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云龍 王河江
摘 要:大學生作為未來生態文明建設的主要力量,對地方生態文明建設體系建設、發展具有一種不可替代的積極推動作用。加強對大學生的生態文明意識的培育,對于建設美麗中國的實現更是尤為重要。文章在黨的生態文明思想指導下,基于當前黑龍江省東部地區高校大學生生態文明意識調研,結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從教育內容和實踐活動出發,為大學生生態文明意識的培育提供合理建議和行之有效的途徑。
關鍵詞:大學生 生態文明意識培育 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
中圖分類號:F2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21)04-193-02
黨的十九大以來,中國發展已經邁入了新時代,必須要深度意識到生態文明建設的重大意義,繼續秉持以及落實“綠色”等新發展理念,科學地把握經濟增長和建設生態二者的關系,打造出眾多精神、物質層面的財富,使人民對于未來美好生活的訴求得到滿足,努力建設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現代化的美麗中國。大學生作為國家未來建設的中流砥柱,承擔著新時代賦予的重要責任。所以,把大學生生態文明意識的培育工作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十分必要,各高校應該通過組織有效的生態文明教育,增強大學生生態文明意識和規范大學生生態文明行為習慣。
一、生態文明培育工作與思想政治教育二者緊密相連
大學生培養生態文明意識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相輔相成的密切關系。近年來我國經濟社會不斷繁榮發展,生態文明建設對滿足人們美好生活需求的重要影響也日益凸顯出來。指出大學生培育生態文明意識的意義,是高校課程思政建設與時俱進的重要探索,是思想政治教育在新時代的創新課題。組織在校大學生的生態文明意識的培育工作,讓思想政治教育豐富自身內容和增強自身的針對性,更好地促進大學生全方位發展。
思想政治教育作為高等教育的核心構成部分之一,是高校組織大學生培育其生態文明意識的重要載體。二者的融合能夠促進高校課堂內關于生態文明意識的普及,并且深入地走進大學生的心中,有利于大學生更深刻地認識到保護生態環境與建設生態文明的迫切性和必要性,有利于號召更多的青年大學生參與到建設美麗中國的隊伍中去。
二、黑龍江省東部地區高校大學生生態文明意識調研
(一)省內東部地區大學生的生態文明意識現狀
經過文獻分析和實際調研,筆者觀察到黑龍江省東部大學生的生態文明意識存在著一些共性問題,并從認知狀況、情感態度、行為方式等三個方面進行說明。
在認知狀況上,大學生能夠關注到居住環境周邊存在的一些生態問題;對常見的環境破壞和污染自然現象有所了解;對實現美麗中國的重要政策和舉措具有初步認識。但是,對于生態文明的科學知識掌握程度仍然呈現為淺表化。
在情感態度上,大學生在被問及生態文明同個人、國家之間的聯系時,表現出熱愛祖國大好河山和追求美好生活環境的強烈感情。實際上,他們的生態文明保護意志卻動搖不定,多數的同學面對一些不文明的生態行為時,持無所謂的態度,并不能阻止身邊環境污染、資源浪費的行為。目前,大學生的生態情感尚未得到充分發掘,其態度也需要進一步改善。
在行為方式上,多數大學生在參加生態環境保護活動方面不具備主動性和自覺性,如生活中浪費水電,大量使用一次性的外賣、快遞包裝和塑料袋、較少參加學校或社會上自發性組織的各類生態環保活動等。還有部分同學的生態文明行為顯現出較強的功利主義性,他們的環保行為往往是由于短時期內的被迫要求或是自身需求。
(二)省內東部地區高校的生態文明意識培育工作——以佳木斯為例
高校作為優秀人才的儲備基地,應該時刻牢記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對大學生開展新時代綜合性的新型高等教育,培育其健康生態人格,為我國提供更多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因此,高校必須著力于大學生生態文明意識的培育與發展工作。然而,“黑龍江省東部地區大學生生態文明意識的調研究”的項目結果顯示,省內東部高校在此方面存在以下問題。
高校的生態文明意識相關課程存在缺失,重視程度需要提高。“目前我國高校的環境教育理論性課程較多,實踐課程較少,知行不合一。”隨著生態環境問題日益嚴峻,我國多數高校都相繼開設了環境類專業和生態環境選修課程,但是組織針對所有大學生的公共生態文明教育卻并不多,并沒有形成一套適應現實需求且系統化的課程體系,相關制度尚不健全。
高校生態文明教育師資力量薄弱,教學方法缺乏創新。多數東部地區高校仍不具備專業師資力量和生態文明教育培訓環節,未組建起來一支專門進行生態文明教育的高素質、專業化、合理化教師隊伍。教學方式單一,講授內容仍停留在基礎性認知教育,課堂互動內容少,忽略了對大學生主觀思想性的重視。現有的生態教育對“生態知識教育和學生實踐有機統一”的重視不夠,缺乏持久的教育力。
高校校園內的生態文明建設有待加強。結合線上問卷調查與實地調研結果,筆者發現部分高校生態建設存在著問題,如環保管理方面的基礎設施不夠健全完善、沒有按照校園垃圾資源分類來妥善處理校園內的日常垃圾、校園綠化覆蓋面積少、缺乏科普活動等問題,校內沒有形成注重生態環境建設和維護良好學習和生活環境。
三、生態文明培育的具體對策
(一)完善高校生態文明意識的科學培育體系
