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婷婷 熊沙
摘要:贛南是我國紅色文化資源最豐富的地區之一。紅色文化蘊含著革命前輩培育起來的革命精神和優良傳統。在進行文獻分析、問卷調查、實踐論證的基礎上,得出了將贛南紅色文化資源的精髓及精神滲透融入“思政內涵”、有助于大學生培育愛國情懷、堅定理想信念、踐行知行合一。在實踐中,“紅色文化+”與課程思政融合的途徑,主要是將贛南紅色文化融入贛南高校第一課堂、校園文化、社會實踐等方式,構建紅色文化全方位、全過程育人的工作機制。
關鍵詞:贛南紅色文化;課程思政;實現路徑
一、導語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用好紅色資源,傳承好紅色基因,把紅色江山世世代代傳下去。紅色文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偉大文化表現,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組成部分。高校思想政治哲學課程和紅色文化思想政治教育都肩負著以德育人的根本任務。堅持和推進紅色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對于引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促進人才培養,推進“思想政治哲學課程”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二、贛南紅色文化資源及其思政內涵
(一)贛南紅色文化的內涵
“紅色文化”是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人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與一切先進分子和人民群眾共同創造的中國特色先進文化。紅色文化既有文化作品、革命文物等物質載體所呈現的物質形態,也有價值體系、科學文化知識等精神文化所呈現的精神形態[1]。贛南紅色文化資源厚重,產生于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在土地革命中的斗爭實踐,是中國共產黨人革命精神的瑰寶,是革命先烈遺留的政治遺產,是革命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贛南是中國著名的革命老區,被譽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搖籃”,擁有極其珍貴的革命文物和精神財富,是中國蘇維埃臨時中央政府的所在地,起點是中央紅軍長征和中部地區南方紅軍三年的游擊戰,具有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2]。特別是蘇區無數革命先烈用鮮血和生命鑄就的革命精神,留下了無數革命歷史文化遺產。同時,贛南紅色文化資源種類齊全,融客家民俗文化、宋城文化、理學文化等于一體,具有明顯的資源優勢。
(二)贛南紅色文化的思政內涵
贛南是原中央蘇區的核心區。中國共產黨曾領導人民在這片紅色土地上進行革命根據地建設和紅色政權的偉大實踐,形成了具有崇高理想信念和革命精神的“贛南紅色文化”。贛南的各所高校,有著得天獨厚的“贛南紅色文化”資源優勢。“以德育人”是高校培養人才的根本任務,關鍵是培養具有新時代愛國主義、責任感和奉獻精神的學生。通過思想政治教育引導大學生的理想信念,加強新時期大學生對愛國主義的正確認識,已成為我國高校面臨的一項莊嚴而緊迫的任務。將紅色文化資源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對大學生的品德塑造和培養起著非常關鍵的作用。
三、贛南紅色文化資源融入“課程思政”的價值意蘊
“課程思政”是一種樹立全方位育人理念,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高校課程教育的各個環節,形成新的協同效應的綜合性教育理念。習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深刻明確了學校思想政治課程的重要性,明確了以德育人的根本任務,這為新時期學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開展、培養肩負民族復興重任的新人提供了重要指導。紅色文化資源蘊含著豐富的思政內涵、紅色基因和價值導向功能[3],可以在思想政治課程中有效運用,更好地發揮教育效果。
(一)有利于大學生培育家國情懷
對于高校來說,愛國主義教育一直是人才培養的主要內容。當代中國高等教育的使命和任務以及時代所賦予的使命,是培養堅持黨的信仰、堅守國家立場,對祖國和人民懷有深厚情感,對國情和社會擁有正確認知的當代青年。在《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指導下,高校應該要把培養廣大學生的"愛國主義和強國之心"始終貫穿在思想政治教學實踐的整個過程,將思想政治理論課與愛國主義教育有機結合起來,已成為高校人才培養的一種新理念。通過高校傳播教育的重要內容,是增強青年民族意識、培養愛國主義精神的重要途徑。
(二)有利于大學生堅定理想信念
紅色文化傳承著過去、啟迪著現實、昭示著未來,是當代大學生寶貴的精神寶庫。理想信念是人類精神世界的最高追求,是人們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集中體現[4]。紅色文化和中國共產黨人的價值觀和理想信仰具有很強的內在統一。紅色文化具備了強烈的意識形象號召力、精神呼喚力和實際行動號召力,對于青年學生樹立堅定的理想信仰具有很強的情感感召力。通過對紅色文化的了解,有助于加強青年一代的精神信仰,加強新時代大學生對理性信仰的追求,培養敢于承擔復興偉大任務的新時代的人。
(三)有利于大學生踐行知行合一
王陽明的“知行合一”,強調“知”與“行”的統一,理論和實踐相結合是繼承和弘揚紅色文化的本質要求,也是不斷增強大學生德育實效的內在需求。通過紅色文化的“課程化”、“校園化”、“實踐化”、“創新創業”建設,以來達到“知”紅色文化的主旨要義,“行”紅色文化的精神實質,確保紅色文化得到傳承與發揚,使其在“知行合一”德育中發揮著切實效用。大學生“知行合一”德育,有利于更好地發揮紅色文化的愛國主義,社會主義,集體主義,政治方向的功能。
四、贛南紅色文化資源融入課程思政的困境
(一)紅色文化素養有待提升
