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中華傳統文化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歷史根基與來源之一,也是民族精神與時代精神的有力體現。成語則是中國語言的精華,蘊含著寶貴的文化財富和中國智慧,從中可以體會到中華文明,了解中國古代教育思想和中華傳統美德。本文旨在賞析中華成語所蘊含的獨特的中國智慧,探索如何把成語更好地與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深入結合,讓其隨著歲月的流逝,煥發出奪目的光彩。
【關鍵詞】 成語;傳統文化;中國智慧;民族精神
【中圖分類號】H136?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1)11-0101-03
一、成語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成語作為中華民族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的一部分,更是中華文庫的瑰寶。成語生動凝練、朗朗上口,具有豐富的內涵;成語故事則形象鮮明,具有詼諧性和倫理性,蘊藏著十分豐富的知識、道理和獨特的中國智慧。
(一)什么是成語
成語是一種約定俗成的現成話,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大特色。“眾人皆說,成之于語,故成語。”成語是經過長期使用、錘煉而形成的固定短語,且富有深刻的思想內涵和豐富的感情色彩,簡短精辟、易記易用。一個成語往往代表了一個故事或者典故。
(二)成語的來源
1.來源于古代文獻中記載的寓言。如:井底之蛙(《莊子》),愚公移山(《列子》),濫竽充數、自相矛盾、守株待兔(《韓非子》)等。
2.來源于古代文獻中的神話傳說。如:夸父追日、女媧補天、精衛填海、牛郎織女等。
3.來源于文化經典中的名言警句。如:天行健君子自強不息、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等。
4.來源于歷史故事。如:臥薪嘗膽、負荊請罪、四面楚歌、三顧茅廬、賠了夫人又折兵等。
5.來源于宗教。如:借花獻佛、降龍伏虎、雞犬升天、點石成金、靈丹妙藥、脫胎換骨等。
6.來源于民諺俗語。如:投鼠忌器、唇亡齒寒、狼子野心、九牛二虎之力、百聞不如一見、真金不怕火煉等。
(三)成語的特點
1.約定俗成。成語是使用漢語言的人們共同約定下來的短語,也就是大家共同的說法,字面不能隨意更換。如:天衣無縫、生意興隆、其樂融融、萬事開頭難等。
2.代代相傳。很多成語的繼承是祖祖輩輩口口相授、代代相傳下來的。即便是沒有上學讀書的人,仍然能夠掌握使用一定數量的成語。
3.大多有出處。比如“四面楚歌”出自西漢司馬遷的《史記 · 項羽本紀》;“洗耳恭聽”出自元代鄭廷玉的《楚昭公》;“如臨深淵 ”“如履薄冰”出自《詩經》等。
4.大多有文字記載。成語大多記載在《詩經》《漢書》《史記》《三國志》《易經》和諸子百家著作以及古詩詞中。
5.一個成語對應一個故事。如:完璧歸趙、望梅止渴、畫餅充饑等。這一特點也正是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的佐證。
6.對事物的概括性強。成語之所以能夠約定俗成、被頻繁使用,因為它對事物有著高度的概括性。比如期盼收獲又不思進取時,人們會檢討是不是“守株待兔”了。
7.飽含哲理和智慧。成語包含著中國智慧,有時候它不單單是以語言的身份作為交流工具,其本身就是哲學的思考。比如:鷸蚌相爭、刻舟求劍、物極必反、塞翁失馬等。
8.幫助促進思維。根據語言是思維的媒介這一語言功能的定性,人們在思維中成語會自覺或不自覺地介入其中并影響、幫助思維的過程。
9.涵蓋了歷史社會的方方面面。成語來自歷史故事,反過來又記錄了歷史片段。如果把成語的來龍去脈都掌握了,那么也就大致掌握了歷史。
10.部分有變化。成語的變化主要體現在含義和感情色彩的變化上,如:衣冠禽獸、面如冠玉(原本是褒義的變成貶義,反之亦然);朝三暮四(原本是半斤八兩的含義變成用情不專),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原本是戰友、兄弟之情變成男女愛情的誓言)。