高校必須追隨著時代發展的潮流,更新人才培養的理念,構建具有科學性的大學生態文明意識激發的相關機制。高校管理者要認真落實黨和國家生態文明發展思想和戰略,提高重視程度,創新推動立德樹人觀念的生態型轉變。在組織這一工作的整個進程中,高校應以介紹生態文明知識和生態建設的政策法規為基礎;以培育健康的生態文明道德取向為教育內需,將大學生生態文明行為習慣的培養作為教育外需;創新出適宜實際的科學評估機制;建立與實際相適應的科學的教育目標,打造出符合經濟高質量增長和時代發展需求的、且具備優秀生態素質的綜合性人才。
基于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和推動人才長遠發展的前提,高校應該整合各個學科資源和生態教育的聯系,設置獨具特色的生態文明實踐課程,引導學生主動選擇生態類書籍閱讀,積極地開展面向全體學生的公共生態文明教育。而且高校要通過吸納新教師、組織教師培訓、建立學生評價機制等,壯大師資力量,使生態文明教育煥發出活力。
(二)突出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的積極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在改善大學生思想觀念和行為方面具有獨特優勢,高校需要構建兩者間的聯系,使思想政治教育形成一定的承載作用。
一是要清晰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組織激發生態文明工作的依據。既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生態文明觀理論和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的指導,還要遵守黨和國家的生態文明建設的政策法律。以此為大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進行正確的生態保護活動,提供理論依據。
二是要深挖思想政治教育課程內部的關聯性資源。除了增設專門的生態文明教育公共課以外,還要進一步深入探索,推進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各學科專業課,在課堂中加強生態文明意識和環境保護知識的滲透力度,推動學生形成正確的生態價值取向。
三是必須要針對生態文明相關課程的教學策略作出創新。教師在傳統的教授方法基礎上,可以適當地合理采取小品話劇創作、自由辯論、時政新聞播報、實驗調查等方法,活躍教學課堂,提高大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創造性。教師還需兼顧學生的個體差異,將思想政治教育內教育生態文明的基本原則落于實踐之中,從師生兩個維度思考,發展學校教育與自我學習性培養相結合的培養模式。
(三)打造大學生生態文明培育的特色實踐活動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兼顧傳授理論和組織實踐活動,激發生態文明意識不可以忽視實踐活動的重要意義。高校需要從學生的具體情況出發,聯系家庭和社會,利用第二課堂舉辦豐富多彩的生態文明活動。
一方面,要加強生態環境保護的宣傳活動,通過學生社團組織主題學習、校園橫幅、宣傳欄、廣播站等形式,科普生態環境保護的知識,從正面對大學生進行正確引導。另一方面,要為大學生創設生態文明社會實踐的機會。可以組織大學生舉行參觀生物博物館和自然保護區、走訪生物化工類工廠、調研地方生態問題、考察生態建設工程等進行游學活動,幫助大學生更好地消化理論知識,拓寬大學生生態視野。還可以組織大學生制作生態文明宣傳片、進行校園垃圾分類與回收利用等活動,加強鍛煉大學生環保的實踐能力。
(四)推進“綠色高校”生態環境建設
高校應該在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原則下,加大綠色環境建設投入;增加校園綠色植被;完善校園基礎設施;推進垃圾分類,為大學生的學習和生活提供一個適宜的“綠色高校”。美麗的校園自然環境,既可以使大學生身心愉悅,又可以推動大學生提高規范自身行為約束力。
大學生作為我們祖國的未來和中華民族的希望,需要清楚地意識到建設生態文明的意義以及必要程度,清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背景下,建設生態文明有著劃時代的意義,不斷提高自己的生態文明意識素養,并將之訴諸于實踐。
[基金項目:黑龍江省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黑龍江省東部地區大學生生態文明意識調查研究”(項目編號:202010222102)結題成果;黑龍江省高等教育學會項目“地方高校人文學科環境素養的教育研究”(項目編號:16Z045);黑龍江省哲學社會科學項目“20世紀以來黑龍江省三江地區環境史資料的采集、整理與應用研究”(項目編號:16SSD04)。]
參考文獻:
[1] 朱大鋒.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社會責任[J].天中學刊,2012(5)
[2] 陳麗穎.思想政治教育視域下高校生態文明觀教育研究[D].西華大學,2017(3)
[3] 孫曜.大學生生態文明意識培育對策研究[J].經濟師,2020(9)
[4] 王河江,史云龍.歷史學科環境素養教育研究[J].黑龍江教育(理論與實踐),2021(2)
(作者單位:佳木斯大學 黑龍江佳木斯 154007)
[作者簡介:史云龍,佳木斯大學人文學院學生;通訊作者:王河江,佳木斯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區域史、環境史。]
(責編:賈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