將紅色文化資源整合進課程的關鍵是教師,而教師的紅色文化素養是最重要的因素。目前,部分高校教師對于紅色傳統文化資源的內容發現缺乏一定的深度和廣度,特別是對于其中所隱含的精神,不能全面、科學地進行分析,使得內容空洞,不能激發年輕大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同時,利用贛南地區的紅色傳統文化資源開展紅色教育課堂的教學,缺少了時效性、創新力,在與紅色基因相互融合的教學方法上也缺少了靈活性,在很大程度上也影響了紅色教育的準確和有效。
(二)校園文化建設有待加強
紅色文化既是當代高校校園文化制度的一個核心又是靈魂,更多地說它們是構筑高校校園文化創造力建設的一個重要精神支柱。在進一步實現贛南地區紅色教育文化資源和課程思政的有效整合發展過程中,校園文化雖然只是一種媒介,但卻是其中的主導者,其傳播作用的發揮還有待繼續加強。一方面,校刊校報的作用沒有得到充分發揮,在開展紅色文化的宣傳時,大多集中于開設紅色的節目,通過校園公眾號等宣傳欄對其進行了紅色文化的宣傳,而對于紅色的文化資源中所蘊藏著的紅色精神并未體現,未在在校刊、校報中以專欄的形式對其進行了推廣。另一方面,網絡校園信息文化的構建工作力度存在明顯不足,高校在充分運用網絡向學生推送與信息相關的知識時,忽略了"精準"的推送、有效推送,交叉推送,導致推送效果不佳。
(三)紅色教育機制有待完善
我們要加強推進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的建設,光靠理論和政治教育課程遠遠不夠,還需要其他課程的配套環節和其他渠道。目前,高校沒有充分發揮專業課、通識課和思想政治課之間的協調度和聯系。總的來說,技能和知識的傳播與價值觀和思想的引導之間還存在著分離的現狀。贛南紅色文化資源未能充分整合,課程體系的協同作用未得到應有的發揮。
五、贛南紅色文化資源融入“課程思政”的實現路徑
(一)推進紅色文化深入“第一課堂”
將紅色文化深入高校的“第一課堂”,教師發揮著關鍵性的作用,教師本身的紅色文化素養和知識底蘊,是推進"課程思政"建設的基礎,而教師的文化傳播能力和綜合實踐能力,是加強"課程思政"的關鍵。推進紅色文化深入"第一課堂",一方面要不斷加強師資隊伍的建設,鼓勵教師多種形式開展紅色文化教學工作。另一方面要開展紅色文化教育培訓計劃,建立紅色文化教育評價機制。
(二)構建紅色文化校園體系
校園文化根植于傳統文化,紅色文化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紅色文化是當代校園文化體系的核心和靈魂,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精神支柱。構建紅色文化校園體系,可從以下幾點出發:首先,以多種形式將紅色文化走進校園活動。開展紅色原著閱讀、紅色歌謠合唱、紅色展館觀覽、紅色知識競賽等活動調動青年大學生自覺參與的積極性,發揮紅色文化資源的感染力。其次,在紅色節日進行紅色文化的傳播。開展“學黨史”等特色黨日活動,以支部的形式推進紅色文化校園體系的構建。最后,在中國移動網絡時代,要充分借用高校網絡信息平臺,利用紅色網媒、紅色網址,微信、微博等新媒體手段加強紅色文化的傳播。
(三)開展紅色社會實踐活動
社會實踐活動工作是高校開展在校大學生政治思想和經濟政治文化教育實踐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個組成環節部分。它對于不斷促進當代我國在校大學生廣泛認識和深入了解當代社會,了解當代我國風土國情,提高自己的綜合能力,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作出貢獻,培養自己的高尚品格,增強我國人民各族群眾的特色社會主義責任感等都有著非常重要的教育意義。為弘揚當代大學生的愛國情懷,反映當代大學生的政治情操,高校應積極開展紅色文化實踐。一方面,我們可以組織開展紅色傳統和文化教育的大型社會實踐活動,如“探索紅軍的足跡和見證革命旅程”、“三下鄉”等實踐活動,使當代的青年人們可以深刻地感受到紅軍偉人的崇高愿望,感受當年紅軍生活的艱苦,感受來之不易的新中國。另一方面,要開展革命性的傳統教育活動,使大學生在生動、多樣的實踐活動中認識到書本所不能感受到的真理,培養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弘揚現代主題。
贛南紅色文化資源厚重,是革命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地方高校應該憑借特有的區域優勢創建將紅色文化融入“課程思政”機制,利用好紅色資源、發揚好紅色傳統、傳承好紅色基因,結合實際探索出科學的育人路徑,為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提供有力的舉措。
參考文獻:
[1]徐麗玉&李靜.(2020).紅色文化融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與途徑.山西大同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06),14-17. doi:CNKI:SUN:DTZJ.0.2020-06-004.
[2]朱麗.(2020).紅色文化資源融入“課程思政”的價值意蘊與實現路徑.湖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04),145-149. doi:CNKI:SUN:HBSX.0.2020-04-027.
[3]李斌.(2020).新時代贛南紅色文化傳播價值和路徑思考.贛南師范大學學報(02),27-31. doi:10.13698/j.cnki.cn36-1346/c.2020.02.005.
[4]楊棟.(2019).課程思政視域下甘肅紅色資源的價值和運用.浙江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03),297-302.
基金項目:本文為江西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專項任務(思想政治工作)2019年度項目《贛南高校“紅色文化+”育人機制研究》(項目編號:SZZX1971)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
張婷婷(1989-),女,安徽安慶人,碩士,贛南師范大學講師,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
熊沙(1998-),女,江西宜春人,本科,贛南師范大學本科生,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