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3+4”對口貫通分段培養模式是將職業教育各層級教學資源進行整合,實現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的一種人才培養模式,為現代職業教育縱向貫通體系的建設開拓了新思路。本文以濰坊科技學院開設的“3+4”對口貫通培養專業試點為例,從對口貫通培養專業的體系建構、經驗做法以及成效三個維度,具體分析了“貫通式、一體化”多元融通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和實施情況,旨在為更好地發展“3+4”貫通培養專業總結經驗、凝練成果,為貫通專業培養人才。
關鍵詞:銜接貫通;分段培養;“3+4”貫通培養
中圖分類號:G710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1)09-0136-02
“3+4”對口貫通培養,即學生接受3年中職教育后,通過轉段考試升入對口專業的本科,接受本科教育,成績合格后獲得本科學歷的一種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山東省于2013年開展了“3+4”對口貫通分段培養試點項目,濰坊科技學院是山東省首批實施對口貫通分段培養的試點院校,學校在實施“3+4”中本貫通培養試點工作中總結出了多元融通職業教育模式。多元融通制職業教育模式是指在職業教育改革發展中,不斷健全多元化辦學體制和德技并修、工學結合的育人機制,不同的管理主體、辦學主體、辦學類型、評價主體之間,不同的教育類型、教育層級、教育形式、教育內容、人才標準、學習資歷之間實現有效的協同、銜接、融合和貫通的職業教育發展模式 [1]。在多元融通職業教育模式下,“3+4”對口貫通分段培養在各專業進行了有益探索,取得了豐碩成果。
一、“3+4”對口貫通人才培養體系的建構
濰坊科技學院自2013年起,陸續與三所中職學校開展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園藝以及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四個專業的中本貫通培養試點工作,已招收7屆,共計培養885名學生。在多年的職業教育實踐中,該校構建了一個核心目標、兩條指導方向 [2]、三個構成要素、四個重要維度、多方協作融合的“貫通式、一體化”多元融通人才培養體系。一個核心目標是指以專業能力素養為核心,以“人文+思政素養”和“職業+地方文化素養”為兩翼的多元素養培養目標的統一,體現了專業性、人文性、職業性和地方性的融合發展理念。兩條指導方向是指以社會需求導向和個人發展為導向,課程體系、教學改革、評價等工作都要按照兩個導向展開,體現了社會本位與個人本位的統一;三個構成要素是指銜接貫通培養包括教育決策者、教育決策執行和管理者、教育者、被教育者和合作者等主體要素 [3],包括課程體系、人才培養方案、專業設置等客體要素,還包括教材、手冊、多媒體等載體要素以及大賽、項目等手段要素;四個重要維度是指人才培養目標、課程體系、教學改革和評價體系;多方協作融通是指本著開放性、多元性和資源共享的原則,政府、行業、企業、科研院所、社會集團、學校等各主體建構起資源共享、關系通達、聯系緊密的社會網絡模式。
二、“3+4”對口貫通培養的主要做法
(一)動態設計“橫向同維并驅,縱向融合遞進”的人才培養目標
“3+4”對口貫通模式中,各階段人才培養目標既相互聯系,又相互獨立,體現了各階段的貫通式、一體化的動態發展需求。為此,“3+4”專業實施了中本階段“橫向同維并驅,縱向融合遞進”的“貫通式、一體化”人才培養目標動態設計。橫向同維并驅是指中職和本科兩階段都圍繞專業技能、“人文+思政素養”以及“職業+地方文化”三個重要目標維度展開。縱向融合遞進是指三個維度由中職到本科的螺旋上升。
從專業技能維度來看,“3+4”各專業建設工作小組多吸納企業和行業人員定期組織市場調研,根據調研結果,結合產業結構升級帶來的職業需求變化,遵循學生職業成長特點和培養目標動態設計原則,共同協商,定位人才培養目標,將中職培養目標上移,本科培養目標適當前置。中職學校更加注重技能的培養和技術的更新,讓學生從實踐中夯實基礎知識,提高專業素質,提升專業能力。為了更好地與本科銜接貫通,將本科培養目標適當前置,中職學校在培養后段多關注學生技術性技能的獲得,比如培養學生初步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組織管理能力,信息加工能力,市場調查能力等,以完成中職到本科的順利過渡,實現有效貫通。從“人文+思政素養維度”來看,鑒于貫通培養學生的學情基礎相對略差,自律水平相對較低,貫通專業的人文素質培養和品德教育通過課程難易程度和內容寬度實現中職與本科貫通培養的銜接貫通和融合遞進,并通過在專業課、通識課和實踐課的課程思政助力學生“人文+思政素養”的培養。該校還將地方特色的農牧文化融入職業文化中,培養學生熱愛地方、奉獻地方和發展地方的情懷。
(二)構建了銜接貫通、層次遞進的教材及課程體系
