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澤婧
[摘要]媒體融合是現代科技期刊轉型發展的必然趨勢。文章通過分析科技期刊數字化、集群化、平臺化的融合發展路徑,結合上海建科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出版的三本科技期刊的運營經驗,從期刊矩陣、期刊內容、多重媒體互動融合和多元服務等方面,深入探討全媒體時代科技期刊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的融合發展之路,以期科技期刊全媒體格局的進一步構建。
[關鍵詞]科技期刊;媒體融合;實踐探索
2020年9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加快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發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強調,“要堅持一體發展,堅持移動優先,堅持科學布局,堅持改革創新,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在體制機制、政策措施、流程管理、人才技術等方面加快融合步伐。”《意見》雖然面向的是主流媒體,但其指出的用互聯網思維建設新興傳播陣地的思路,也為我國為數眾多的科技期刊的發展指明了方向。筆者以上海建科文化傳媒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建科傳媒”)為例,就傳統科技期刊和新興媒體的融合發展進行探索和研究。
一、科技期刊媒體融合發展的必然性
(一)媒體融合是傳統媒體發展的必然趨勢
伴隨著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等現代信息技術的更新換代,以全程媒體、全息媒體、全員媒體、全效媒體為主要特征的全媒體時代已經來臨,媒體融合發展已經勢不可擋[1]。傳統媒體依托單一的媒體形式進行信息傳播的方式已無法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其必須主動迎接挑戰,探索符合自身發展的道路,以順應新時代的瞬息萬變。除了保留原來的媒介形式,傳統媒體需綜合運用全媒體方式,加強與新興媒體在內容、思維、服務、傳播方式等方面的全面融合,實現傳統紙媒突破載體形式,運用立體化營銷方式,與讀者和作者進行全方位互動,并提供差異化的服務以滿足不同需求,形成全媒體、融媒體發展態勢。
(二)媒體融合是科技期刊轉型發展的必然趨勢
新媒體的發展給科技期刊的轉型發展帶來挑戰。當前,受眾的閱讀習慣和方式已然發生變化,而受到傳統期刊辦刊理念、體制等多種因素的制約,國內科技期刊迫切需要尋找到適合自身發展的轉型發展道路。科技期刊單純依靠紙媒這一種形態,雖能繼續發揮其專業、學術、嚴謹等傳統優勢和特點,在專業領域內達到一定的傳播效果,但其傳播專業化科技信息的功能在持續弱化,傳播知識的優勢和影響力在持續下降。全媒體時代,科技期刊需要借助媒體融合來打破這一局限,新媒體的強大表現力使傳統科技期刊的出版可以在內容、形式、傳播維度等方面從靜態轉向動態,從單一轉向多元,這是科技期刊走出發展困境的現實選擇。
二、科技期刊媒體融合發展的路徑
(一)數字化
國內科技期刊大多仍以紙質印刷出版為主,大部分科技期刊所謂的數字化只是將期刊的電子文檔提供給中國知網、萬方數據等大型數據庫,供讀者檢索和下載閱讀,甚至有些科技期刊雖然開通了網站、微信公眾號等平臺,但其發布的信息基本是論文的電子版等單一內容。科技期刊這樣的數字化對大都以手機為閱讀終端的現代讀者而言,其推送力度顯然是不夠的,達不到即時化、精準化傳播的要求,還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媒體融合[2]。數字化大大地改變了科技期刊的傳播生態。因此,科技期刊的紙媒、網站、新媒體平臺應是優勢互補、互融互通的全媒體形態,其在內容上互動,在形式上互補,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數字化全覆蓋。
(二)集群化
科技期刊編輯部一般規模小、實力不足,多為單打獨斗的分散經營,無法形成合力[3]。許多成功的國際科技期刊出版集團,旗下的諸多期刊都是由統一的機構管理進行運作的。近年來,我國科技期刊打破學科、專業壁壘,整合內、外資源,走出了一條有中國特色的科技期刊集群化發展道路,逐漸形成了以出版單位、統一管理、專業內容、網絡平臺為依托的科技期刊集群發展模式[1]。國內科技期刊同行逐漸形成共識,建設期刊集群,打造集約化知識服務平臺,是科技期刊壯大競爭力的發展出路。專業科技期刊集群可以服務于不同學科,其所具有的很多共性可以使之在不同的學科刊群中復制運營,進而以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為平臺,打造集群化的科技期刊全媒體形態。