從以上的10個方面來看,成語全方位繼承、記載了中國傳統文化,說它是傳統文化及中國智慧的結晶絲毫不為過。
二、成語在中國文化中的作用和地位
漢語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是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成語作為漢語詞匯系統中最重要、歷史最悠久的詞語,必然承載著豐富的中華傳統文化,承載著中華民族特有的生活習俗、生存智慧、思維方式及價值觀念,是傳統文化的精華。
成語蘊含著寶貴的文化財富,既是思想文化現象的起源,也是思想文化的記錄,還是思想文化傳播的媒介,從中可以體會到中國古代文明的輝煌及傳統中華美德等眾多方面。如“持之以恒”這個成語,就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面對各種坎坷磨難,不屈服、不氣餒,從不停止對民族進步和發展的追求。可以說,正是這種“持之以恒”的品格,才使中華民族始終保持著頑強和旺盛的生命力,綿延不斷,生生不息。
但是,至今并沒有把成語單獨列為文化的一項,是因為它屬于語言范疇,語言雖說屬于“大文化”的范圍,但它的本質是交流的工具,或許恰恰是“工具”的屬性淹沒了成語文化的光彩。然而,語言雖然是交流的工具,但同時還是思維的工具,人們的思維是借助語言工具的,當借助成語思維和表達的時候,成語的文化色彩比一般語言就高了幾個檔次,從而達到“畫龍點睛”的程度和“入木三分”的境界。
三、成語里所蘊含的中國智慧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明特別是思想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無論哪一個國家、哪一個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丟掉了思想文化這個靈魂,這個國家、這個民族是立不起來的。”
因此,把成語作為思想文化的記錄和重要的傳播途徑,努力發掘成語的思想含義和蘊含的中國智慧,在傳承的基礎上對其發揚光大,則正是響應習主席這一倡導的有力舉措。
(一)成語特有的屬性容易形成社會共識
成語“約定俗成”的屬性會形成一種群體的社會共識。這種共識在眼下抗擊疫情的戰斗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眾所周知,精神文化的不同使國家在發展方向、發展道路、發展速度和發展效果上會截然不同,也許太平盛世、和平環境使文化差異難以顯現,而在特殊時期就差異明顯了。最現實、最讓人大開眼界的就是當下面對疫情的行為和結果。中國人能夠迅速控制疫情,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中國人“萬眾一心”“上下一心”,高度的組織紀律性無疑是控制疫情的關鍵。在中國人看來,政府要求公共場合戴口罩完全符合人民利益和國家利益。中國人為什么有這樣的高度自覺和高度的理性?因為在傳統的文化中強調的是國家和集體,個人是集體的一員,尊重集體利益是行為底線。
聚焦到成語里所體現出的中國智慧,我們走過的抗疫之路可以這樣概括:2020年1月,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理念上國人信奉此事“非同小可”“人命關天”,所以“萬眾一心”“眾志成城”“斗志昂揚”;政府“殫精竭慮”“想方設法”地防疫,群眾做到“審時度勢”“令行禁止”;當政府要求隔離或要求全民戴口罩時,群眾覺得這是“良藥苦口利于病”,被隔離的日子雖然失去一定的自由,但只有經歷“長痛不如短痛”才能“柳暗花明又一村”;中國人“防微杜漸”,不“因小失大”,不逞“匹夫之勇”。
成語“引導”了社會集體的思維即“思想文化”,這文化是傳統文化的精髓,集中在諸子百家之中,集中在傳統道德之中,集中在人們的精神世界和思維方式之中,而最終呈現的則是中國智慧和中國精神。正如著名文化學者蒙曼所述:“中國傳統文化的背后其實都是中國智慧、中國精神,它實際上不僅僅是解開古代生活的鑰匙,也是解開今天的生活乃至于未來的鑰匙。正如同我們常說,一把鑰匙開一把鎖,中國的事情終究是要靠中國人來解決,而中國人要解決中國的事情,最終還是要依靠中國人的智慧積淀。沒有哪一個人,哪一個民族是能夠在文化的荒原上來建起城堡的。所以我們能走這么長的路,而且能夠行穩致遠,離不開中國傳統文化的滋養,這種滋養就是中國智慧中國精神!”可以說,面對疫情取得的階段性勝利,蘊含于傳統文化內核里的中國智慧功不可沒。
