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樹華
摘要:古詩詞是我們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歷史傳承和文化瑰寶,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最優秀的所在,古詩詞以其精美又富有想象力的語言被人們不斷傳頌著,字里行間無一不透露著先人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豐富情感。古詩詞能流傳至今且經久不衰,可見其意蘊深遠意義非凡,古詩詞不僅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有著極高的地位。而且也是培養小學生對中華文字熱愛的一種重要途徑。
關鍵詞: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策略研究
引言:
古詩詞不僅記錄了我國大好河山的壯麗風景以及歷代朝代興衰更替前后的景象,同時也用一種特殊的方式濃墨重彩的記錄了我們中華民族的思想文化和生活起源以及發展變化的重要過程,古詩詞的教學不僅能夠陶冶小學生的情操,培養他們愛國的情懷,提高他們的文化素養,而且對小學生認識并學習我們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我認為提高古詩詞教學的有效性十分有必要。下面筆者就以自身經歷和小學語文中的實際教材案例為基礎,來談談我對古詩詞教學的一些看法和研究,希望能對讀者們有所幫助。
一、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和現狀
(一)教學形式過于單一
眾所周知,我國的古詩詞不僅在語言用詞的表達上十分精簡優美,而且其中所寄托的情感也是十分豐沛的,其描繪出來的畫面感更是極強,需要學生細細品味方能體會其中一二,因此小學語文古詩詞的教學一定是要具有趣味性的,才能吸引學生去學習古詩詞。但現在的問題是,一些小學語文教師的教學方式和手段都太過單一,導致教師在課堂教學上占有絕對的主導地位,用照本宣科念教材和簡單背誦的死板方式來進行教學,忽視了學生的主體性和自主性,給予學生自主學習和發揮的空間太小,學生無法充分參與到古詩詞的教學中來,感受不到古詩詞的美,影響了學生對古詩詞的興趣和熱愛,讓學生對古詩詞的理解處于一種一知半解聽過就忘的狀態,不僅學生學起來吃力,教師講起來也費勁。
(二)過分注重講解知識點,忽略了學生的興趣
一些小學語文教師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在對學生進行古詩詞教學的過程中過于注重對知識點的講解,把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放在了對作者的科普和講解單個字詞本身的含義上,而忽略了為學生講解古詩詞的整體意境和其要傳達的中心思想,古詩詞的鑒賞方法也是只字不提。長此以往,學生感受不到古詩詞的魅力,只是一味的將古詩詞作為一項需要背誦默寫的學習任務,扼殺了學生對古詩詞的興趣和熱愛。古詩詞的美好和意境,是需要用心體會和感受的,特別是小學生,他們正處在一個記憶力和想象力蓬勃發展的關鍵期,因此古詩詞的教學絕不能只停留在表面講解和枯燥的反復機械背誦中,需要深入剖析,讓學生領略感悟到作者想要在古詩詞中傳達的某種精神思想和古詩詞本身的意境之美,這樣學生才能將其牢記心中,不會輕易遺忘。
(三)教學內容與生活脫節
古詩詞是中華文化的精髓所在,它包含了歷代文人墨客的生活經歷與情感表達,因此古詩詞中所描寫的內容與他們的生活是息息相關的[1]。然而大多數小學語文教師卻忽略了這一點,在對古詩詞的教學中并沒有講到古詩詞與生活方面的聯系,或者只是簡單的一筆帶過,不進行深入分析,把古詩詞中涉及到的知識點講解完之后劃出與古詩詞相關的考試重點,讓學生死記硬背,一味的追求學生的考試成績,忽略了學生是否真正地了解和掌握古詩詞的內涵與魅力。
二、解決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的策略與研究
(一)創新古詩詞教學方法,豐富古詩詞教學內容
有感情的朗讀是一種學習古詩詞的有效方式,有感情地朗讀可以讓學生快速掌握古詩詞重點,深刻融入到古詩詞中所描寫的情境當中去,將學生的情感有效的帶入到古詩詞中,便于學生更好的理解作者在古詩詞中抒發的情感。比如我們在學習《早發白帝城》這篇文章的時候,就可以通過讓學生有感情的朗讀古詩詞,來體驗詩仙李白在流放途中被赦免返回時看到三峽兩岸那波瀾壯闊的美景時心中充滿激動和愉悅的心情,在朗讀這篇文章之前,教師不妨先讓學生想象一下自己沒做完作業之前父母不讓出門玩的場景,然后又不知因為什么原因父母又突然允許你出門玩了,那種從悲傷失落再到興奮快樂的心理路程,讓學生將這種情緒一比一還原的帶入到這篇古詩詞的朗讀中去,相信他們就能更好的理解李白當時心中的感受,從而對這篇文章印象深刻。
(二)重視古詩詞意境的教學,充分發揮輔助教學工具的作用
每一篇古詩詞都有其獨特的情感表達和意境描寫,古詩詞的語言表達和習慣有別于現在的白話文,一些情感和意境的描寫相對來說比較隱晦,這不僅增加了學生的理解難度,也增加了教師的教學難度,因此教師一定要在意境教學方面多下功夫,這樣才能讓學生深刻理解古詩詞中所蘊含的意境和情感。在意境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妨多利用一些身邊的輔助教學工具,來為學生進行意境教學,比如在學習《石灰吟》這篇文章時,教師可以播放一些幻燈片或者視頻,讓學生更為直觀的看到從巖石到石灰要經歷怎樣漫長和痛苦的過程,從而記住并學習詩人于謙那種無懼生死、只愿一身正氣坦坦蕩蕩的高潔品質。
(三)構建古詩詞與生活的聯系
古詩詞的產生往往離不開詩人本身的生活經歷和情感變化的過程,它字里行間包含了詩人當時所處環境和生活狀態的一些細節描寫,古詩詞來源于詩人的生活,與我們現實生活中的聯系是分不開的,因此教師在進行古詩詞教學時,應當注重建立古詩詞教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讓學生在真實具象化的生活中體驗到古詩詞的意境和魅力,從而加深對古詩詞的理解和學習[2]。比如在學習《憫農》這篇文章時,教師就可以帶領學生到田野間親身體驗和感受一下種地的辛苦,讓學生了解每一粒糧食都是來之不易的,要珍惜糧食,不要浪費食物。用生活中學生熟悉的事物拉進學生與古詩詞的距離,這樣學生學起古詩詞來才不會有無病呻吟的虛幻感,真實的感受到古詩詞中出現的場景,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三、結語
古詩詞是我們中華民族文化智慧的結晶,是小學語文教學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只有把握正確的教學方式,增強古詩詞課堂教學的趣味性,才能激發小學生熱愛學習古詩詞的興趣,讓學生領略到古詩詞的美好和魅力所在,將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寶貴結晶傳承下去。
參考文獻:
[1]王軍.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研究[J].中外交流,2018,15(13):37-37.
[2]田曉娟.關于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的探討[J].中國校外教育,2020,9(34):108-109.
(大理州漾濞彝族自治縣平坡鎮平坡完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