(三)平臺化
長期以來,受制于紙質載體形式和辦刊理念,我國大部分科技期刊比較重視學術論文內容刊載,而也僅僅成為科研論文和研究成果的展示平臺,其發展受限于狹小的空間,閱讀量、影響力和傳播力均有限。全媒體時代,科技期刊應該打開思路、放眼長遠,借助于科技期刊自身貫通行業上下游,囊括行業上下游企業乃至人才的優勢,構建全新的媒體生態秩序,打造一個行業性、全過程的平臺[4]。只有立足行業和專業領域,科技期刊發揮媒體特質,把作者、讀者當成用戶,主動適應用戶,滿足用戶需求,才能實現科技期刊的可持續運營和長遠發展。要打造這樣的平臺,單純依靠紙媒這一載體形式顯然是不夠的,科技期刊應充分利用網站、微信、微博、小程序、長短視頻、B站等各類新舊社交媒體,探索期刊媒體融合發展的出版模式和新路徑,提升科技期刊的知識傳播力和行業影響力。
三、建科傳媒進行媒體融合發展的實踐與探索
2007年,上海市建筑科學研究院(集團)有限公司成立傳媒編輯部,將《建設監理》《綠色建筑》《建筑科技》三本科技期刊整合在一起進行出版、管理,并于2017年出資成立了上海建科文化傳媒有限公司。由此,上海建科文化傳媒有限公司進行了一系列媒體融合發展的實踐與探索。
(一)以期刊矩陣為基礎,形成媒體融合的組織秩序
建科傳媒的主體是上海市建筑科學研究院(集團)有限公司主辦的三本科技期刊《建設監理》《綠色建筑》《建筑科技》。其中,《建設監理》創辦于1990年,記錄了我國建設監理行業發展壯大的全歷程,主要刊登建設監理、項目管理、施工造價、工程咨詢等內容。《綠色建筑》專注于綠色、低碳、可持續建筑,主要報道建筑“四節一環保”,即建筑節能、節地、節水、節材和保護環境等專業領域的領先技術。《建筑科技》則是一本相對綜合的建筑類期刊,面向工程建設與城市建設領域,傳播先進的建筑理念、技術與產品[4]。三本期刊各有分眾基礎,在各自專業研究領域中均有一定的行業影響力和傳播力,同時,在建科傳媒的統一管理和運作下,每本雜志的目標群體范圍進一步擴大,逐漸形成了覆蓋建筑全行業的媒體矩陣。
媒體的融合發展關鍵在于融為一體。這三本期刊在經營管理上很早就開始探索市場化運作模式,也建立了一整套運行機制,但仍存在融而不合的情況,其融合的辦刊模式仍處于探索與實踐階段。在建科傳媒成立后,其體制機制的改革賦予了這三本期刊發展的更多活力。建科傳媒統一人力資源、財務管理、業務流程,三本期刊不僅整合共享了辦刊所需的人力、財力、物力等方面,更在辦刊思路、編輯流程、管理制度等方面進行了深度融合。三本期刊堅持一體化發展道路,通過流程優化、平臺再造,既發揮各期刊原有的優勢,并不斷往縱向深度發展,又充分融合各刊的共通之處,運用好三本期刊現所擁有的600多家理事單位的行業資源,實現了期刊群的共融互通,進而形成一個推進傳媒公司全媒體發展的組織秩序。
(二)以期刊內容為核心,開展媒體融合的整合運營
科技期刊的內容是紙媒永恒不變的主題,是科技期刊的生存之本。而科技期刊有品質、有深度的內容往往意味著其持續的傳播力和權威的學術力,并以此吸引目標作者和讀者,增強讀者的黏性,也能吸引更多廣告客戶或理事會客戶關注,同時讓科技期刊所舉辦的活動更具參與熱度,擴大期刊的行業影響力。
努力探索和實踐以內容為核心、以活動為輔助的整合運營方式,是建科傳媒三本期刊能夠不斷拓展生存空間,找到盈利模式,持續健康發展的關鍵。在內容方面,這三本期刊注重提升期刊的內容品質,推出具有原創性、引導性的高水平文章。《建筑科技》和《綠色建筑》改變以往科技期刊單純刊登科技論文的形態,開辟了系列專題策劃、企業人物專訪、行業資訊報道等內容,很好地彌補了以往期刊出版周期長、傳播內容單一、文章專題散亂等不足。同時,其將期刊內容進行二次開發,不斷推陳出新,使創新后的內容資源更適合全媒體形態的傳播,并實現多渠道同步傳播。這兩本期刊的微信公眾號以其內容的原創性、高頻度的傳播力和精準的傳播效果,在行業內頗受關注,形成了一定的行業和專業影響力。在活動方面,這三本期刊各自打造了自身的論壇品牌。如《建設監理》已連續6年舉辦“建設監理創新發展交流會”,與會參加人數逐年攀升。2020年該論壇參會人數突破700人,論壇品牌上升勢頭強勁,《建設監理》的期刊知名度、美譽度提升明顯。2021年起,《建設監理》還新辟了另一論壇品牌—“監理咨詢行業融合發展研討會”,該論壇以“價值重構,資本賦能”為主題,吸引了350多位行業專業領域的人員參會。與此同時,《建設監理》的該論壇品牌運用新媒體對論壇全過程進行視頻直播和圖片直播,論壇內容預熱和總結環節及時到位,實現了線上線下的同步傳播,受到業內人士的廣泛好評。
