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經過多年的發展,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巨大變化。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國內、國外形勢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新形勢下,經濟全球化已經成為世界發展的主流,我國與世界經濟的發展密切相連。為進一步提升我國經濟發展水平,我國政府適時提出了新發展格局的戰略選擇,以此為基礎推動我國與世界經濟的高質量發展。
關鍵詞: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世界經濟;開放
經過多年的發展,我國一躍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在全球經濟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國需要構建新的經濟發展格局,在與世界各國的合作和競爭中不斷提升自身實力,推動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基于此,本文首先闡述了國內大循環的重要意義,并分析了雙循環在推動中國與世界經濟良性互動的重要作用,認為加大開放有助于推動我國與世界經濟的對接,并為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創造更多的機遇。
1.國內大循環重要意義
近年來,國際形勢復雜多變,國內外環境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各地逆全球化主義現象抬頭,貿易保護主義現象加劇,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也受到了嚴重的影響。在國外環境日益復雜的背景下,將經濟發展的立足點置于國內,暢通國內大循環,大力促進國內經濟發展,能夠為我國經濟的發展提供強大的發展動力。
當前,受國際環境的影響,貿易保護主義、逆全球化現象加劇,傳統意義上的國際經濟大循環受到了嚴重的制約,直接影響了世界經濟的發展。根據調查統計顯示,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和制約,2020年度全球經濟貿易發展出現了大幅度的下滑。與之相對應的是我國國內大循環的基礎日益牢固[1]。我國人口數量世界第一,具有全球最廣闊的消費市場,經濟增長潛力巨大。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政府審時度勢,積極順應時代的發展潮流,在現代信息技術快速發展的背景下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經過多年的耕耘,一大批科技創新成果涌現出來。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和復雜的外部環境,將發展中心立足于國內市場,充分利用現階段國內市場的資源優勢,不斷加大科技技術創新的力度,最大程度上激發國內市場的發展潛力,推動我國經濟的高質量可持續發展。
調查統計顯示,近年來我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維持在三成左右,IMF等機構預測2020年度我國經濟增速遠高于世界經濟平均增速。在國內大循環發展優勢的基礎上,我國經濟呈現出良好的增長態勢。與此同時,我國經濟對外部環境的影響力和塑造力也在不斷提升。外部環境的變化越來越受到我國行為的影響。
2.雙循環在推動中國與世界經濟良性互動的重要作用
顧名思義,雙循環指的是國內國際雙循環的經濟社會發展新格局。2020年5月,面對世界發展的復雜環境,我國政府提出了構建雙循環發展格局的重大部署,通過發揮自身市場優勢,不斷挖掘內需潛力。2021年出臺的2035年遠景發展目標中,進一步明確了雙循環在推動中國與世界經濟良性互動的重要作用。近代中國的發展史證明,閉關鎖國只會導致經濟社會發展的滯后[2]。改革開放以來的發展實踐顯示,開放是國家發展和進步的必經之路。在新的發展機遇期,我國需要繼續改革開放的步伐,在國內大循環發展主體的基礎上,吸引全球資源并加大資源配置的力度,促進世界經濟的快速增長。
2019年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順利召開,標志著世界經濟發展開始進入新的階段[3]。這一時期的經濟以全球化為標志,這一過程充滿挑戰,是人類發展的全新階段。該階段內新型生產力要素開始成為主流,人工智能、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將為人們創造更加公平的環境。與此同時世界各國將更加重視開放合作的重要性,并積極融入國際分工體系。在全球化的浪潮中,生產力發展與科技進步二者之間相互促進相互影響,依托科技創新世界各國相互之間的合作越來愈緊密,科技創新作為重要的推動力有助于不同國家之間的融合發展。經濟全球化為我國推動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提供了良好的契機。作為正在快速崛起中的發展中大國,我國積極契合世界經濟發展的大趨勢,堅持開放的導向作用,堅持包容的核心理念,堅持合作共贏的目標,不斷提高開放的深度和廣度,積極構建新型國際關系,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為世界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提供保障,助推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經濟全球化的浪潮中,世界各國之間交流更加緊密,相互依存特征明顯。