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品艷
摘要:閱讀是語文教學的重要“板塊”,是提升學生審美情趣與文化品位的重要途徑。語文教學訓練中,最為重要的是思維訓練。提高學生閱讀能力,核心在于思維能力、思維品質與思維空間的培養。教師開展閱讀教學應善于抓住時機,積極探索文本信息,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和能力,進而在思考中與作者進行心靈溝通。本文就部編教材中,如何提升小學生的閱讀能力進行分析。
關鍵詞:部編教材;小學語文;教材閱讀;系統訓練
“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是《語文課程標準》強調的重點。隨著小學生閱讀能力的逐步提升,他們能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積累豐富的文學知識,并在鑒賞文學作品時獲得良好的語感,為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陶冶情操與趣味奠定良好的基礎。小學語文教師應秉承“得法課內,得益課外”的教學理念,通過閱讀逐步提升小學生的語文素養。
一、小學語文閱讀的意義
(一)激發閱讀興趣
興趣是學習的源動力。主動閱讀是發展智力的必要條件,對學生而言能產生積極的思維和情趣。教學過程中應以興趣為導向,推薦學生閱讀喜歡和適合的讀物,盡量保證閱讀形式的多樣性。
(二)培養閱讀習慣
有效的閱讀必須建立在良好閱讀習慣基礎之上。教師應培養學生“邊讀邊想”的習慣;培養“上下連貫”的習慣;培養“閱讀與實際生活相結合”的習慣;培養“圈畫批注”的習慣;培養閱讀后“小練筆”、寫“讀書筆記”的習慣。
此外,針對小學生的特點(如:男、女生)開展個性化閱讀,能有效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并有助于開展多元化評價。
二、培養閱讀思維的方法分析
(一)構建個性化閱讀課堂
首先,賦予學生更多時間和空間。在傳統課堂教學中,教師多懷有“不講不放心”的想法, 使教學活動更具“壓迫性”。教師一旦提出問題,便希望學生在第一時間內給與反饋,學生由此失去了“自由”,學習會帶有“敷衍”的成分。
個性化閱讀是對主體位置缺失的調整,真正將實踐“還給”學生,讓他們處于主動狀態,借助大腦、手、口完成有效閱讀。個性化閱讀能夠制造百花爭艷的局面,個性化閱讀需輔以相應的時間,才能讓學生更好的完成閱讀和思考。
其次,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在傳統教學背景下,閱讀僅是機械的理解。教師將閱讀內容詮釋后強加給學生,這就是“填鴨式”教學。對此,教師需營造可以辯論、允許討論、允許犯錯的課堂氛圍。在寬松的氛圍中,擺脫了師生之間的“等級”束縛,學生可以暢所欲言,有效探索。教師應主動消除師生之間的壁壘,營造寬容、平等舒適的師生關系,摒棄專斷的師道尊嚴。
最后,競爭與激勵。敢于參與競爭是學生自信的表現。在競爭的刺激下,學生們能夠主動克服困難,面對目標進行不懈的努力。缺乏競爭與激勵的閱讀教學如一潭死水,教師應給學生激勵性語言,讓學生如沐春風。教師不能以長者、師者的身份存在,不能總用挑剔的眼神尋找問題,需要巧妙的借助激勵性的語言和競爭性的手段,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不斷提升學生的進取心。
(二)以個性化閱讀培養學生的思維
首先,尊重學生個性,激發學生的創新潛能。學生“潛能”巨大,教師應俯下身來近距離和學生溝通。當教師以“伙伴”身份出現時,就形成一種互動、互補、平等的氛圍。教師應創造性的使用教材,切忌機械的應用教材。在閱讀學習中,允許學生出錯,并鼓勵學生之間相互挑戰,甚至是挑戰自己老師。通過培養高度自主的個性化閱讀,學生的創新能力也會隨之提升。
其次,閱讀內容與伙伴的選擇。在《新型玻璃》一課中,教師讓學生結合自己的喜好選擇某種玻璃,并有針對性的品讀。結合課前收集的資料進行自由組合,并與同伴進行深入探討。最后選出“發言人”主動推銷玻璃。學生從“喜歡”開始,借助自己的領悟能力進行深度閱讀。課堂氛圍也會隨之高漲,推銷環節中,更是凸顯了玻璃的特點、優勢,從而讓課堂更具“靈性”。
再次,優選方法,提倡交流。學生之間在認知、學習能力、知識儲備方面存在較大差異,同一教學方法未必適合所有學生。大家在母語環境中,已經逐漸養成了特定的學習方法。因此,我們鼓勵學生使用自己熟悉的符號,借助擅長的方法開展學習活動。在《慈母情深》一文中,我們可以引導學生用“心”去研讀課文,并設計出自認為完美的表達方式與其他學生進行交流。帶著感情朗讀,傾聽者能夠感悟到真切的情感和慈母之愛。
最后,珍視學生感受,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學生參與課堂活動會帶著自己的經驗、知識、靈感。因此,課堂更具豐富性、多變性的特點。教師應從“預設”入手,并有效實現“生成”,在《跳水》一課中,教師應讓學生理解“猴子與孩子”之間的相互關系,提出“逗”與“惹”哪個字更為準確,有的學生用“孩子暴怒”證明猴子是在“惹”孩子,這就是“推敲”的最好應用。教師通過開發學生的“發言資源”不斷挖掘學生的潛能。
結論
葉圣陶先生認為“一番話一篇文章,思路從什么地方出發,怎樣一步一步往前走,最后達到這條路的終點,都要踏踏實實摸清楚。”為提升小學生閱讀能力,我們應立足于教材,將更多的時間和空間交給學生,逐漸形成系統化、多維度的培養模式。
四川省資中縣發輪鎮配龍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