(二)成語是中國文化智慧的結晶
作為中國傳統文化和中國語言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成語典故最直接且真實地彰顯了我們的民族靈魂,生動地記錄了中華民族走過的歷程和民族靈魂形成的過程,充滿了中國智慧。成語作為漢語言中一種獨有的文化現象,在國際舞臺及外交外事活動中,往往被“引經據典”“出口成章”地頻繁使用,自信地向世界宣揚著 “獨樹一幟”“獨占鰲頭”“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精彩地承擔著輸出中華文化、擴大漢語言影響力的重要職責,以達到“鞭辟入里、一語中的”的效果。
1.2020年5月28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的記者會上,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應邀出席記者會,并回答中外記者提問。在回答如何實現“脫貧攻堅”問題時,李克強總理引用成語“民為邦本,本固邦寧(《尚書》)”,其中的蘊意對于中國人來說不需多言。翻譯張璐將這句成語做了如下翻譯:“As the saying goes, the people are the foundation of a state and when the foundation is solid the state enjoys tranquility.(正如該成語所說,百姓為國家的根本。只要根本穩固了,國家就能安寧。)”
可以看到,漢語中言簡意賅的八字成語,翻譯成英語需要足足二十二個詞才能說清楚,而譯文的語言沖擊力是不能與原文相比擬的。正是基于成語在信息傳遞中的巨大能量,才促使李克強總理在這樣一個正式場合選擇用成語回答記者提問。
2.外交部發言人用十個成語教英方“重新做人”(人民日報海外網2019-7-6):2019年7月2日,英國外交大臣亨特在接受采訪時,發表了嚴重干涉中國內政的涉港言論。對此,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耿爽連用了“居高臨下”“指手畫腳”“不知悔改”“信口雌黃”“自作多情”“癡心妄想”“厚顏無恥”“罔顧事實”“顛倒黑白”“自不量力”等10個成語作出有力回應,表達了中方的強烈不滿和堅決反對。最后,耿爽又強調,香港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特別行政區,香港事務純屬中國內政,任何外國政府、組織和個人都不得以任何方式干預。否則,注定是徒勞的。
3.與此同時,中國的成語文化在外交領域已不僅僅是單向輸出;海外學者與高層官員汲取漢語言精髓,“學以致用”的事例層出不窮,將古老的中國智慧有機地折射在現代政治事務中。
最著名的例子當屬美國前總統約翰·肯尼迪于1963年對全美作出的電視講話。在這篇關于禁止核試驗的演講最后,肯尼迪總統呼吁:
“有句中國成語說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美國同胞們,讓我們邁出足下這一步。讓我們盡自己所能,走出戰爭陰影,追尋和平的道路。如果說,這條道路有千里之遠,讓歷史記錄這條路在這片土地上,在此時此刻,始于我們足下。”(According to the ancient Chinese proverb,‘A journey of a thousand miles must begin with a single step.My fellow Americans,let us take that first step.Let us,if we can,step back from the shadows of war and seek out the way of peace.And if that journey is a thousand miles,or even more,let history record that we,in this land,at this time,took the first step.)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出自老子的《道德經》。中國文化歷來贊賞腳踏實地、堅韌不拔的優良品質。這種文化穿越亙古,遠渡重洋,連美國總統都受到了感染。
