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正英
【摘要】小學數學的學習不能僅僅局限在課堂中,在生活中亦能夠學習數學知識。因此,把課本知識遷移到生活中,開展生活化教學。興趣是學生學習的最好動力,特別是對小學生來說,對一切事物都充滿了好奇心,小學老師需要做的是保護好學生的好奇心,加以引導,將他們轉化成學習數學的動力。老師可以通過生活中的具體事例可以使課本中抽象的知識具體化,有效的降低學生學習數學的難度,會使課堂更貼近實際生活,更加輕松愉悅。
【關鍵詞】小學數學;生活;情境;實踐
隨著新課改的逐步深入實施,小學數學學科也要跟上課改的腳步,擺脫傳統的課堂模式,讓學生走進生活,在課堂中創設相應情景,模擬生活中遇到的問題,以問題為導向,逐步引導學生深入學習課本內容。并通過組織有效的課堂環節,充分利用好小組討論,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去探究問題,去思考問題,讓他們在解決問題中、運用知識中獲得滿滿的成就感和喜悅。
一、課本內容與生活實際相聯系
小學數學知識要相對簡單一些,并且和我們的現實生活具有很深的關系。因此,我們要在深入把握教材內容的基礎上,使我們的教學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相聯系,讓學生回歸到生活當中,回歸到自己的生活經驗中去,實現數學知識的學習和理解。比如,在小學初級階段學習《生活中的數字》可以把課堂拓展到課外生活中。鐘表中的數字表示的是時間;溫度計上的數字體現的是溫度的高低;尺子上的數字表示的是長度;我們書本上右下角的小數字表示的是頁碼等等具體的例子讓學生理解不同的數字表示的不同含義。激起學生觀察生活的興趣,然后由淺入深逐步深入,引導學生把自己觀察到的數字由小到大按順序排列,順便引出個位數,十位數,百位數,千位數,萬位數的觀念,讓學生通過觀察生活認識到不同位數所代表的不同大小,真正理解課本內容。在學習面積這一章節內容時,如果單純從書本概念入手,讓同學們背誦,看書本例題,效果可能不太好。老師可以將學生的思維引導到生活中。一平方厘米的參照物:大拇指指甲蓋的大小,電腦鍵盤上一個按鍵的大小;一平方分米的參照物:成人的手掌大小,裝光盤的紙袋的大小;一平方米的參照物:教室學生課桌的面積,家中一塊大地板磚的面積。這樣從生活中的事物讓學生體會面積的大小。讓學上真正認識到身邊處處有數學。在掌握好基礎知識的前提下,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把學生的目光帶到全世界,為學生開辟出新天地,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為以后的數學學習培養出良好的習慣。
二、創設生活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雖然小學階段的數學比較簡單,但那是站在我們成年人的角度觀察的。小學數學老師要考慮到學生的認知思維相對較低,還沒有形成抽象邏輯思維的概念,站在學生的角度看待數學有可能會發現學習數學會很困難。所以老師要根據書本內容創造生活情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不要讓學生覺得數學是冷冰冰的數字,是繞腦子的東西,通過把數學問題感性化,故事化降低學習的難度,讓學生感覺學習數學很簡單,是一門能夠駕馭的學科,使學生不斷的找到學習數學的自信,有小自信變成大自信,到小學高年級學段變成更大的自信,學生就會感到學習數學不難了,從而產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我們常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要學生產生了學習的興趣,就有自主學習的動力,老師根據課本內容為學生創造生活化的情景,讓學生感到數學并不陌生,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并通過自身學習解決問題。這個過程要保持耐心,因為學習是長時間的事情,不可能一蹴而就。特別是小學學習階段,正是打基礎的時間段,老師需要引導學生由淺入深,由簡單到復雜,逐步深入,潛移默化的幫助學生建立學習數學的信心和興趣。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借助多媒,充分調動學生的視覺神經和聽覺神經,多種感官并用,讓學生逐步建立起自己的邏輯體系。老師要善于提出有趣味性的問題,引導學生把書本上的理論知識練習到現實生活中的事例。
三、開展生活實踐,提升學生綜合能力
課本知識掌握的好壞可以通過實踐來檢驗,而教學的目的是讓學生能過用所學習的知識解決現實中的問題,當然在實踐的過程中也會重新鞏固之前學習的內容,從而實現一個好的循環。小學生的思維能力尚未發育完全,在這個年齡學段,老師引導學生動手實踐更有利于學好數學。比如,找來一個圓錐體,以及和它同底等高的圓柱體,在圓錐體中裝滿水,倒入圓柱體中,實驗的結果正好是三次剛好加滿。然后讓學生親自動手實踐,得出求圓柱體體積的公式。這樣可以把教材中抽象的理論知識通過學生動手實踐可視化的呈現出來,學生有了自己動手的參與經驗,會自然而然的把圓錐體體積公式與當時做試驗的場景聯系起來,記憶效果會更好。實踐教學是以學生為中心,讓學生真正參與到整個過程中,感受數學的神奇,這樣能過很好的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使理論與現實相聯接。
四、創新教學形式,開展小組合作學習
隨著時代的進步,老師的教學方法也要跟著進步。傳統的老師在講臺上講,學生在下面聽已經過時,而且那樣是學生被動的接受知識,學習效果不理想,早晚會被淘汰。而開展小組合作學習可以充分的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學生學習探究知識的主觀能動性,在發展學生之間交流方面有著顯著的優勢。新課程改革以來一直倡導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老師要組織好小組合作模式學習,首先掌握一定的基礎知識是小組合作的前提,老師要創設問題情景,是學生產生疑問,讓學生帶著疑問有目的的去討論。老師要出臺合理的小組合作制度,交給學生合作的方法,有效組織學生全員進行到討論中來。教師可布置一些生活化的探究任務,通過組員之間的合作找尋問題的答案。學會放手,把課堂交給學生,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團隊意識。當學生在討論過程中出現問題老師要及時的幫助,給予指導性的意見。
總結:綜上所述,生活化的小學數學教學行之有效的,也是十分必要的。老師需要認真研究課程標準,將課本上的理論知識引入到現實生活中的實際例子當中,為學生的學習找好生活的引子,真正使課堂教學生活化,促進學生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韋忠發.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策略初探[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4(2):211.
[2]梁杰.有關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策略分析[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4(3):56.
(鄄城縣箕山鎮鴨子王完小 274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