務法律相關的問題時,要對各種類別的稅種進行全面的了解,各稅種間的區別和聯系也要了解得十分全面,只有這樣才能夠順利地將其應用到實際中。
(三)豐富考查方式
傳統的考查方式側重點主要集中在理論方面,如果《稅務會計》的考查方式不進行創新改革的話,必將會影響《稅務會計》的教學質量。為了保證《稅務會計》教學更具有實踐應用性,應在教學過程中多增加一些多元化元素,不僅把考試局限于理論中,還應強化實踐方面的應用。因此,針對《稅務會計》的考查方式,不應局限于理論考查上,應將側重點均衡分布在稅務實踐的考查中,用這種考查方式發揮學生對稅務的重要關注度。
四、結束語
我國在教育方面的進程還處在不斷發展中,隨之而變的教學模式也層出不窮。而翻轉課堂是一種新型的教學理念,這種理念在教學應用中需探索出一種創新的教學模式,以保證翻轉課堂在《稅務會計》教學過程中的順利應用,提升教學質量水平的同時為我國《稅務會計》的教學探索出一種新途徑。
參考文獻
[1]李崇.基于翻轉課堂理念的稅務會計教學模式改革研究[J].中外企業家,2018(27):137.
[2]劉倩.基于翻轉課堂理念的《稅務會計》教學模式改革探析[J].財會學習,2017(20):210.
[3]陳文芳.基于翻轉課堂理念的《稅務會計》教學模式改革研究[J].商業會計,2015(05):123-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