在這些外交事例中,上至總理、下至外交部發言人的成語應用,無不起到了“言簡意賅”“一針見血”的效果,有理有據的同時,充滿了獨特的中國智慧,充分彰顯了我國在外交舞臺上日益強大的國際形象和文化自信;而外國政界人士折服于中文的博大精深,學成語,用成語,用精煉的“中式智慧”向公眾傳遞所思所想,更充分展現了中國文化獨特的魅力及在世界范圍內放射出的耀眼光華。
(三)成語在商業廣告中的智慧應用
成語作為普羅大眾約定俗成的一種文化現象,因其寓意深刻、朗朗上口的特質,在商業廣告的傳播過程中能起到“四兩撥千斤”的作用。尤其是一些“獨具匠心”“另辟蹊徑”的優秀創意廣告詞,通俗易懂,精準深刻,詼諧有趣,令人“一目了然”“過目不忘”,利于成語的傳播。
廣告創意中的成語應用,大體可分為兩類:一類是將某成語完整地套用到廣告宣傳中,另一類是按照商家需求,對成語的字詞進行活用,以追求更生動形象的宣傳效果。
1.一諾千金(某銀行信用卡廣告)
“一諾千金”出自《史記 · 季布欒布列傳》,本意是指許下的一個諾言有千金的價值,比喻說話算數,極有信用。被銀行借來做廣告,取的是其原意,力圖表現該銀行發行的信用卡信用高、服務好,客戶可放心使用。
2.一毛不拔(某牙刷品牌廣告)
“一毛不拔”出自《孟子 · 盡心上》,意思是一根汗毛也不肯拔,用來形容為人非常吝嗇自私。很明顯,此處對該成語的應用延伸之意與典故本意不同,“毛”指的是牙刷上的刷毛,一根毛也拔不下來的牙刷質量當屬上乘。
3.隨心所“浴”(某熱水器廣告)
“隨心所欲”出自《論語 · 為政》,指隨著自己的意思,想要干什么就干什么。此處將“欲”替換為“浴”,生動傳神地表現出熱水器為人們生活帶來的便利,令人過目難忘。
4.美輪美“換”(某汽車修理行廣告)
“美輪美奐”出自《禮記·檀弓下》,原意是形容房屋高大華麗。而在這則廣告中,短短的四個字,創意無限,精準地表達了產品質量(美輪)和技術水平(美換)的雙重巔峰含義,不禁讓人拍案叫絕,回味無窮。
需要注意的是,我國相關法律法規對此也做出了明確規定。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現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于1998年頒布的《廣告語言文字管理暫行規定》第十一條規定:“廣告中成語的使用必須符合國家有關規定,不得引起誤導,對社會造成不良影響。”
誠然,成語的規范使用有助于維護標準漢語的正統性,以正青少年視聽;但也有學者不提倡“一刀切”,折中的辦法是立法規范廣告中的成語,凡成語中改動的字均需要加上引號,而非隨意亂改亂用,造成混亂。
綜上所述,成語歷經2000多年的歲月悠悠而來,隨著時光荏苒,歷久彌新。成語中蘊藏的文化底蘊和中國智慧值得我們用與時俱進的眼光去看待和體會。文化工作者也應該以各種生動的形式,向民眾普及成語的“前世今生”,進一步推廣成語的普遍性和實用性價值,展示中華古典文化和中國智慧的魅力,喚醒人們的審美意識與文化共鳴。
參考文獻:
[1]邢麗梅,莫彭齡.關于成語廣告的應用[J].新聞愛好者,2011,(2B):104-106.
[2]姜嵐,苗蘭彬.成語中的傳統文化內涵探析[J].人文天下,2015,(19).
[3]Papers of John F.Kennedy.Presidential Papers.President's Office Files.Speech Files.Radio and television address to the nation on nuclear test ban treaty,26 July 1963.
作者簡介:
魏亞爭,女,上海浦東新區文化藝術指導中心副研究館員,上海音樂家協會會員。作品屢獲國家及省部級大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