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從敘事學的角度,小說敘事大致分為三類:零視角、內視角和外視角。零視角是上帝視角,不僅知曉不同地方同時發生的事情,還可以透視不同人物的內心世界。而內視角則只能站在某一小說人物的立場去感知、觀察和體驗。《偷影子的人》這部小說,作者馬克.李維運用奇幻想象購置情節,巧妙地運用內視角敘事,呈現了故事中不同人物靈魂深處的缺失與孤獨。
關鍵詞:敘事學,內視角,洞見,缺失,孤獨
一.敘事的聚焦
馬克.李維,1961年10月16日生于法國,連續十一年蟬聯法國《費加羅報》遴選之“法國年度最暢銷小說家”。我最喜歡的是他的第十一部小說《偷影子的人》。我嘗試用敘事學的“內視角”理論來解讀該小說。
1.聚焦分類
小說的敘事“視角”指敘述時觀察或感知故事的角度,大致分為:零視角、內視角和外視角。
在零視角敘事中,敘述者幾乎是 “上帝視角”,不僅知道不同地區同時發生的事,而且能透視不同人物的思想和情感。
在內視角敘事中,敘述者是從某一小說人物的視角來感知。而這個被選為視角、心理和精神感受的核心人物即為“敘述焦點”。
在外視角敘事中,敘述者的感知僅停留在外部世界,不能滲透到人物的內心,否則即為零視角敘事了;且敘述焦點并非小說中某確定人物,否則即為內視角敘事了。
2. 內視角閱讀
《偷影子的人》的敘事是內視角、第一人稱敘事。該小說的主人公及居住城市均為匿名。這恰好是作者最巧妙的構思,每位讀者均可進入主人公的視角去感知,從而引發情感共鳴。
二.洞見靈魂深處的缺失與孤獨
馬克。李維的小說常帶一絲科幻色彩,作者善用奇異想象來構建故事情節,給讀者帶來耳目一新的感覺。
在《偷影子的人》這部作品中,小主人公無意識間發現自己有個特異功能——能偷走他人的影子,并與其對話。他能透過這個特異功能進入他人的視角,了解他們的視野,洞悉他人的內心。
1.父愛的缺失
在該故事中,主人公的父親因外遇而離家。小主人公從內視角第一人稱敘述了父親的離開:
我立刻乖乖聽話上樓,爬到最后一級時,我轉身,爸爸手里拎著一個小行李箱,對我做了一個再見的手勢,大門就在他的背后關上了。從此,爸爸從我的童年消失。
……
有一次,媽媽說爸爸會在周六來接我,我們可以共度一整天。我為此感到高興……可是,
爸爸沒來……我把衣服換下,把領帶放回衣柜,希望自己接下來的幾個月不要長得太快,這樣的話,爸爸來接我時,我的漂亮衣服還是可以穿得上。
父親的離開讓他的世界缺失了父親的陪伴。第一人稱的敘述,表達了孩子幼小心靈對父愛的渴望,對父親的思念,催人淚下。
2.伴侶之愛的缺失
小主人公雖然年紀小,卻能洞察媽媽在失去伴侶之后的孤獨。
……
我和媽媽共度了周末,假裝沒有察覺她的憂傷。媽媽什么都沒說,只是偶爾會長長地嘆息,然后立刻淚水盈眶,但她都會轉過身去,不讓我看到她的眼淚。
午后,我們一起去超市,我長久以來發現了一件事:只要媽媽心情不好,我們就會去買菜。我完全無法理解為什么一包麥片、幾把青菜或幾盒雞蛋能對心靈有療愈的作用……
作者從孩子的視角,向讀者呈現了媽媽在失去丈夫之后的孤獨和憂傷。
3.家庭溫暖的缺失
在無意間,小主人公帶走了校園小霸王馬格的影子。在與馬格影子的交流中,小主人公發現馬格的影子也討厭馬格。馬格遭人討厭,甚至遭自身影子反感,其實他的內里充滿了苦毒。
在當天夜里,小主人公做了個奇異的夢,夢到和爸爸去打獵。即使他不喜歡打獵,卻很高興和爸爸在一起。根據弗洛伊德的無意識理論,夢是人的愿望在想象中的達成。這個夢再次從潛意識層面表達了小主人公對父親的思念。
夢境常是荒誕不經的,在夢境的后半段,小主人公才發現那個爸爸其實不是他的爸爸,竟是馬格的爸爸。狩獵結束后,他們回到馬格的家,在晚餐桌上,馬格的爸爸在看報紙,媽媽在看電視。他們完全不在乎孩子有沒有寫功課。透過這段夢境,其實也是透過馬格的心理視角,他洞見了馬格家庭的冷漠。正因為家庭溫暖的缺失才讓他的內心充滿負能量、甚至是憤怒,表現為行為上的霸道和蠻橫。
小主人公進入了馬格的視角,通過馬格的內視角揭示他生活中愛與溫暖的缺失,揭示了他內心的孤獨與苦毒。
4.母愛的缺失
伊萬,學校的門衛,比小主人公大了三十多歲,卻成了他的忘年交。在一次校園火災中,伊萬的影子告訴小主人公伊萬還在工具間,這樣伊萬才得以獲救。伊萬告訴小主人公他媽媽給他寫的信,被火燒毀了,那是他的至寶,因為他媽媽在信中說“她愛他”。
后來,伊萬的影子告訴小主人公,伊萬的媽媽在生他時過世了。他媽媽根本沒有給他寫過信,大火燒掉的是他給媽媽寫的信。越是缺乏什么,越是缺失假裝有什么,甚至炫耀有什么。伊萬,一位壯漢子的內心其實也是渴望母愛的!
5. 其他內心的缺失
小說中其他人物都各有孤獨與缺失。呂克,兒時的夢想是長大當醫生。迫于家境,父母期望他能繼承家里的面包店,他處于體諒父母,就順從父母的安排。他內心缺失了追求夢想勇氣。
鄰居老太太,身體不好卻獨自生活。自己辛苦養育成人的兒女們相互推卸照顧老人的責任。她內心充滿孤獨,缺失了子女之愛。
克雷爾,小主人公的初戀,甚至從小缺失了聽覺,缺失了常人的童年歡樂。她的世界是寂靜、寂寥的。
三.內視角的巧妙運用
在該小說中,作者運用奇異想象,賦予主人公帶走他人影子并與之交流的的超能力。“影子”的含義已超越了物理學上“光線不能透過物體所產生的陰影”的概念,而具有人物的道德和心理的形象。小主人公透過和他人影子的交流從而進入他人視角來進行敘述。本來是“零視角”才能透視他人的思想和情感,而作者運用這個巧妙的情節設置,用“內視角”來向讀者呈現不同人物的思想和情感,洞察不同人物內心和孤獨和缺失。運用內視角第一人稱進行敘述,語言清新自然,感人至深。
參考文獻:
1.馬克.李維:《偷影子的人》[M],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2018
2.申丹, 王亞麗,《西方敘事學:經典與后經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3.張夢娜:找回自我的“影子”—解讀《偷影子的人》中主人公的成長[J],文教資源,2021年03期
4.李雨然:從《偷影子的人》到21世紀治愈系文學潮流[J],智富時代,2018年12期
作者信息;作者:吳金娉,法語語言文學碩士,西南民族大學外語語言文學院講師
(西南民族大學 ?四川省成都市 ?61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