進入新世紀以來,世界各國之間的距離日益縮短,交流日益緊密,經貿往來更佳頻繁。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國對外開放環境也發生了重大變革,構建開放型經濟體制,推動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為我國經濟發展指明方向。在世界經濟發展的趨勢下,國際分工的日益深化,世界各國開始從被動開放向主動開放方向轉變。為適應經濟全球化這一歷史趨勢,必須將資源配置擴大至全球范圍內。只有全球范圍內資源優化配置效率的提升,才能夠推動我國乃至世界經濟的高速發展。經過多年的發展,我國在全球范圍內資源配置的效率也在逐步提升。在雙循環發展新格局形勢下,為進一步提升我國全球資源要素配置的效率,就需要我國加大開放的力度,進而更好的吸引全球資源要素。
近年來我國在國際事務上的話語權越來越重,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大國,我國需要同世界各國共享經濟發展機遇。長期以來改革開放一直都是我國的基本國策,通過對外開放為我國經濟增長提供了有利的契機,與此同時也為合作國家帶來了有力的契機。進一步擴大開放的力度,不斷提高進口便利化水平。近年來我國倡導并實施了“一帶一路”發展政策,與沿線國家一同實現經濟的快速發展。作為新時期我國政府的重大發展戰略,一帶一路戰略廣受國內外的關注。我國作為該戰略的提出者和踐行者,與沿線國家存在顯著的經貿互補特征。與此同時,在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合作方面,我國積極踐行大國責任,以開放包容的態度實現可持續的發展。
3.加大開放推動我國與世界經濟的對接
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通過參與國際產業分工,我國經濟發展取得了喜人的成績,并一躍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并取得了令世界矚目的發展成績。在新的歷史發展時期,面對新的發展機遇和挑戰,為了更好的開發全球市場,我國加大開放推動我國與世界經濟的對接。需要清醒的認識到,當前世界經濟發展進入轉型變革期,受國內外多種的因素的制約,我國經濟發展面臨一定的挑戰,比如制造業有待進一步提升、科技創新水平有限、企業品牌影響力不足、人才隊伍建設力度不夠、互聯網等公共基礎設施發展滯后等。
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現代信息技術得到了廣泛應用。以信息技術廣泛應用為特征的第四次工業革命,推動了傳統制造模式和組織模式的革新,受此影響全球價值鏈開始分解、融合,伴隨著發達國家再工業化、發展中國家產業發展環境改善和全球貿易保護主義興起,受此影響我國發展面臨難得的機遇和挑戰。從國家發展的角度來看,在世界經濟發展的新形勢下,積極貫徹新的發展理念,在改革發展方面,以擴大內需為基點,不斷深化供給側結構改革,結合實際廢除不利于經濟發展的體制障礙,暢通國內經濟循環的賭點,進一步激發市場活力。在對外開放方面,以高水平的對外開放為引領,打通國際循環,積極貫徹實施“一帶一路”建設發展理念,堅持走合作發展道路,促進沿線國家的合作共贏,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不斷提升我國的國際地位。在暢通國內經濟循環方面,從根本上解決制約國民經濟發展的各種障礙,精準施策,提高生產、分配、流通等各個緩解的效率,打造全面暢通的循環鏈條。在暢通國際循環方面,加大軟硬件基礎設施建設的力度,推動全方位的互聯互通,為構建開放型世界經濟奠定堅實的基礎。
在科技創新方面,積極把握世界經濟轉型的機遇,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注重信息共享和合作開發,創新經濟增長方式,不斷提升我國經濟創新水平。依托科技創新,推動傳統產業的技術進步,為經濟的高效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當前世界各國對于科技創新的重視程度與日俱增,并將其作為經濟發展的主要目標。在現代信息技術推動下,新興產業快速興起并蓬勃發展,企業投資的也逐步向其傾斜。為提升本國的綜合實力,世界各國高度重視信息技術的發展和應用,并將科技創新合作作為新的發展推動力。在這個大背景下,科技信息產業漸漸發展成為主導產業,我國應該將科學技術應用到相關產業的相互融合中,增加科研投入,大力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積極打造技術實力雄厚、品牌影響力強的企業。在風險防范方面,面對國際環境復雜變化,正視世界經濟發揮的不確定性,針對潛在的風險,建立有效的防范機制。
參考文獻:
[1]陳佳.加快構建中國經濟雙循環新發展格局[J].思想政治課教學,2020,465(10):44-47.
[2]李博英.構建新發展格局 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高質量發展——基于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經貿合作的實證研究[J].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6):115-126.
[3]邵磊.世界經濟格局演變與中國經濟發展戰略調整[J]. 中國科技投資,2019,000(024):136-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