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詠梅
摘要:人才培養方案是學校落實黨和國家關于人才培養總體要求,組織開展教學活動、安排教學任務的規范性文件,是實施人才培養和開展質量評價的基本依據。人才培養方案應當體現專業教學標準規定的各要素和人才培養的主要環節要求,包括專業名稱及代碼、入學要求、修業年限、職業面向、培養目標與培養規格、課程設置、學時安排、教學進程總體安排、實施保障、畢業要求等內容,并附教學進程安排表。因此,高質量的人才培養方案有助于學校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提高人才培養對社會的適應程度。
關鍵詞:農村中職學校;電子專業;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方案
一、當前社會需求與傳統電子專業發展現狀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我國經濟結構面臨新一輪轉型,產業結構也不斷的發生變化,隨之而來的對人才的需求也在發生著變化,各行業技術技能型人才嚴重短缺。這一現象,對我國職業教育領域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與期望。我國職業教育領域進行了一系列改革,積極探索適合社會發展需求的新人才培養方式。[1]
重慶作為我國中西部地區唯一的直轄市,區位優勢突出,戰略地位重要,重慶電子制造近年來飛速發展,平板電腦占全球產量百分之四十、手機制造近4億臺、汽車電子占國內三分之一,電子制造產值近7千億,以筆記本電腦、手機、汽車電子為代表的電子制造產業,已是重慶產業優先發展方向,這些產業都需要大量的電子技術人才。在這樣的社會需求下,電子專業按理說應該是很受學生歡迎的專業,然而,近年來,中職學校特別是農村中職學校電子專業招生規模一降再降。究其原因,一個很重要的方面是原有的人才培養模式不能適應當前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在這樣的現實情況下,農村中職學校電子專業要想繼續生存和發展,就必須走一條全新的路徑,克服區域位置的短板,加強校企合作,深化產教融合,更好地促進學校、學生和企業三方有效銜接,全面提高教育質量、促進學生就業與創業,更好的為地方經濟服務,進而推進社會經濟轉型升級。
二、當前現代學徒制試點項目對電子專業發展推動的基礎
(一)理論基礎
現代學徒制以 1969 年德國雙元制的確立為標志,在各個國家被廣為接受。現代學徒制是校企“雙主體”合作育人的培養模式,打破了傳統職業教育的束縛,以市場人才需求為導向,將職業教育內容進一步向崗位要求靠攏,[2]是職教發達國家的共同選擇,它堅持服務發展、促進就業,進行崗位技能訓練,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是當前國際公認的職業教育發展趨勢和主導模式。[3]
在我國,陶行知先生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在他的職教思想中,注重教育的“實用”性,認為職業教育可以生利,一則可以生產生利之人,二則可以創設生利之事,即我國最早的職業教育產教融合。[4]
黃炎培將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標準大致概括為五個范疇:一是要具備愛國主義思想和為國家為社會獻身的精神;二是要具備崇高的德行品格,能夠自覺自愿地為社會盡責;三是要掌握實用知能;四是要具有主動自治的職業能力;五是要謀求個性的發展,不斷養成完善的人格。不難在黃炎培的職教思想中發現,職業教育培養出的人才,應當能夠直接參與社會實踐活動,在解決個人生計問題的同時,又能為社會生產服務,在強調培養學生的必要的謀生知識技能的同時,也強化職業教育的社會服務功能、重視培養學生的良好的職業素養和高尚的職業情操。[5]
(二)政策依據
2015 年,國家教育部頒布《關于開展現代學徒制試點工作的通知》(教職成司函〔2015〕2號)中明確試點工作的具體實施方案,并且在《關于公布首批現代學徒制試點單位的通知》(教職成司函〔2015〕29 號)遴選了首批現代學徒制試點單位在全國范圍內的中高職及行業單位遴選了 165 家試點單位。
2017 年國務院頒布《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提出必須加強校企合作力度,進一步構建校企合作項目的建設機制,著手在人才模式制訂、技能實訓建設以及教學改革等方面進行校企深化合作,從而保障人才培養的質量,以此更好對接國家發展戰略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深化校企合作改革的同時,必須加快國家職業教育的改革。
《重慶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促進職業教育校企合作的通知》、(渝府辦發〔2015〕145號)中提出:到2020年,建立適應重慶產業發展需要,符合現代職業教育本質特征的校企合作制度,形成較為完善的校企合作政策保障體系、組織管理體系、監督評價體系,創新技術技能人才培養新機制,實現專業設置與職業崗位需求、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畢業證書與職業資格證書、職業教育與終身學習的有機對接,全面提升職業院校人才培養質量。
