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國華
摘要:小學數學教師要高度重視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效果,不僅要尊重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更要通過不斷優化課堂教學方法,培養小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并由此促其獨立發現問題、深入思考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本文立足多年教學實踐,首先就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優化的意義進行闡述,進而就影響小學生數學學習的主要因素進行分析,在此基礎上,就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優化的路徑進行探討。
關鍵詞: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優化路徑
一、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優化的意義
素質教育伴隨著新課改的深入,越來越受到高度重視。但現實教學狀況卻不盡如人意,分析其原因,主要課堂教學方法與實際要求存在一定差距。由此可見,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優化具有重要的意義[1]。
(一)利于促進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小學生正處于身心成長階段,因此,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時,需立足于小學生好玩好動、學習自制力較差以及課堂上注意力不集中、喜歡交頭接耳等問題,不斷優化教學方法,通過采用小學生喜歡,且具有吸引力的課堂教學模式,吸引并引導學生參與課堂教學,并在此過程中,有意識糾正小學生不良學習習慣,并引導其構建正確的學習習慣。
(二)利于培養學生數學思維意識與數學應用能力
學好數學的前提條件是,為學生構建數學思維意識。而小學生正處于啟蒙階段,也是培養其數學思維意識的重要時期,而課堂教學的優化,需要數學教師將培養小學生數學思維意識作為教學的出發點,通過有效設計教學的每一環節,找準教學切入點,營造良好的課堂學習氣氛,并在這一過程中,觀注學生對學習情況的反饋,以此增強學生對數學知識點的理解,促其應用能力的提高。
二、影響小學生數學學習的主要因素分析[2]
(一)小學生年齡特質影響其對數學知識抽象性的理解
小學生階段,其心智尚未成熟,以形象思維為主,而數學是較為抽象的一門學科,因此,增加小學生學習數學的難度,且致其對數學知識的記憶與理解難度均較大。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盡管教師會借助一些道具、視頻或圖片等向學生直觀的展示所要講解的數學知識,以助推小學生理解與消化,但題目一旦變換外形,很多學生還是不會做,對知識點理解不夠透徹,導致認知出現偏差。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需要教師立足小學生形象思維的特點,將抽象知識轉換為小學生能夠理解的形象認知,這樣,小學生才能不再完全依賴教師,建立自己的問題解決思路。
(二)小學生現有的邏輯思維能力難以駕馭數學知識的連貫性
在數學學習過程中,由于小學生現有的邏輯思維能力有限,很難將前后所學知點完整的慣穿起來,融會貫通;而數學知識的連貫性非常強,且其知識體系非常嚴謹。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時,需高度關注小學生這一學習特點,通過優化教學方法,啟發與引導小學生深入理解與理清各個章節知識點之間的關聯性,增強學習的主動性,跟隨教師的講課節奏,明確知識點之間的聯系與轉換,從而增強對數學學習的駕馭能力。
三、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優化的路徑探討
(一)以課堂教學氛圍優化,促小學生學習積極性提高
良好的課堂教學氛圍,是吸引小學生參與教學,并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環節。教師在實際教學時,需要做到:一是突出小學生在課堂學習的主體地位,營造和諧向上的課堂教學氛圍。在課堂上,教師可以通過問題設置,引導與鼓勵學生主動提問、自主思考、提出質疑,敢于與教師進行思想碰撞,讓學生掌握學習知識的有效方法。如在教學“觀察物體”內容時,教師需針對教材中涉及的對稱與對稱軸兩個概念進行有效講解,一方面讓學生自己動手制作或尋找相關圖形;另一方面以合作學習小組形式,讓學生之間進行討論,并引導他們觀察窗戶的形狀。這樣的教學氛圍平等和諧,既利于學生理清兩個概念,強化記憶,又吸引學生參與教學,更利于促進學生養成合作學習的意識。二是通過創新教學載體,營造良好的課堂教學氛圍。如開設情境教學模式,通過借助多媒體或者創設相應的游戲情景,融靈活性與趣味性為一體,將枯燥的、抽象的數學知識轉變為貼近小學生實際生活的生動場景,激發小學生學習興趣,吸引其自覺參與到教學之中。情境教學法符合小學生年齡特質,有助于小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與學習,增強其學習的自信心。如“認識人民幣”教學時,教師可先借助多媒體為學生設置一超市情境,然后讓學生分別扮演售貨員和購物者,讓學生在體驗購買中,認識人民幣。這樣的情境創設教學,趣味性十足,既不脫離教學大綱,又利于學生的數學思維模式的培養。
(二)以課堂教學方法優化,促小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與應用能力提高
創新教學方法始終是課堂教學的主題,尤其是隨著新課改的深入,對課堂教學質量提出更高要求,同時,針對學生素質教育標準的提升,更促使教師在與時俱進自身教學理念的同時,更要不斷創新教學方法,以適應新時期教育的需要。一是在課堂教學時,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做知識傳授的引導者,讓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教學活動,助推學生多動手、多表述、多思考,引導學生養成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合作學習的能力。二是以設計問題導入,引導學生去主動思考,并找尋問題的本質。在課堂教學時,師生之間通過反復的問答,增強學生對數學知點之間的連貫性認識,從而培養其連貫性思維模式。在這一過程中,學生觀察、概括、比較、分析、探究等能力培養至關重要。三是教師在明確所采用的教學方法時,首先需立足于教材;其次需以助推與培養小學生學習能力為切入點;最后進行科學合理的分析,以確定有效的教學方法。如學生學習“圓”這部分內容時,教師可通過問答方式,引導小學生認識圓,理解其概念;為進一步提高學生圓的理解,可采用最后采用游戲教學法,讓學生親自行制作圓形物品,并比賽看誰作的又快又好,這樣課堂的趣味性增強,學生學習的意愿增強。
綜上所論,優化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是新課改大背景下的必然要求,更是提高課堂教學質量與效率前提條件,對于培養小學生數學思維模式,促進其綜合學習能力提高,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需要小學數學教師在實際教學中,不斷提高自我教學水平,增強對課堂教學的駕馭能力,為小學生未來更深入的學好數學筑牢基礎。
參考文獻
[1]祁莉.優化課堂,激發學習——淺談小學數學教學策略[J].學周刊,2019(34):70.
[2]付合生.芻議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優化策略[J].中國校外教育,2019(14):135,137.
(廣西田東縣林逢鎮中心小學 ?531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