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洪
摘要:物理學科內容是自然世界為基礎,其知識內容都是發現和總結世界的自然規律。所以相對于其他基礎學科,初中物理學科是一門發現現實生活奧秘和了解自然規律的重要學科。物理知識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本文筆者將會針對如何利用生活素材在初中物理教學中進行簡單的分析,并整理出來相應的應用策略,促進物理教學的發展。
關鍵詞:初中物理;生活素材;應用研究
前言:
初中物理教師不斷的創新教學方法是在新課程標準中一直強調的點。利用生活素材來進行教學的教學方法是近年來流行的創新教學方法。物理來源于生活,用于生活,這一個特點使利用生活素材來物理教學成為可能性。所以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運用生活的素材對物理知識來做一個形象的展現和描述,加深學生對物理知識的理解,達到掌握知識點和提高物理素養的雙重目的。
一、使用生活教材導入物理教學
在開啟新一章物理教學的時候,如何合適地導入課程內容,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全身心地參與新內容的學習當中是物理教師重點關注的事情。有些教師直接是對基礎概念的進行解釋,從而進入更深一步內容的教學當中。在倡導的使用生活教材進行物理教學的教學方法的背景下,教師可以從這一個教學角度出發,然后探究每一個物理知識的特點,然后用與其相關的生活素材來導讀這一章的物理內容,帶領學生進入新一章的知識學習當中。
例如在學習“透鏡及其使用”這一門內容時,一般教師向學生展示透鏡的樣貌,以及不同類型的透鏡從而來引入透鏡這個概念,來導入這一章的物理知識內容。但是教師可以使用利用生活素材來導入物理學習這個教學方法,換一個角度來導入課堂,比如教師可以提前準備一些現實生活中的透鏡,三棱鏡、放大鏡、近視眼鏡等等。教師在展示這些透鏡的時候,順便讓學生觀察這些透鏡的形狀特征,以及思考這這些透鏡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功能,接著歸類不同形狀特征的透鏡的使用功能有哪些。通過這樣的方式,學生可以很好地了解透鏡的種類以及不同類型透鏡的物理作用,在課程導入環節就已經基本了解透鏡的大部分基礎知識,讓學生對知識產生了興趣,并提高了物理課堂的教學效率。
比如在“浮力”這一課中,教師可以使用生活素材向學生展示什么是浮力。比如用燒杯裝一杯水,在里面放置一個乒乓球,觀察乒乓球是否會下沉在或者將乒乓球換成小石頭,然后觀察實驗現象是否不一樣。通過這樣一個導入課本知識的過程,學生可以直接用生活中的事物簡單直觀地觀察物理知識在生活的體現,使物理課堂導入更加有效,對新的物理知識內容產生興趣,提高物理教學質量。
二、將教材內容與生活結合起來
教材是物理教學的基礎,教師應該創新探究教材中與生活素材相關的內容,然后利用生活素材對教材進行闡釋,從而達到生活教學的教學目的。在新時代,教師的任務不僅要傳授知識,還要注重教學成果如何,利用生活素材進行教學的教學方法有助于教師提升課堂氣氛,將物理知識生活化,讓學生更好地理解知識,有效提高教學成果質量。
教師應該給學生灌輸一個觀念,就是任何物理知識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出處。例如在“噪聲的危害和控制”的這一課中,教師首先要給學生普及噪聲是什么,什么類別的聲音才是噪聲,然后讓學生利用生活經驗,回憶一下自己遇到過什么生活中的噪聲。這是一個教材內容與生活素材相銜接的體現,教師應該積極應用生活中的素材來對物理這是進行形象闡述,然后讓學生在腦海里把物理知識具體化,從而更好地理解物理知識。
三、用常見的物品進行物理實驗教學
新課程標準提出一個初中物理與生活相互滲透的教學目標,教師根據此大方向,在進行實驗教學的時候,運用生活中的常見的物品來進行實驗教學。在實驗教學過程中,學生可以感受到物理知識是來源于生活的,學生不僅僅在物理實驗課上可以把物理知識實踐成果,還可以在日程生活中將物理知識應用起來,更深一步還推動了學生在現實生活中創新應用物理知識的發展。這樣的教學過程達到一個逐級放大的教學效果。
例如在“摩擦力”這一課當中,教師在實驗課上向學生展示摩擦力的影響因素時,一般是通過彈簧測力計來驗證摩擦力的大小與接觸面粗糙、壓力大小以及接觸面積的大小直接的關系。為了使用生活素材來進行實驗教學,讓學生更形象具體地了解物理知識,實驗課的時候教師可以使用生活物品來進行實驗。比如研究摩擦力的大小與接觸面粗糙程度的關系時,教師可以用兩只一模一樣的鞋子,一個鞋底抹上食用油,另一個不抹,然后用彈簧測力計分別測定兩只鞋子的接觸面摩擦力,結果顯示抹了油的鞋子摩擦力較沒有抹的鞋子摩擦力變小,由此可以證明接粗面粗糙程度降低可以降低摩擦力。由此可以延伸到生活中就是穿得久的鞋子因為鞋底摩擦變平滑的原因,所以摩擦力變小,最后會導致不安全的事故的發生。這樣利用生活化教學的過程,把晦澀難懂的物理知識平民化,從而使學生更好地利用生活現象來理解物理知識,從而提高物理知識的理解效率,提高物理知識的學習質量。
四、就地取材進行生活化教學
物理是一門對自然現象規律進行探究的學科,所以在探究過程中,與物理知識相關聯的實物是必不可少的。教師在教學的時候可以根據教學內容直接就地取材,利用實物進行生活化教學。手中的筆,生活中飛奔的高鐵,向陽而生的向日葵,偏向一邊的摩擦痕跡的鞋底等等實物,均可以用作解釋物理知識的形象例子。
比如,在學習“兩種電荷”這部分內容時,教師可讓學生將筆或者小棍子在頭發上進行摩擦,然后用摩擦后的筆或者小棍子其接觸小紙屑,筆或者小棍子可以吸起小紙屑。這是每個學生隨時隨地運用身邊實物進行的小實驗,教師可以利用這一現象,對相關的課本知識進行描述和講解其中原理,以小見大引出知識點,則學生接受起來會更加容易。
總結:
總而言之,充分利用生活素材等等生活中的一切物品,將生活化教學方法與初中物理課堂融合,實現新課程標準要求,達到高效課堂效果的目的。初中物理課程不僅僅是一個傳授物理知識的課程,還是一個對培養學生生活化的物理意識,主動式的物理探究行動力以及一個深厚物理素養的主要有途徑。
參考文獻:
[1]趙福軍.基于生活化的初中物理實驗教學研究[J].語文課內外,2021,(1):145.
[2]夏云龍.初中物理實驗課堂生活化教學模式探析[J].學周刊,2021,(6):123-124.
四川省宜賓市敘州區蕨溪鎮初級中學校 644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