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由于城鄉與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影響,在很多農村地區出現了大量的留守兒童,這對于社會的發展與現代化教育的建設具有不利影響,留守兒童如果長期得不到有效的正向教育,會對其身體、心理與思想意識等造成各種不利影響。新時期關愛留守兒童是非常重要的教育任務,需要通過家校合作,更好關愛留守兒童。通過更多的寬容孩子與減少責備懲罰、注重培養自信與鍛煉學生意志、進行科學指導與培養學習習慣、定期進行家訪與樹立正確觀念、發揮群組作用與轉變學生思想,落實以上相關策略,能夠做到更好關愛留守兒童。相關學校的班級班主任或者生活老師,可以根據具體情況落實以上策略,更好促進學生成長與進步。
關鍵詞:家校合作;留守兒童;意志品質;學校習慣;教育觀念
根據近年來的教育教學經驗,以及問卷調查校內外的多個班級,研究國內的相關文獻,可以明確農村地區,特別是中西部農村地區的留守兒童問題非常嚴重,根據相關調查,我國留守兒童已經超過6000萬。在所教的班級中,留守兒童可以達到一半甚至一半以上,這些留守兒童中很多都是有問題的學生,表現在學習、性格、心理、為人處世方面。很多留守兒童在放學后直奔家中,沉迷于手機,由于父母外出務工,爺爺奶奶溺愛孫輩,或者管不了,導致這些學生思想和行為上墮落,不思進取,成績比較落后,性格變得孤僻。因此,教師應當特別重視關愛留守兒童,通過加強與學生父母的聯系等,進行家校合作,促進其健康成長。
一、更多寬容孩子,減少責備懲罰
對于留守兒童的教育,教師首先要做的是更多寬容孩子,減少責備與懲罰。留守兒童長期得不到父母的關心與關愛,心理通常比較脆弱與敏感,如果再受到老師的責任或者懲罰,會對其心理造成更大的傷害,不利于他們的身心健康發展[1]。
比如,當留守兒童在生活中做錯一點小事時,或者在學習中做錯一道題目,一次考試不佳時,教師應當做的是鼓勵與引導,與他們單獨談話,幫助他們找出出現問題的原因,讓他們建立新的目標,并監督與引導他們做的更好。父母長期不在身邊,會讓很多學生缺乏安全感,教師可以將這些留守兒童組織起來,開展課后延時社團活動,比如歌唱、繪畫、手工、書法、泥塑等,這樣可以培養他們的興趣愛好,避免一放學就玩手機,在親力親為的指導中,還能夠讓孩子感受到溫暖,在集體活動中享受快樂,交到更多的朋友。
二、注重培養自信,鍛煉學生意志
自信心對于個人的成長與發展非常重要,強大的自信心能夠引導個人勇于戰勝困難,不怕艱難險阻,更好去創造,更好解決困難。但是留守兒童由于缺少父母的關愛、指導與教育,普遍缺乏自信心,在遇到生活與學習上的問題時常常會自暴自棄,或者產生逆反心理,對于這種情況應當注重培養他們的自信心。同時,教師還可以組織開展多種活動,鍛煉學生的意志品質,促進其健康成長[2]。
比如,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當鼓勵留守兒童勇于回答問題,可以先從提問簡單的問題開始,讓留守兒童試著回答,當回答正確時進行表揚和獎勵,回答錯誤時應當鼓勵和引導。教師還可以定期組織開展棋類活動、拔河比賽等文體活動,在班級中進行宣傳,引領學生特別是留守兒童積極參與其中,在這些活動中更好鍛煉學生的意志,提升學生的意志品質,促進其心理健康。
三、進行科學指導,培養學習習慣
學習是學生的第一要務,在教育教學工作中,教師需要從多個方面指導學生更好學習,不僅要“授人以魚”,更要“授人以漁”。學科教師教授學生科學文化知識,增加學生的知識儲備,培養與提高學生的相關能力,班主任等老師還需要進行科學指導,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比如,很多留守兒童由于長期玩手機、刷視頻、打游戲等,導致注意力不集中,難以長時間閱讀文本,對于學習與成長尤為不利,教師需要特別訓練學生長時間閱讀的能力,進行監督、指導與檢查。教師還需要指導學生課前自主預習、課上記筆記、課下及時復習的良好學習習慣,以此更好引導與促進學生好好學習、天天向上。通過科學有效與針對性指導,可以逐步提高留守兒童的學習能力。
四、定期進行家訪,樹立正確觀念
家訪對于義務教育階段是非常重要的,教師等應當多去孩子家中走一走、看一看,尤其是對于留守兒童,了解他們在家中的情況、生活情況等,對留守兒童的爺爺奶奶進行教育方面的指導,指導他們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3]。
比如,在進行家訪之前,教師可以先和留守兒童的父母進行電話或者微信溝通,了解他們家庭的基本情況,從而有個大致的準備。在進行家訪中,會發現一些留守兒童的爺爺奶奶教育理念非常落后,認為讀書不重要,不讀書一樣也能生存和掙錢,這需要教師擺事實、講證據,對其進行耐心勸說,糾正他們的錯誤觀念,讓祖輩認識到讀書的重要性,樹立正確的家庭教育觀念。
五、發揮群組作用,轉變學生思想
信息技術與新媒體的發展,讓溝通更加便捷和多樣,還可以將其與教育融合,更好的做好家校合作,更好的教育學生,促進其健康成長與全面發展。教師可以運用微信群,發揮群組作用,轉變學生的思想,引導學生做家校合作的橋梁與媒介。
比如,教師可以根據教育教學情況,建立一個班級群,還可以單獨建立一個留守兒童的班級群,將學生在課堂上的情況、相關變化、完成作業的情況等,以文本、圖片或者視頻的方式每天發到班級群中,讓在外務工的父母清楚孩子在校的情況,可以促進他們之間的更好溝通。通過這樣的方式,也可以打消留守兒童父母的顧慮,有更多途徑了解孩子,也可以轉變留守兒童的思想,認識到父母在外打工不容易,從而更加努力學習,勇于戰勝困難,更好提升自我。
結語
綜上所述,新時期實行家校合作與關愛留守兒童,需要根據當前義務教育階段的基本情況,了解留守兒童當前的狀況,認識到通過家校合作關愛留守兒童的重要意義,通過引入豐富的教育資源,根據實際情況指導留守兒童,以及運用多種途徑加強與留守兒童父母的聯系,形成教育合力,提高相關教育實效。
參考文獻
[1]曾枝江. 加強家校合作,提高留守兒童關愛教育的有效實踐及思考[J]. 求知導刊, 2019, 000(020):147-148.
[3]韋軍賢. 在網絡平臺下,家校如何配合做好留守兒童的教育工作[J]. 科學咨詢, 2020(8):102-103.
[4]何公平. 淺談農村留守兒童家校合作的現狀及對策分析[J]. 新課程(教育學術), 2019, 000(004):17.
作者簡介:岑彬(1975、01-)男,壯族,廣西靖西 小學一級教師,大專
(靖西市安德鎮三龍村小學 ?廣西靖西 ?533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