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紀念類視聽新聞作品是以紀念某人、某物、某日等為選題依據的以特殊意義相區分的報道類型,作品類別主要包括紀念人、紀念事、紀念日、紀念地、紀念物等。本文從敘事視角、敘事模式、敘事邏輯以及敘事技巧四個方面,探析紀念類視聽新聞作品的敘事要點,以發掘該類視聽新聞作品的敘事特點和本質規律。
關鍵詞:紀念;視聽新聞作品;敘事
中圖分類號:G2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1)02-0186-02
羅蘭·巴特認為,敘事是國際性的,它跨越歷史,跨越文化,它像生活一樣,就在那兒。對于紀念類視聽新聞作品來說,敘事視角、敘事模式、敘事邏輯以及敘事技巧的合理運用,可以幫助受眾理解具有特殊意義的人物、事件和節日,彌補受眾不在場導致的紀念意義的缺失,并在準確價值判斷的基礎上,建構和弘揚文化價值觀念。本文探析紀念類視聽新聞作品的敘事視角、敘事模式、敘事邏輯以及敘事技巧四大敘事要點,以發掘該類視聽新聞作品的敘事特點和本質規律。
一、敘事視角:靈活運用多種敘事視角全景式呈現新聞作品
敘事視角是敘述話語中對故事內容進行觀察和感知的特定角度。法國結構主義理論學家茲韋坦·托多洛夫把敘事視角分為全知視角、內視角和外視角三種形態[1]。一般來說,紀念類視聽新聞作品靈活運用多元視角,通過對若干個角色視角和敘述者視角的動態組合以及不斷變換敘述主體的方式,以達到對特定事件、典型人物等的全方位、多側面、全景式描述。
央視綜合頻道清明特別節目《相聚中國節·春天的思念》通過訪談追憶、歷史資料以及傾訴獻花的形式紀念先烈,主要運用全知視角和內視角的敘事角度,豐富和升華了清明節的內涵。在該節目中,演播室中的主持人和介紹歷史資料的旁白是典型的全知視角,用于全方位鋪陳新聞事實和細節,并展示思想意義,具有深入人心的力量。演播室中的主持人王寧是全知全能的,串聯起了整個新聞作品的敘述脈絡。她既知道朱光亞等新聞人物在新聞事件中的角色、行為和想法,又能根據需要直接展示人物的思想、知覺和情感,從外部完成對新聞人物的客觀講述,同時還在演播室現場訪談新聞人物相關人物,并對新聞事件和新聞人物發表評論。而介紹歷史資料的旁白則對合理調度各類素材、全方位呈現新聞人物起到了巨大作用。如《相聚中國節·春天的思念》正是通過旁白對《給留美同學的一封公開信》圖片素材、背景音樂素材與馬蘭基地視頻素材的合理調度,補充交代背景事實和情景事實,完成對“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朱光亞這一新聞人物的形象塑造。
此外,《相聚中國節·春天的思念》對新聞人物的緬懷不僅僅有主持人解說和歷史資料呈現的方式,該作品還包含大量的現場人物訪談。被訪者包括新聞人物的親人、同事等,通過具有親歷色彩的描述,“創造出一種不受中介的阻礙而直接接近敘事對象的感覺,使敘事化無形為有形,造成一種‘有出處’的真實”[2]。敘述者的親人、同事紛紛講述當年的親身經歷,再現事實及場景,豐富新聞人物形象塑造。這種親歷性的內視角敘事,多描述不易為大眾所知的感人細節,從而無限逼近事實原本的存在狀態,極富感染力,對全知視角的旁白敘事是很好的補充。
二、敘事模式:在準確價值判斷的基礎上建構和弘揚文化價值觀念
紀念日、紀念事和紀念人是三類常見的紀念類視聽新聞作品,它們通過對敘事模式進行主動設置,架構了大眾對紀念類視聽新聞作品及其蘊含精神的深層次理解,在更廣闊的社會意義空間內,基于準確的價值判斷建構和弘揚文化價值觀念,引發受眾的共情心理,實現社會主義文化價值觀念的有效傳播。總體來說,紀念類視聽新聞作品的敘事模式表現為“新聞性+精神”“事+人+精神”及“成就/貢獻+精神”三種,注重通過新聞事實的建構凸顯精神內核。
紀念日類視聽新聞作品的敘事模式表現為“新聞性+精神”,注重挖掘傳統節日深刻內涵背后所蘊含的時代精神。《春天的思念》就是在清明節這一承載著國人集體情感的特殊日子里,緬懷先烈、致敬英雄,將清明節這樣具有新聞性的節日與英雄人物鞠躬盡瘁、報效祖國的精神完美結合,既豐富和升華了清明節的內涵,又體現了英雄人物在當今時代的價值。
紀念事類視聽新聞作品的敘事模式則表現為“事+人+精神”,注重探求重大事件、重要人物與時代精神的高度契合。《新聞周刊·紀念改革開放30年》將改革開放這一歷史事件,具體化在改革開放的“試驗者”“實踐者”“思考者”及“見證者”的個人成長經歷中,通過事件和人物的密切聯系,凸顯其背后所蘊含的精神,既全方位展現了改革開放這一歷史事件的進程,又塑造了鮮活的人物形象,使改革開放所蘊含的積極進取、奮發向上的精神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紀念人類視聽新聞作品的敘事模式更多地表現為“成就/貢獻+精神”,注重刻畫新聞人物偉大貢獻背后的精神力量。《楊瀾訪談錄·克朗凱特》通過調動多個歷史時期的采訪材料,成功刻畫出美國杰出記者、主持人沃爾特·克朗凱特的形象及其貢獻。這類作品將新聞人物的精神力量通過具體可感的成就外顯出來,使新聞作品避免了空洞、宣傳的意味,縮短了與受眾的距離。
三、敘事邏輯:通過主題思想建立諸多材料的內在關聯
