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體育課程思政建設是在體育課程教學中將思政教育貫穿于學校人才培養過程的有效手段,是學校體育落實“立德樹人”重要途徑。目前,高校層面體育課程思政建設領域尚未形成完整的研究體系和成熟的推行架構。本文以湖南信息職業技術學院體育課程思政改革實踐過程為例,認為思政教育引領體育教育目標、體育項目選擇結合思政素養培養、體育教學過程灌注思政教育養成等是體育課程思政教育實踐路徑,同時,針對體育課程思政建設中的不足,高校可以增強課堂的思政效果評定量化結果反饋、提升教師隊伍思政能力、探索體育課程思政與現代化技術的有效結合出發,推動體育課程思政建設的改革發展需要。
關鍵詞:立德樹人;體育課程思政;教學實踐
中圖分類號:G71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7164(2021)05-0090-03
基金項目:湖南信息職業技術學院課程思政改革項目。
體育早在古希臘時期開始發展,其教育作用在孔夫子時代的“六藝”中就得以體現。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強調“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發展素質教育,推進教育公平,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可見,體育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關鍵因素。
一、體育課程與思政的“形式”與“意識”融合基礎
教育的最終目的不是制器,而是育人。教育的最大意義在于精神塑造、價值引領和思想培育,以實現人的自由、全面、充分發展。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先生認為,公平競爭、光明磊落和團隊意識這三種精神是人類社會賴以發展的基本精神,而體育精神正是這三種基本精神的濃縮和集中體現。體育課程思政的“形”“意”充分體現在對受業者體育核心素養的培養中,體育教育與素養養成成為協同推進學生體育(形)與德育(意)的雙引擎。
(一)體育課程“形”的表現
體育課程以身體練習為手段,在開放的環境中進行身體鍛煉活動,具有社會性、實踐性和開放性。體育課以身體練習為主要手段,通過組織形式多樣、豐富有效的活動,搭載思政教育平臺,在幫助學生獲得技能、提高身體素質的同時,幫助學生在學習和鍛煉中構建生命認知,健全人格,促進身心協調發展,培養家國情懷、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加強文化自信[1],是培養優秀公民最有趣、最適當和最有效的途徑。
(二)課程思政建設“意”的表達
我國體育核心素養的研究多建立在包含運動能力、健康行為、體育品德在內的“三維度,九要素”基礎上[2],見圖1。國際賽場上,運動健兒不畏強敵、奮力拼搏,無不體現他們的家國擔當。體育競賽中倡導的公平公正、誠信友愛、互相尊重等諸多良性體育精神中都滲透著傳統道德的印跡。在體育道德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過程中,教師應培養學生體育道德信仰選擇的批判精神,維護公平正義、遵紀守法,對賽場公平、運動規則、正確勝負觀,幫助學生形成尊師重教的美好道德意識、誠實守信的處世道德。
(三)體育課程思政“形”“意”相通
利用體育育體功能實現課程思政建設,能夠通過多種形式的體育教學進行思政融入,在各思政要素活動載體的持續過程中進行健康行為養成,使學生獲得體育思政與品質習得。體育的思政過程雖然相對隱性,但卻能對學生的行為素質和思想價值觀產生積極的影響。體育課程思政教育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是將體育活動的顯性教育功能與思政教育隱性教育功能有機融合,使身體活動和體育運動中蘊含的競爭文化、對抗文化、規則文化、社會文化實現更好的內化遷移的過程。
二、體育課程思政教學實踐途徑
(一)思政教育引領體育教育目標
體育課程思政教學中,應堅持知識、情感、意志的三維目標遞進原則。學生可以于快樂育體中獲取知識;于榜樣力量中培養健康意識情感;于科學訓練中錘煉品質,鑄造堅強體育意志,實現“享受樂趣、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錘煉意志”的既定目標[3]。
(二)體育項目選擇結合思政素養培養
以湖南信息職業技術學院為例,該校體育課程教學內容包含五大版塊:體測標準項目、田徑體能項目、球類基本項目(籃球、排球、足球、羽毛球)、徒手類傳統項目(健美操、太極拳)、體育基礎理論項目,對應思政映射點見表1。
