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靖非
摘 ?要:隨著網絡技術的不斷發展,互聯網被廣泛應用于人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在為人們帶來精彩生活的同時,拓寬了表達渠道,使得公民有了更廣闊的言論空間,大學生思政工作的開展也有了新的平臺。為此,可以通過完善網絡監督管理法律法規,建立網絡空間頂層管理機制;構建優勢網絡平臺,整合優秀教育資源;加強學校教育引導,形成優秀校園氛圍等措施,發揮網絡輿論的正向積極作用,從而培育出高素質、有思想、愛國家、愛社會主義的新時代青年。
關鍵詞:網絡輿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圖分類號:G52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1)09-0075-02
當代大學生有著追趕新潮的心態以及對信息敏感的特征,在學習、領會新事物上又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因此,隨著如今接收信息渠道愈發多樣化,大學生在網絡輿論的參與熱情、參與度以及發揮的能量的作用不可忽視。
此外,網絡上層出不窮的現象也更加容易、快速地被大學生觀看、了解,其中某些不良輿論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大學生的“三觀”,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產生不良影響。因此,如何引導大學生正確應對網絡輿論、提高自身思想品德,成為當代教育界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網絡輿論內涵與狀況分析
(一)網絡輿論定義與內涵分析
輿論屬于一種社會評價,是社會心理的反映,而網絡輿論是人們借助互聯網發表內心想法的方式,是多數人對正在發生的熱點新聞事件所表現出的看法的總和 [1]。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在某個時間節點、某個地點對某一行為進行公開的意見發表與討論,就是一種輿論。當社會普遍關注、參與、探討,它就變成了一種社會輿論或是公眾輿論。而在虛擬的網絡世界中,網民借助網絡,對社會的焦點問題進行探討并發表一些具有影響力的意見、情緒的總和就是網絡輿論。
(二)網絡輿論特征
網絡輿論依托于互聯網發展,它既有作為互聯網產物的基本特征,也有著屬于自己的一系列新的特征,主要表現為自由性、互動性、偏差性、時效性。
1. 自由性
互聯網是一個開放的公共交流平臺,它給了每個人發表意見與交流看法的機會,使每個人都有機會在互聯網下受人矚目。由于當今法律沒有對網絡實名制作出相關具體規定,大部分網民都能以匿名的身份自由地表達自己真實的意見,反映自己的真實情緒,甚至口無遮攔地發表各種言論。網絡輿論的傳播與發展具有極大的自由空間。
2. 互動性
通過網絡這一媒介,公民不但可以單向、獨立地發表自己的見解,而且可以同其他意見發表者進行互動。這就使得網絡平臺不但可以進行信息的發布,更能接受其他信息,使信息相互交流、相互融合,讓熱點事件更加透明化 [2]。
3. 偏差性
網絡輿論因其自身存在的主觀能動性,是個體經思考加工對事件的看法,無客觀、科學化可言,因此網絡輿論極富主觀情感色彩,很可能成為個人情緒化發泄的工具。不良的情緒化言論會進一步影響廣大網民,最終發展成有害信息,造成網絡輿論的偏差。
4. 時效性
在網絡高度發達的互聯網時代,隨著智能移動互聯設備的出現,輿論內容也可以迅速更新,輿論傳播的時效性越來越強,網絡輿論也更難掌握 [3]。
二、大學生網絡輿論管理建議
(一)構建優勢網絡平臺,整合優秀教育資源
第一,應健全媒介融合機制,建設思政教育媒介融合平臺,營造思政環境,培養人才,提高大學生的自身素質與個人修養。2015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就相關問題審核通過了《關于推動傳動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指出要加強當前“新”“舊”媒體的融合,使媒體建設更加多樣化、全面化。由此可見,媒介融合為新型的媒體傳播打開了新格局、提供了新方向,對提高大學生的思想品德修養起到一定促進作用。
首先,媒介融合是將“新”“舊”兩種媒體相結合,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媒體的社會功能及價值,加快了信息傳播的速度,而充分發揮媒介融合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優勢與功效,還需要建設科學的思政教育媒介融合平臺,引入專業的人才進行運營,國家應當制定科學化的發展方案,大力培養專業化團隊,通過分析、總結當前媒介融合在發展中出現的問題,并深入學習與探索大學生思政教育的培養目標,成立宣傳團隊,形成正確的輿論,與網絡負面信息抗衡,將網絡輿論引向正確道路。
其次,當前在新媒介的發展背景下,學校的思政教育宣傳更應注重大學生的自身體驗,改變以往信息傳播的途徑與方式,使之更加貼合大學生的真實生活,使當代大學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更加符合現實需求,在實施教學活動中盡可能以平和的表達方式開展,使得思政教育真正能夠提升大學生的思想品德修養與素質,與學生產生思想及情感上的共鳴,提升學生在課堂中的參與度,進而達到教育的真正目的。