(三)行業需求
1.2020年,中國電子信息制造業綜合發展指數總得分123.06,比上年上升3.94;
2.2019年,電子信息制造業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6.8%,快于整體制造業投資增速13.7個百分點,在制造業固定資產投資中占比提升1.45個百分點;
3.2020年,我國電子信息制造業生產保持穩定增長,計算機、電子元件、集成電路等產品生產向好;
4.2020年,在電子消費領域中,手機作為代表有所下滑,但電子消費行業整體呈向上趨勢;
5.SMT技術作為新一代的電子裝聯技術,促進了電子產品的小型化、多功能化,為大批量生產、低缺陷率生產提供了條件,當前SMT技術人才缺口居各個行業之首。
三、電子專業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方案制定路徑
(一)進行廣泛的調研
成立專業建設委員會,做好電子行業企業調研、畢業生跟蹤調研和在校生學情調研,分析電子產業發展趨勢和行業企業人才需求,明確電子專業面向的職業崗位(群)所需要的知識、能力、素質;形成專業人才培養調研報告。
(二)依據調研報告,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初稿
1.確定人才培養目標與規格,中職階段主要是培養技能型人才,堅持立德樹人,面向各類電子制造企業,培養從事電子電器應用與維修專業技術編程設計、設備維護調試、生產管理、品質管理、工藝流程控制和產品維修等工作,能適應我國電子工業第一線發展需要的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
2.明確職業范圍,現代學徒制試點班的學生主要應對的職業有維修電工、電子設備裝接工、表面貼裝操作工。
3.構建課程體系,主要的課程應該有語文、數學、英語、思想政治、體育與健康、計算機應用基礎、藝術等公共課;專業核心課包括電工技術基礎與技能、電子技術基礎與技能、PROTEL DXP2004、常用電子測量儀器儀表;專業技能課有6S管理教程、現代學徒制對接企業規劃的課程,選修課應該對接當前學生的素質發展需求,進行科學的設置。同時每學期的課程課時都應該詳細的安排出來。
4.在進行了人才需求調研和典型工作任務與崗位能力分析后,與企業共同開發了課程標準、課程體系和教學資源,優化了實訓環境,并在此基礎上創新了校企合作與工學結合運行機制,提出科學的育人模式。
5.對當前學校的基礎設施進行描述,整個實訓教學場所要滿足現代學徒制的要求。從基本素養、專業知識、專業技能、企業意識等方面對學生進行全方位培養,從而把學生培養成為高素質、高技能的勞動者。
(三)修訂人才培養方案
隨著技術的進步,學生入學前制定的人才培養方案中的人才規格可能已經跟不上時代的要求,原有的課程體系已經對接不上新工藝、新標準。因此我們將在充分的調查研究和科學論證的基礎上,根據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結合學生的發展實際動態調整人才培養方案,同時堅持立德樹人的基本原則,注重學生全面發展,創新培養模式,深化產教融合。
1.在實施人才培養方案的過程中收集電子專業現代學徒制試點班遇到的瓶頸問題,包括學生在課堂的學習表現能否對接當前所需的人才培養規格,掌握的技能能否對接企業的崗位需求,企業師傅在帶徒弟的過程中遇到的技術難關能否依靠當前的教學資源來突破等。具體的收集渠道是對試點班的學生和企業的師傅進行走訪調查。專業建設委員會對問題進行集中梳理分析,研討出修訂方案。
2.根據學校人才培養方案修訂程序即征訂教材前系部向教務處提出書面申請,說明調整原因和調整方案,教務處提交學校審查,審查結果經分管副校長審定批準來修訂。
3.向試點班師生發放人才培養方案修訂稿。
結束語:
2019年5月14日教育部辦公廳印發了《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全面推進現代學徒制工作的通知》(教職成廳函【2019】12號)標志著我國現代學徒制改革試點進入了實質推進階段。構建農村中職學校電子專業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方案,有利于農村中職學校電子專業克服區域位置的短板,加強校企合作,深化產教融合,更好地促進學校、學生和企業三方有效銜接,全面提高教育質量、促進學生就業與創業,更好的為地方經濟服務,進而推進社會經濟轉型升級。
參考文獻:
[1]《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專項規劃 (2012——2020)》
[2]李曉琴.“現代學徒制”在中職學校的發展現狀、困惑及相應對策[J].福建電腦.2017.
[3]張永平.中職電子技術應用專業“工學結合”課程體系建設的思考[J].當代職業教育.2011.
[4]黃旭升.陶行知三大職業教育理念之職業角度探析[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6.
[5]崔志鈺.黃炎培職教思想對當前現代學徒制教學改革的啟示[J].河南教育.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