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海
摘要:在開展電工電子技術教學時,合理融入課程思政具有重要的價值,可以使學生進一步了解工匠精神和愛國主義精神,確保學生具有良好的工作態度,使其在未來人才競爭中具有更大的優勢,本文分別從德育目標、思政元素和學習習慣三個方面探究電工電子技術教學合理融入課程思政的具體策略,希望能夠對學生進行更為高效的思政教育,保障學生可以更為充分的掌握業務知識,提升學生整體素質。
關鍵詞:課程思政;電工電子技術;課程教學
電工電子技術作為專業基礎課,具有相對廣泛的知識面和較強的實踐性,學生通過積極參與課程教學,可以充分了解電工電子技術的基本技能,基本知識和基本理論,教師在具體開展教學活動時,通過合理融入課程思政,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綜合素質,保障學生在未來能夠更好的完成職業工作。
一、構建德育目標
電工電子技術作為一門自然學科,具有較為復雜的涉及面,在以往進行教育工作時,教師普遍對教學生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作為課堂教學重點,對學生德育教育缺乏重視。而在現代素質教育發展中,教師需要保障學生全面發展,不僅需要進行理論知識的系統講解,同時還需要使自然學科能夠有效融合人文學科。對學生學習興趣進行科學培養,強化學生持續學習能力,同時還需要強化學生職業道德和工匠精神,確保能夠實現學生社會責任感的有效增強,針對我國具體情況進行馬克思主義的合理應用,在具體設定德育目標時,通過科學家的精神及其發現科學定律的過程,對其堅持不懈的科學精神進行有效傳播[1]。其次,在具體實施時間環節時,還需要引導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并對其考核方式進行合理創新,強化學生大局意識,保證學生具有更高的集體觀念。與此同時,在完成實驗和實訓之后,還需要引導學生對實驗環境進行有效的維護,對其進行正確勞動觀的科學樹立,提升學生奉獻品格。隨后,分析我國現代電子技術發展對人民生活環境帶來的正面影響,對學生民族自豪感和愛國主義情懷進行有效激發。通過講解工廠7s管理標準,對學生進行傳統美德的科學培養,確保能夠對優秀文化進行有效的弘揚。最后,在進行電路的設計和維護時,還需要對學生創造力進行有效的激發,提升學生學習興趣。
二、挖掘思政元素
教師在開展電工電子技術教學時,需要對其課程內涵進行深入挖掘,確保能夠使課程所具有的思政元素得到充分發揮,使其和課堂教學實現有效融合,從而提升教學效果。例如在教學中存在大量分析計算,公式推導和定理定律等知識,具有一定的思維元素,教師對其進行合理應用,不僅能夠確保更為形象的說明定理定律,同時還可以對學生進行有效的思政教育。教師在開展具體教育工作時,可以向學生展示電工電子技術在我國和世界上的發展歷程,拓展學生視野,確保學生能夠更為直觀的認識所學知識[2]。與此同時,還需要使學生進一步明確理論知識普遍是由外國科學家首先提出的,因此,學生作為我國未來發展的希望,需要不斷創新,堅持努力,確保我國具有更高的科技水平,進而實現我國綜合實力的有效增強。例如在進行組合邏輯電路教學時,每個電路可以實現一個功能,只有有效整合所有功能,才能實現完整邏輯的有效形成,教師需要引導學生辯證分析整體和個體,確保在創新團隊中能夠使個人作用得到更為充分的發揮,進而實現綜合創新能力和團隊凝聚力的有效提升,保障自身具有更大的核心力和創造力。教師在進行直流電路分析的具體教學時,可以為學生設置一個問題,引導學生從多個角度對其進行有效解決,確保能夠使學生正確對待人生。
三、優化學習習慣
課程思政的主要目的在于實現全方位育人,全過程育人和全員育人,培養一支專業基礎扎實,素質優良和政治過硬的實用型人才,因此,教師在具體進行課堂教學時,不僅需要進行業務知識的深入講解,同時還需要合理融入育人元素,確保能夠對學生進行更為有效的思政教育[3]。在具體實施教學活動時,教師需要科學應用科學家的故事,唯物辯證原理,可以使學生進一步學習科學家的精神。與此同時,如果學生在課后不能主動復習,對其新知識學習造成不良影響時,教師需要向學生講解溫故知新的重要意義。如果學生在完成作業時,頻頻出現低級錯誤,教師需要和學生討論科學家們的工作態度。同時,教師還需要使學生明確,在高等院校學習中需要對自己未來的人生具有明確的規劃,為人生目標的實現做好準備工作。課程思政教學需要教師有效結合思想政治教育和專業知識,教師在進行教育工作時,不僅需要保障專業課的本位和性質,同時還需要確保不能出現本末倒置的情況,合理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確保課堂教學的合理性和科學性[4]。教師可以利用視頻,聲音,文字等多種形式融入思政教育,確保能夠有效提升課堂教學效果。同時在課堂教學中,勵志人物事跡的合理融入,能夠活躍課堂氣氛,并對學生視野進行有效拓展。最后教師還需要鼓勵學生學習當代名人和頓的賢者銳意進取,不懈奮斗的精神。在每學期開展第一節課時,教師需要引導學生設定學期目標,當學生具有明確的學習目標時,可以使其課程學習具有更高的方向性。
四、結束語
總之,在開展電工電子技術教學時,通過構建德育目標,挖掘思政元素,優化學習習慣,能夠確保有效落實課程思政,保障學生在掌握專業技能的同時,可以不斷提升個人素質,進而保障學生能夠對有關問題進行更為有效的解決,使其教育工作合理融入生產生活實際,提升整體教學效果,推進我國現代教育工作的進一步發展。
參考文獻:
[1]宋其江, 張佳薇, 李丹丹. 思政融入"電工電子學"課程的研究和探索[J]. 科教文匯(上旬刊), 2020, No.487(03):90-92.
[2]張新賀、高闖、張月華. 將課程思政融入電工電子技術課程教學的探索[J]. 科技資訊, 2020, v.18;No.599(26):110-111+114.
[3]張月華, 常曉帆, 張新賀. 《電工電子技術》課程思政實踐與探索[J]. 科技資訊, 2020, v.18;No.584(11):79-80.
[4]周永芳、孫梅、熊能. 以電工電子技術為例的課程思政的探索[J]. 農機使用與維修, 2020, No.291(11):110-111.
基金項目:本文是2020年重慶市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高職機電一體化技術專業思政教育策略研究”(編號:202140)研究成果之一,本文作者為該項目主研人員。
本文是重慶市新時代高校黨建示范創建和質量創優工作“樣板支部”(重慶工貿職業技術學院智能制造學院教工學生黨支部)建設成果之一,本文作者為該項目負責人。
本文是重慶工貿職業技術學院2021年校級“課程思政”教學研究示范中心研究成果之一,本文作者為該項目主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