在校級管理部門的組織協調下,“3+4”貫通培養各專業小組吸納行業和企業人員、在校生、畢業生及相關政府管理部門人員,開展對濰坊及周邊地區相關行業和企業的調研,分析了崗位及崗位群的能力要求和工作任務內容,構建了課程和教材與崗位任務和崗位能力相對接的教材及課程體系。中職段和本科段主體緊緊圍繞培養目標和要求,按照基本素質——基礎能力——專業能力——綜合能力的發展主線 [4],遵循課程的層次性、教材難易程度的遞進性以及內容的相互協調統一性原則,結合學生特點,對課程體系進行了一體化設計,構建了包括通識教育、專業教育和創新創業教育三大模塊,公共必修課、公共選修課、專業基礎科、專業核心課、專業拓展課、基礎實踐課、專業實踐課、綜合實踐課、素質拓展課九大課程平臺的課程體系。在教材方面,該校遵循內容系統性、知識整體性、螺旋上升、有序遞進的原則,構建了國家規劃統一課程教材為主,形成了包括校本教材、專業特色教材、校企合作教材及操作手冊在內的課程教材體系,教材體系反映了新知識、新工藝、新方法,保證教材多元立體發展。此外,該校正在設計人工智能教育、大數據以及項目管理等與各行各業息息相關的課程,旨在使學生在各自專業體會科學的進步,將大大提高學生與時俱進的職業素質。
(三)深化政、行、企、院、校、地合作,打造導-產-教-研-服一體化發展平臺
濰坊壽光政府聯合學校、企業和科研院所,構建了政策支撐、科技投入和人才支撐體系,打造了新型工業創新平臺、現代農業創新平臺和科技培訓交流平臺,實施了加強企業自主創新、產學研聯合開發和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創新等舉措,在政、行、企、院、校、地合作中發揮了良好的引導作用。該校緊緊圍繞凸顯地方優勢和特色的農業經濟發展需求,與國家蔬菜質量標準中心、山東壽光蔬菜產業控股集團、山東壽光三木種苗有限公司和山東華盛農業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共建了智慧蔬菜產業學院,打造高質量的農業技術培訓基地,自主研發蔬菜品種,開發運營壽光市農業智慧監管服務平臺,建立設施園藝院士工作站和設施園藝省級科研創新平臺 [5],成立了“山東省校企合作指導委員會三農服務專業委員會”,打造了學府蔬菜品牌,為“3+4”制園林專業學生們提供了良好的發展環境。同時,該校鼓勵該專業高年級學生進行科研創新和成果轉化,將學生的學術或創新成果、公開發表專業相關論文以及主持或參與科研課題作為素質拓展課程轉化為學分,為學生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條件。“3+4”專業所在的華為技術學院和智能制造學院開展了深度校企合作,從專業建設、課程設置、師資隊伍、教學改革、教材選用到實習實訓再到課題研究,都得到了企業的積極支持。該校與一汽大眾壽光富贏4S店合作建立了校內實訓基地,實現了工學交替、產教融合的常態化培養模式。華為技術學院充分發揮了與校內軟件園企業合作的優勢,積極對接高端企業,與東軟集團合作建立了東軟睿道學院,還與華為公司合作建立了華為信息與網絡技術學院,共同培養職業人才,構建了園校協同、校企合作的計算機育人平臺。
三、“3+4” 對口貫通培養的主要成效
首先,“3+4”對口貫通專業學生的生源質量得到了極大提高。近幾年來,該校招生名額都是一次性錄滿,保持著與普通高中基本持平的錄取分數線;其次,貫通培養專業的學生表現出了不凡的學業成就。他們基礎牢、技能硬、職業資格考取率高、科研項目參與率高、科研能力強、創新水平高,近幾年的轉段率都保持在100%的水平。就各貫通專業學生的具體培養情況而言,“3+4”園藝專業2013級的兩名學生主持了山東省大學生科研項目,獲得了“2019年山東省大學生科技創新大賽”一等獎。該專業2020年第一屆畢業生共有42人,考研學生17人,16人被各高校研究生院錄取,其中兩名同學被211大學錄取 [1]。“3+4”機械設計制造及自動化專業高年級學生考取職業資格證書比率高達100%,參加省部級以上技能大賽比率高達33.3%,有8名同學獲得了山東省智能制造大賽一等獎的好成績;最后,畢業生立足地方,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貫通專業學生的就業率和創業率均達到了100%,他們在畢業后大部分留在了地方,為地方社會經濟的發展做出了貢獻,受到了用人單位的廣泛好評。
參考文獻:
[1] 人民網.濰坊科技學院實施多元融通人才培養助力職業教育新高地[EB/OL]. (2020-08-16)[2021-02-06]. https://b aijiahao.baidu.com/sid=1674964873781983928&wfr=spide r&for=pc.
[2] 劉蘇婷,等. 職教集團辦學模式下的中高本貫通培養[J]. 教育現代化,2020,7(35):107-110.
[3] 汪雪蔚. “3+4”中本貫通一體化人才培養模式研究——以江蘇省為例[J]. 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9(14):50-55.
[4] 金盛. 漲落中的協同:中高職銜接一體化教育模式研究[D]. 重慶:西南大學,2013:155.
[5] 高宏賦. 職業教育的轉型升級與區域發展——以濰坊科技學院為例[J]. 文化縱橫,2020(02):130-135.
(薦稿人:高宏賦,濰坊科技學院教授)
(責任編輯:劉宇凡)
基金項目:山東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年度自籌課題“‘貫通式、一體化’多元融通職業教育人才培養體系的建構與實踐”(項目編號:2020ZC297)。
作者簡介:王曉慶(1981—),女,博士,濰坊科技學院科長,講師,研究方向:職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