(三)體育教學過程灌注思政教育養成
根據學生學習需求,心理特征和成長情況,高校應從學生實際情況出發,遵循以人為本的教學目標,深入挖掘體育教學中的思政元素,潛移默化融入思政學習,引導學生辯證思考,樹立正確價值觀,提高課程思政有效性。
1.課前、課中、課后三時段應銜接清晰
教師可拋出問題,增強學生分析問題、自主學習能力,引導組織體育案例討論與團建活動實施,在實施既定體育課堂教學的分組學練展示、課堂小結過程安排之余,結合課后“作業”的素質強化,鞏固所學運動技能,全面提升素質,加強體育運動習慣養成,塑造校園文化氛圍的良性循環。
2.課堂準備環節,引入團建活動,提升團隊品質
教師可以拓展活動為載體,將課堂活動的體能鍛煉和團隊智能建設有效結合,在活動過程中創設情境、制定規則,激發團隊成員之間協作能力,引導學生自覺維護團隊關系,提升集體榮譽感和“主人翁”意識[4]。
3.圍繞教學原則指導課堂組織
在教學運行中,教師應明確落實“1234”原則:“1”個中心,以學生為中心;樹立“2”個目標,體育目標和思政目標;“3”個結合,結合教育內容開展思政,結合教學手段開展思政,結合運行載體開展思政;運用“4”個原則,“引導原則”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拇指原則”即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豎拇指,鼓勵學生,“合作原則”即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收官原則”即建立科學評價體系,做好課堂的總結收尾工作[5]。
4.結合體育教學效果評價,調整思政方向
為使思想政治教育貫穿體育教學的全過程,教師應靈活運用問題導向、合作探究等多種教學方法,將教學實踐評價和學習效果評價從單一的體育維度向思想品質、責任意識等道德層面延伸,在體育教學評價中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測評觀。
四、學校體育課程思政建設中待改進方向
(一)增強課堂的思政效果評定量化結果反饋
體育課程的教學評價主要考核學生的課程知識與技能獲得,而體育的思政價值、精神價值是隱性的文化內容,在考核評價上很難進行量化和終結性的評價,同時,也容易造成學生和教師的忽視[6]。
(二)提升教師隊伍思政能力
體育教師的使命不僅是傳授運動技能和健康知識,還肩負著傳播先進思想文化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任務,因此,體育教師應提高政治覺悟、課程思政意識和價值教育能力。
(三)探索體育課程思政與現代化技術的有效結合
翻轉課堂的信息技術應該服務于體育課程思政教學,體育教學思政應以“身體練習為主要手段”,強調教學過程中所涉及的各個要素整體協調發揮最大效益。
五、結語
在“立德樹人”大背景下,高校體育教學應充分挖掘項目思政元素,結合多種教育教學手段,量化體育思政教學效果評價,結合現代化教學技術,深入挖掘體育教學中的思政元素,潛移默化融入思政學習,引導學生辯證思考,幫助學生樹立正確價值觀,于實踐鍛煉中育人,幫助學生獲得技能、提高身體素質,構建生命認知,健全人格,促進身心協調發展,充分發揮體育課程思政建設得天獨厚的優勢。
參考文獻:
[1]蔡金興.課程思政背景下上海市普通高中生體育品德研究[D].上海:上海體育學院,2020.
[2]楊文軒.課程改革背景下學校體育改革與發展研究[J].體育學刊,2018(25):1-4.
[3]中國政府網.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體育工作的意見》和《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EB/OL].(2020-10-15)[2020-12-24]. http:// 0-10/15/content_5551609.htm.
[4]李林.“立德樹人”視域下高校體育教學改革[J].長江叢刊,2019(11).
[5]回延慶.高職院校體育課開展課程思政“一二三四”方法的實踐與探索[J].遼寧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8(04):117-118.
[6]錢利安,黃喆.高校加強大學生體育精神教育的社會因素分析[J].運動,2017(21):82-83.
(薦稿人:王超,湖南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創新創業學院院長,基礎課部主任,副教授)(責任編輯:鄒宇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