第二、整合豐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講好中國故事,凈化網絡環境,提高輿論引導能力。高校要樹立客觀、科學應對現實性問題的理念,跟隨正確方向,正確的輿論方向是大眾媒體傳播的重要根基。同時,高校還應時刻不忘黨性原則,將黨的宗旨始終作為媒體發展的“引航燈”,將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作為指導一切工作的綱領,始終將正面宣傳作為媒介傳播的主要方式,在思想與行動上同黨中央保持高度統一、高度一致。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指出:“新聞輿論工作各個方面、各個環節都要堅持正確輿論導向,各級黨報黨刊、電臺電視臺要講導向,都市類報刊、新媒體也要講導向……時政新聞要講導向,娛樂類、社會類新聞也要講導向;國內新聞報道要講導向,國際新聞報道也要講導向。”
(二)堅持加強學校教育引導,形成優秀校園氛圍
第一,加強校園網絡輿論平臺管理。校園輿論廣泛存在,大學生普遍存在的社會心理能真實反映當代大學生的心理訴求,可以為學校提升教學質量與完善課程建設提供指導。校園輿論作為一種大眾心理,是學生社會意識形態的特殊表現形式。正確的校園輿論可以凝聚學生的團結意識,錯誤的校園輿論會使學生的價值取向發生偏離。因此各大高校的網絡輿論平臺是學生掌握熱點事件動態的重要途徑,學校要加強對學生們思想品德的教育,做好輿論導向的引導與管理工作。近年來,網絡技術不斷發展,網絡環境中出現諸多影響正確價值觀的內容,而大學生處于構建社會認知的關鍵階段,更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引導,導致對人生信念產生懷疑,樹立錯誤的“三觀”,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正確價值觀念的形成。因此,針對紛繁復雜的網路輿論環境,高校在提高對學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同時,也要加強對校園輿論的引導與管理,嚴格控制輿論傳播的途徑,加強對輿論的管控力度,對不良輿論必須采取果斷阻止的措施,運用正確、積極的輿論觀念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降低負面信息對學生的影響 [4]。
第二,加強教師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體的作用。從教育工作者個人來看,高校要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組的個人素質。首先,思政教師要緊跟時代潮流,關注國家動態,做好充分的準備;要充實個人理論知識,多思考、多運用;關注時事新聞,及時用專業知識正確剖析社會熱點現象,宣講新思想“新理論”同時將專業知識用于實際工作的開展中,將大學思政教育與網絡熱點輿論相結合。其次,大學思想政治教育的專職教師應全面認識與了解網絡輿論對大學生的有利、有害之處,提升自己在教育、教學方面的能力,此外還應掌握計算機、社會學等相關知識,并將這些知識全面運用到教育實踐活動中去。教師只有掌握了必要的科學理論與先進的網路技術,才能更好地服務于課堂、服務于教育,更好地引領學生樹立正確的網路輿論觀念。此外,教師更要立德樹人,以更高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的行為,樹立良好的師德師風,從而強化受教育者對教育工作者的尊敬與信任。
從教學內容來看,要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做到理論聯系實際。思政教師不僅要向學生灌輸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和意識,還要通過和學生討論各種社會現象,引導學生從積極方面反思、討論社會現象,以達到思想教育的目的。在課堂中,教師可通過近期發生的社會熱點問題引出教育目標與學習內容,成立辯論小組,使其就社會熱點問題展開討論,鼓勵學生們大膽發表自己的看法,提高其思辨能力,進而激發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
第三,加強個人思想意識引導,培養個體自覺意識。受教育者應不斷提升自身思想道德素養,要自覺、自律、自省,用科學的理論武器來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抵御負面網絡輿論的影響。雖然網絡平臺給予了個體展示自身思想的平臺,但是把握好網絡輿論的尺度是需要注意的。大學生是未來社會發展的建設者,更應樹立自身道德的主體性,同時學校還要強化對學生網絡道德的教育,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道德批判意識,避免自己成為網絡輿論的施暴者。
第四,在日常生活中,學生還應積極學習相關法律知識,維護自身合法權益,提高自我守法意識。法律法規的設立是確保社會長治久安的有力武器,任何公民都應自覺遵守,只有真正了解法律,才不會受錯誤網絡輿論的影響,才能更好地約束自己的行為。
最后,高校學生也應配合現實中思政教育工作,積極地參與到實踐與討論過程當中。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只有在實踐當中,才能證實什么才是真理、什么才是正確道路;才能真正防止一些非主流、非本質的價值觀念的侵蝕,堅守住思想陣地 [5]。
參考文獻:
[1] 畢曉峰. 論網絡虛擬輿論場[J]. 新聞前哨,2011(07):38-40.
[2] 戴益民. 網絡輿論與公民意識的培育[J]. 傳媒觀察,2008(02):39-40.
[3] 許東光. 網絡輿情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關系及作用機制分析[J]. 時代報告,2020(08):146-147.
[4] 馬驕.如何強化網絡輿情管理[N].光明日報,2014-10-19.
[5] 劉娜,肖青. 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學生網絡輿論引導的對策研究[J]. 長江叢刊,2018(03):191.
(薦稿人:王林,安徽財經大學副教授)
(責任編輯:劉宇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