主題宏大是紀念類視聽新聞作品的顯著特點,這使得該類新聞作品往往需要展現大量跳躍性的材料。因此,紀念類視聽新聞作品的敘事邏輯強調通過主題思想建立諸多材料的內在關聯,并運用現場畫面以及蒙太奇手法驅使受眾體驗特定情感和感覺,提升作品高度。
《楊瀾訪談錄·克朗凱特》對諸多材料的整合呈現背后蘊藏著作品的敘事邏輯,即服務于克朗凱特的杰出貢獻及其個人精神這一主題。總的來說,諸多跳躍性材料被“信任”“經歷”和“第一”的主題詞人為分成三個敘事段落,展現出嚴密的敘事邏輯。第一個敘事段落的主題詞為“信任”,通過對克朗凱特本人、同事和同行的采訪,全方位展現其尊重新聞事實并贏得受眾信任的情況,使“事實就是如此”深入人心。第二敘事段落的主題詞為“經歷”,通過大量視頻資料還原克朗凱特的個人經歷,包括對其戰地記者、電視主持人身份的刻畫。最后一個敘事段落的主題詞為“第一”,組織材料如主持CBS(哥倫比亞廣播公司)晚間新聞、批評越戰以及隨尼克松訪華等。
紀念類視聽新聞作品除了向受眾提供重要的事件情節、其他相關人物對新聞人物的看法外,更多地運用間接的方式突出新聞作品的主題,如利用蒙太奇手法剪接具有豐富信息含量的畫面,將一連串相關或不相關的鏡頭放在一起,以產生暗喻的作用并向受眾傳達主題思想,增強敘事張力,驅使受眾體驗特定的情感和感覺。在《生死金銀潭》中,運用蒙太奇手法控制諸多視聽材料的內容表達,服務于武漢市金銀潭醫院醫護人員和患者共同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這一主題。影片開頭運用蒙太奇手法,將武漢夜景如封閉街道、鸚鵡洲長江大橋、金銀潭醫院等碎片化的空鏡進行藝術性的組接,并配以“金銀潭醫院是一線中的一線”等同期聲,營造出抗疫一線“紅區”緊張、肅穆、悲愴的意境氛圍,再現抗疫一線的真實場景,引發受眾抗疫的情感共鳴。
四、敘事技巧:多元視聽符號建構傳受雙方共通的意義空間
意義是紀念類視聽新聞作品的核心。所謂意義,哲學上將其定義為對事物的闡釋與理解。意義的傳播有助于傳受雙方意義空間不確定性的消除,當意義被主體接收后可以內化為觀念體系,從而對主體的認知與實踐行為產生支配與引導作用,最后反作用于現實世界。紀念類視聽新聞作品集新聞性、知識性和導向性于一體,通過“意義化的過程將駁雜紛亂的世界條理化,建構一個有意義的有關國家和社會的符號世界”[3],在傳播正能量、弘揚主旋律以及增強民族認同感等方面具有廣闊的社會意義。
不同國家和民族的文化背景差異巨大,紀念類視聽新聞作品意義的有效傳播依賴意義詳盡的表達,“以補足文化語境不同可能丟失的部分”[4]。《楊瀾訪談錄·克朗凱特》中的新聞人物沃爾特·克朗凱特是享譽全美的知名主持人、記者,是“全美最受信任的人”,他的一生極具傳奇色彩,但我國大多數受眾對其不甚了解。該新聞作品一開始就以視頻資料、滾動字幕以及旁白等直接外顯的方式,介紹克朗凱特的生平以及貢獻,做知識類、史實類信息的普及,創造高語境交流條件,讓受眾始終處于和傳者共通的意義空間內,大大增強了作品的傳播力與感染力。
紀念類視聽新聞作品意義的呈現與解讀除了依賴文化語境,還依賴多元視聽符號的有效組合。趙毅衡認為,“符號是被認為攜帶意義的感知”。[5]紀念類新聞作品綜合運用文字、圖片、聲音、視頻、音樂等多種視聽符號,將意義編碼在不同視聽符號組合呈現的顯性材料中。如在《好記者講好故事》中,主題演講《追尋》虛擬演播室效果配合大量歷史老照片如中國青年新聞記者協會成立會址紀念館照片、中國青年新聞記者學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會場照片、臺兒莊戰役中范長江等人的合影照片以及背景音樂,豐富演講內容呈現形式,深情記述老一輩新聞工作者的優良傳統,觸動受眾關于記者節的情感。
五、結語
紀念類視聽新聞作品通過對敘事視角、敘事模式、敘事邏輯以及敘事技巧的靈活運用和準確把握,從某事、某人、某日小切口切入,在價值判斷的基礎上弘揚某種價值觀,構成了具有新聞性、審美價值以及時代價值導向的優秀作品。總的來說,優秀紀念類視聽新聞作品應靈活選擇多種敘事視角,全景式呈現新聞作品,通過主題思想建立諸多材料的內在關聯,運用多元視聽符號建構傳受雙方共通的意義空間,并在準確價值判斷的基礎上建構和弘揚文化價值觀念。
參考文獻:
[1] 魏蔚.紀念類視聽新聞作品的敘事策略——以紀念中央電視臺建臺50周年紀錄片《開創》為例[J].新聞世界,2015(06):51-52.
[2] 何純.新聞敘事學[M].長沙:岳麓書社,2006:50.
[3] 曾慶香.新聞敘事學[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5:199-200.
[4] 愛德華·霍爾.超越文化[M].何道寬,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90.
[5] 趙毅衡.符號學原理與推演修訂本[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6:1.
作者簡介:范朝慧(1994—),女,山西大同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網絡新聞、新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