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智新
摘? 要:隨著互聯網的時代到來,微課作為一種新型的學習方式已經普及到各個學科。尤其在綜合實踐活動鄉土文化校本課程中,借助微課,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收集資料、動手實踐,也可以保證教師在傳授新課,方法指導的過程中進行差異化教學,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關鍵詞:微課;綜合實踐;校本課程;借助
近年來,微課已經成為一種新型的教學手段進入教育領域。它所講授的內容呈點狀,粹片式,既可以反映與主題相關的素材,練習等;也可以對某一知識點進行詳細地講解,便于學生掌握教學的重難點。而小學綜合實踐活動學科的特點恰好與微課的實施不謀而合。因此,在項目式學習中,筆者將微課融入到“鄉土文化”校本課程,使枯燥無味的內容變得生動有趣,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拓寬了學生的見識,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課堂綻放光彩。
一、傳授新課時引入微課
新課的傳授是課堂教學的重要一環,正如古人所說: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在課的伊始,引入直觀的微課,能迅速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把他們的情緒帶入特定的學習情景,對一堂課教學的成敗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它不但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開啟學生思維的閘門,而且有效地解決了傳統且古板的教學模式。從真正的意義上說,達到了翻轉課堂的目的。
如在教學《認識家鄉食品安全》一課時,教師引入微課視頻,讓學生一邊觀看,一邊認識家鄉食品安全的標志。把抽象的文字轉化為直觀的畫面,教師的口述引導轉變為直觀的傳授,這樣可以快速地吸引學生的眼球,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使學生能在生動有趣的場景中快速認識食品,體會到食品安全的重要性。可見,傳授新課前引入微課,有助于學生更好地學習課文。
二、收集資料時引入微課
在小學綜合實踐活動校本課程教學中,利用微課設計一系列的知識資料,放入學生的交流平臺,讓學生在開展主題探究活動前,在家進行提前預習,觀看相關的視頻,學會收集資料的方法。如果學生在課堂中對某一知識點無法進行深度的剖析,甚至對一些活動需要收集的資料不夠清楚,可以借助微課實現知識點的重復播放,了解更多收集和整理資料的技巧,從而彌補資料的不足,少走更多的彎路。
如在教學《水鄉文化》一課時,教師為了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拋出了這樣的問題:中山市有哪些鎮區被稱為嶺南水鄉?同學們議論紛紛,各抒己見。可是講到水鄉有何活動、飲食和節日時,同學們頓時啞口無言,不知從何說起。這時,教師讓學生拿起平板電腦上網進行觀看微課視頻,從中了解中山各個水鄉的文化。為了讓學生更深入地挖掘水鄉的活動、飲食和節日,分小組聚集一起探討并在網絡上尋找水鄉特色的資料。
匯報時,只見有的小組通過微課詳細地介紹中山民眾的活動有抓鱔比賽、水上拔河比賽和小豬進龍門比賽等,體現了鄉鎮文化活動的特色;有的小組用微課出示中山南朗的飲食包括特色名菜、農業生態園和養殖專業戶等,突出了鎮區文化飲食的來源;而有的小組則利用微課闡述了水鄉傳統節日的由來,彰顯了鄉村濃厚的文化氣氛。學生在收集和整理資料中互相學習,相互切磋,掌握了不少研究方法。依據這種方式,微課便成為綜合實踐活動教學的載體,成效高,學生更樂于接受這種模式。
三、動手實踐時引入微課
小學綜合實踐活動鄉土文化課程注重動手操作,實踐探究。對于內容比較難理解,教師無法通過講授來幫助學生掌握其中的含義,只能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將鄉土文化課程中的重要活動或難度大的內容制成微課。突出活動的內容和動手實踐,為師生創造真實有用的微教學環境。甚至通過具體,典型的活動情景不斷模仿,不斷遷移,讓學生掌握方法和技巧,從而提高了課堂的效率。
如在教學《三鄉茶果》一課時,教師通過提問導入,讓學生介紹三鄉的茶果分為哪幾類,結果發言的學生寥寥無幾,有的不愿意回答,課堂氣氛沉悶,無法達到預期的目的。為了改變這種現象,教師在備課時,可以在網上下載三鄉茶果的種類,并把葉仔、豆撈和煎堆等制作過程的視頻經過多番的修改,做成了一個不到8分鐘的微視頻。在教學的過程中,引導學生觀看三鄉茶果的種類,只見每個學生看到播放出來的圖片,情不自禁地被它們吸引住。教師趁機讓學生牢牢地記住每一種茶果的名稱,并指導他們分類。接著,學生借助微課,動手實踐,把制作茶果的步驟運用到現場制作中,自然而然學會了做茶果的傳統技藝。
借助微課,拉近了師生之間的距離,讓彼此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動手實踐的行列,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性。
四、方法指導時引入微課
我校開發鄉土文化校本課程,最關鍵的是讓學生通過項目式學習,了解家鄉特色美食、名勝古跡、民風民俗等課程。通過各種方法的指導,有效地實現課程教學目的。但是,由于學生研究的課程不同,采用的探究方法也各不相同。如果統一進行方法指導是行不通,只有借助微課,才能給綜合實踐活動校本課程中的方法指導課帶來更多的新元素,兼顧了不同學生的需求,提高了活動的有效性。
如在教學《探尋古村落的秘密》一課時,為了讓學生探討古村落的歷史意義,教師借助微課,播放古村落的文化特色,展示了它的歷史背景。接著,利用采訪的形式,引導學生深入地了解古村落的悠久歷史。最后,根據微課里的方法指導,學生現場設計觀察記錄表,把古村落的秘密一一地記錄到表格里。可見,這種方法指導,便于學生認識更多古村落的秘密,實現了教學的最優化。
綜上所述,在小學“鄉土文化”校本課程教學中,借助微課,幫助學生化抽象的知識為具體,把碎片式的內容轉向項目式的學習,讓學生高效地掌握各種主題活動的方法,從而促使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
【本文系中山市三鄉鎮教育科研2020年度課題“基于項目式學習在‘鄉土文化’校本課程中的開發與實施” (課題編號:SX202022)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 黃蘇瑾. 微課在動畫專業課程中的教學輔助功能研究.美術教育研究,2017.
[2] 熊艷芬. 新模式迸發新活力——班班通讓科技之光閃耀數學課堂.神州,2018.
[3]陳世彩.? 地方高校課程質量評價指標體系構建研究.山東師范大學,2014.
[4]談應用多媒體教學激發學習興趣.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