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潤東
【摘? ? 要】近年來,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呼聲日益強烈,感恩教育作為思想道德建設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備受重視。無論是從學科內容,還是從教學用時方面來看,語文學科都為滲透感恩教育提供了陣地。小學語文教師應當把握好有利趨勢,對學生實施正確的感恩教育。
【關鍵詞】小學語文? 感恩教育? 重要性? 策略
感恩是中國傳承了幾千年的傳統美德,教師有責任通過各種方式對學生進行感恩教育,讓每一個孩子都有一顆感恩的心,健康地成長。教育學生學會感恩他人的同時也應該尊重他人。小學學校在開展感恩教育的過程中,要注意結合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以及實際需求,實現教育內容的拓展和教育形式的創新,真正使感恩教育能夠內化為行動,從而指導學生的生活和實踐。
一、小學生感恩教育的重要性
(一)感恩是民族立世之根本
中華乃禮儀之邦。感恩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已被傳頌幾千年。古有“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的經典名句;今有錢學森等名家的“學成必歸、報效祖國”的典型示范。這一例例無不詮釋感恩教育在民族文化中的重要作用。
(二)感恩教育有助于學校德育工作的開展
在小學生成長過程中,感恩教育的缺失會使他們失去權衡、規范自己行為的標準;感恩教育的缺失會使他們不懂得怎樣去尊敬他人和被他人尊重。小學階段是學生認知發展、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期,感恩教育就是要引導孩子正視負面,感恩負面,形成健康的人格和健康的靈魂。感恩教育有助于學校德育工作的實現。
二、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開展感恩教育的策略
(一)利用教材培養學生的感恩之心
在小學語文教材中,很多地方都凸顯了感恩,都能成為培養小學生感恩之心的素材。作為小學語文教師,我們應該深入挖掘教材內容,充分利用教材對學生進行感恩的滲透教育,培養學生的感恩之心。例如,在《吃水不忘挖井人》一文的學習中,我們一定要重點突出感恩意識的教學。讓學生明白“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的道理,別人幫助了我,我一定不能忘記,要能夠在他有難的時候竭盡全力去幫助他。晉文公為了報恩退避三舍和趙氏孤兒等故事至今被人們傳唱至今。小孩子正處于對英雄情結最向往的年紀,我們可以利用這一點來培養學生的感恩之心。在《媽媽睡了》一文的教學中,教師應該讓學生通過反復誦讀來體會媽媽的愛,并讓學生在課堂中回憶母親對自己的關愛。在課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做一次親身實踐,和母親進行一次交流并進行身份互換,模仿母親平時的做法,讓學生感受到母親對自己的愛,從而培養學生的感恩之心。
(二)課堂活動
教師要想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滲透感恩教育,首先就必須做好課堂活動,在課堂活動中,教師要積極結合課文教學內容來對學生進行感恩意識引導,如在進行愛國文章、倡議文章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從時代背景角度進行考慮,如在學習《少年中國說》時,教師可以結合學生實際,采取以下幾項課堂活動來滲透感恩教育。首先,誦讀經典。《少年中國說》是梁啟超表達展望中國美好前途,號召少年擔負起振興祖國責任思想感情的一篇愛國文章。教師讓學生誦讀文章中的語句有利于他們進行感悟,對感恩有一個新體驗,讓學生了解國家的艱難以及現代社會和平的來之不易。教師要教導學生感恩先烈的愛國行為,要努力學習掌握更多知識來為國家做貢獻。其次,課堂辯論。教師可以就“少年為何要擔負起國家責任”為辯題讓學生進行探討,教師可以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進行分析,并鼓勵學生大膽發言。可能學生的觀點各異,但是如果結合當時的國家背景,他們會明白為何這么多的能人志士付出全部也要建設國家。
(三)在朗讀中滲透感恩情懷,觸發學生的情感體驗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導地位,讓學生參與朗讀,在朗讀中感知感恩情懷,達到知識習得和觸發情感體驗的雙重目標。教師在課堂教學設計中對于一些適合朗讀的課文,采取以學生為主導的方式,在課堂上采用分角色朗讀或者分段朗讀的方式,引導學生根據課文內容,采用不同的語調、不同的語氣、不同的節奏,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以配樂朗讀,烘托氛圍,在有情感的朗讀中,讓學生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調,體味文章的深刻寓意及內涵。在朗讀中,對于學生情感把握不準確的地方,教師要給予適當的指導,同時,在適當時機教師要給予點撥和指導,以加深學生對文章情感的把握。
(四)構建家校合作的感恩教育平臺
感恩教育作為德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雖然實施小學生感恩教育的主陣地是學校,但是僅僅通過學校教育是遠遠不夠的,學生的家庭環境以及父母的熏陶也至關重要。這就要求在開展小學生感恩教育時,學校要同家長之間構建良好的交流與合作關系,學校可以搭建相應的感恩教育平臺,讓家長學習一些正確的家庭教育方法,不要一味地溺愛孩子,并且要規范自身的一言一行,做好學生的榜樣。另外,可以借助這個平臺開展親子社會實踐活動,比如感恩父母,可以上傳一家三代的親子視頻,再比如感恩自然,可以由父母帶領孩子做一些公益活動,真正地將感恩之心內化為行動。
(五)開展少年先鋒隊,升華感恩教育
做好人好事會受到夸獎,少先隊員是好學生的標志,開展少年先鋒隊能夠讓學生從中獲取自信,并獲得積極幫助他人、無私奉獻的動力。有了好人好事贊賞的獎勵機制,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會更加細心地去注意各種好人好事,發揮拾金不昧的精神。在樂于助人方面,還需要教師做好榜樣,起到表率作用,感恩陪伴過自己的人和幫助過自己的人,讓學生學習模仿。學生在模仿教師的感恩行動時,也會成為一個知恩圖報的人,并且對感恩有更深的理解。教師可以跟班干部一起組織德行感恩累積活動,對學生的感恩行動進行積分獎勵機制,做的好人好事越多,就能收獲更多的小紅花,在期末時授予其“樂于助人小天使”的稱號,并頒發證書。班級學生做好人好事,還能為班級加分,獲得“先進班級”的榮譽,可謂一舉兩得。這樣能夠讓學生用心地融入生活,體驗生活,培養學生的感恩之心。
三、總結
感恩教育使學生學會珍惜別人的關愛和幫助,具有感恩的價值觀,樹立回報意識和奉獻意識,從而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進而塑造學生的健全人格。相信讓每一個孩子都有一顆感恩的心,中國幾千年的傳統美德定會代代相傳。
參考文獻
[1]陳金釵,朱成華.淺論小學語文教學與感恩教育[J].文學教育(上),2017(07).
[2]崔曉春.小學語文教學中應怎樣體現感恩教育[J].教育界:綜合教育研究,201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