(三)以多重媒體互動融合為根本,構建媒體融合的立體傳播體系
媒體融合是多重媒體優勢互補的媒介生態,是各種媒體共存共榮的全媒體形態,是不同媒體揚長避短的高效手段[5]。新媒體形式的不斷豐富,需要科技期刊不斷學習,與時俱進。新舊媒體互相融合,構建多渠道、立體化的傳播格局,是科技期刊轉型發展的方向。這意味著科技期刊不僅要辦好已有的紙媒,更要積極搭建涵蓋圖文、網站、微視頻、社交媒體、直播等多種媒體組合而成的融合傳播矩陣平臺,形成全媒體平臺布局。
構建媒體融合、增強協同效應是建科傳媒成立以來大力推進的事項。《建設監理》除擁有自身的期刊網站外,其還較早地申請了微博,尤其是2014年其還建立了微信公眾號,每天更新微信公眾號內容,每次推送4-5條信息,目前其粉絲數已經超過22萬人。其利用全網多平臺的互動推送,搭建了媒體融合的立體化傳播體系。《建設監理》的微信公眾號除了推送期刊征訂通知、征稿啟事、行業資訊等內容,同時也發布期刊核心文章、企業專訪、監理實操與知識、行業熱點與難點等信息,并輔以多形式的粉絲互動及活動,整體內容與期刊本身形成了良好呼應。比如,2016年江西豐城電廠冷卻塔施工平臺坍塌事件,“建設監理”微信公眾號于事件當天便報道了這一消息,并及時請行業專家進行事故分析解讀,其連續數天的文章內容閱讀量都超過10萬人次,收到留言上千條,受到了業內的廣泛關注[6]。甚至在接下來的數年間,“建設監理”微信公眾號還持續跟進了事件的后續,及時發布事故調查報告、警示、相關方處罰結果和法律裁判文書等內容,為行業企業和從業人員提高警示并持續專業領域討論創造了條件。科技期刊所運用的各媒體間的互動與合作,最大程度地實現了各類信息的共享與整合。
(四)以多元服務為擴充,實現媒體融合的延伸發展
科技期刊不同于主流媒體,其是為科研服務的傳播媒介,受限于內容專業性、受眾特定性等特點,其媒體融合發展不能照搬大眾傳媒的融合模式。科技期刊需結合自身的特色和優勢,嘗試多元化、互動化的傳播模式,為受眾提供更多的延伸服務,尋找融合發展的增長點,探索適宜科技期刊的媒體融合發展之路。
《建設監理》利用其紙媒和“建設監理”微信公眾號的行業影響力,精準抓住了監理專業及其行業領域既有人員招聘的需求,又有從業人員參加職業培訓的需求,還有項目合作的需求,因此,《建設監理》于2019年創辦了“建設監理人才網”,同步設立了“建設監理人才網”微信公眾號和小程序,開啟面向監理行業的垂直人才招聘業務;同年,《建設監理》面向全行業開辦了兩次持續時間各一周的“全過程工程咨詢”培訓班,有百余人次參加該培訓,由此,《建設監理》已經把期刊原本的受眾真正轉化為用戶,為之提供更多的服務,而不僅僅局限于紙媒內容的單向傳播。此外,建科傳媒還申請創辦了“上海建筑發展”微信公眾號,充分利用其三本期刊涵蓋建筑全行業的優勢,將期刊的精華內容進行深度、有效地推進,并以微信公眾號上受眾所反饋的信息促進其紙媒內容的生成,進而呈現更加豐富、靈動的出版秩序。另外,建科傳媒還開拓了平面設計與制作、視頻創作與拍攝、展會設計與搭建、會務策劃與執行等服務業務,這些服務與期刊的衍生服務互補互融,形成了“1+1>2”的良性循環。近年來,建科傳媒產值以每年10%左右的速度遞增,人均產值、發展速度等均高于傳統科技期刊。
四、結語
當前,科技期刊要主動把握全媒體時代發展的機遇,轉變思路并有效實踐,才能贏得美好發展的未來。科技期刊的融合發展之路才剛剛開始,成效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這是一個長期發展的過程,還有許多問題需要進一步探索和研究。文章主要從建科傳媒的實踐出發,從期刊矩陣、期刊內容、多重媒體互動融合、多元化服務等方面,深入探討全媒體時代科技期刊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的融合發展之路。隨著新舊媒體的互動融合加速,期刊通過媒體融合發展所擁有的資源進一步匯聚,科技期刊的轉型與升級及其全媒體格局的構建值得我們期待。
[參考文獻]
[1]楊紅梅.全媒體時代科技期刊媒體融合發展策略[J].出版參考,2020(10):78-82.
[2]齊燁,鄭雨田,李娜,等.科技期刊在新媒體時代融合發展模式的探索[J].天津科技,2018(08):87-91.
[3]孫協勝,史海英,高凌杰.全媒體時代科技期刊融合發展研究[J].天津科技,2020(09):98-101.
[4]黃蓓華.淺談科技期刊的市場化運營[J].科技期刊發展與導向,2018(00):28-31.
[5]董瀟瀟.融媒體時代學術期刊的轉型發展策略研究[J].新媒體研究,2020(20):92-94.
[6]黃蓓華,陳浩.微信公眾平臺在科技期刊中的應用—以《建設監理》為例[J].科技期刊發展與導向,2016(00):75-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