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的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根本在于做人的工作,中心環節在于立德樹人,核心在于提高人才培養能力。學校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課程思政這種綜合教育理念,是高校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的重要途徑。高職院校有其自身特點,課程思政的實施與推行存在一定的困難與挑戰;探尋高職院校實施課程思政的路徑與方法,把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貫穿于人才培養的整個過之中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與實踐價值。
關鍵詞:高職院校;課程思政;困難與挑戰;實施路徑
引言
2016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習近平強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根本在于做人的工作,中心環節在于立德樹人,核心在于提高人才培養能力。學校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2017年教育部在上海召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質量年會及課程思政推進會,上海的課程思政教學改革模式逐漸形成樣板效應,輻射示范作用已經得到彰顯。2018年全國教育大會召開,習近平提出要在六個方面“下功夫”:即要在堅定理想信念、厚植愛國主義情懷、加強品德修養、增長知識見識、培養奮斗精神、增強綜合素質這六個方面“下功夫”。特別強調要把“立德樹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識教育、社會實踐教育各環節,貫穿基礎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各領域,進一步強化了課程思政的重要作用。高職院校肩負著為國家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光榮使命,課程思政的建設與實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課程思政的科學內涵
諸多專家學者研究表明,所謂“課程思政”指以構建全員、全程、全課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將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的一種綜合教育理念。由其基本內涵可以理解:
1.1課程思政的本質是立德樹人。課程思政在本質上還是一種教育,是為了實現立德樹人?!坝恕毕取坝隆?,注重傳道授業解惑、育人育才的有機統一,一直是我國教育的優良傳統。
1.2課程思政主要形式是將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知識、價值理念以及精神追求等融入到各門課程中去,潛移默化地對學生的思想意識、行為舉止產生影響;將“教書”與“育人”的目標相互統一,即“課程思政化”。
1.3課程思政是以各門課程為載體,以課堂教學為主渠道,充分挖掘各門課程的思政元素,發揮各門課程的教育能,從而形成各門課程在思想政治教育上的教育合力效應。從課程思政的內涵可看出,它較之思政課程范圍更廣更寬;課程政的實施充分調動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所有顯性因素和隱性因素,從而使思想政治教育更能深入人心。
1.4課程思政是一種教育教學理念。課程思政并不是指一門或一類特定的課程,而是一種教學理念方式的集合;其基本含義可以理解為高校所有課程都具有傳授知識培養能力及思想政治教育的雙重功能,承擔著培養大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重要作用。
1.5課程思政是一種思維方式。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有意識地、有效地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并與學生專業發展有機結合。課程思政要求充分發揮基礎(通識)課、專業基礎課、專業課程中的德育功能,不是要改變專業課程的本來屬性,更不是要把專業課或所有課程都當作思政課,而是要用德育的學科思維,提煉其課程中蘊含的德育元素與功能,在“潤物細無聲”的知識學習中發揮價值引領作用。
2.高職院校課程思政存在的困難
目前,課程思政在一些高校陸續展開,但在高職院校實施過程中,也面臨著不少困難,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2.1思政課教師與專業課教師缺乏有效溝通,價值引領作用無法得到良好實現。由于思政課教師與專業課教師各司其職,各專其道,二者缺乏良好溝通與交流,從而導致思政課教師不了解專業課內容,無法提供具體的課程思政教育素材;專業課教師不了解思政課理念,價值引領作用無法良好實現。
2.2思政課在專業課教師心中地位不高。大部分專業課教師認為高職院校學生來校學習的主要目的在于學習專業技能,而非思想道德素養。他們認為只有學生學到專業的知識技能才能在未來的就業中獲得優勢,而思想道德素質的提高絕非一日之功,更多的是學生自我性格、家庭環境及社會風氣的影響,而非思政課教師幾次課就可以改變學生,幫助其成長成才,正是由于專業課教師的這種認知偏差,直接阻礙了課程思政的貫徹實施。
2.3課程思政理念缺乏。由于課程思政提出時間不長,且大部分領導及教職工已經習慣于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認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任由學院思政課教師完成即可,一下要在全院普及開來,不僅心理上還無法適從,行動上還無法提出適合本校的課程思政教學體系及方案。四是專業課教師生搬硬套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教學效果不明顯。由于專業課教師與思政課教師溝通不暢,專業課教師對于思政課的教學內容及重點不了解,在上課過程中容易出現專業知識與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脫鉤。教學過程中教師強行插入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學生感覺生硬,教師亦尷尬。
2.4課程思政認識不到位,定位不清晰。由于目前缺乏對課程思政概念的統一界定,所以無論是從理論或實踐來看,各高職院校還處于課程思政建設的探索階段。部分學者認為,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存在著一種辯證關系,并且將高職院設置的所有課程比作為一環套一環的同心圓,而思政課程就處于這個同心圓的中心,蘊含在其他各個學科之中。這樣的比喻不無道理,課程思政的目的在于加強高職教育中的德育功能,培養德才兼備的職業人才。不過從實踐來看,不是所有的課程都能朝著課程思政的方面去打造,且在進行課程思政建設的時候,需要做的是將思政教育融入到課程中去,但是有的高職院校并沒有注意到這一問題,僅僅是機械性地進行添加,在“融入”上做的文章還不夠。在目前課程思政相關概念還不夠明確的情況下,高職院校如何在課程中融入思政教育,并且做到有效推進,是需要深思。
2.5課程思政主體功能較為薄弱。新時代,中國教育朝著“立德樹人”的方向在發展,但從目前部分高職院校的教育實踐看,還存在著重教書、技術,輕育人的狀況,對于思政教育的重視程度不容樂觀,學校不能從根本上意識到思政教育的重要性,那么就無法做到對課程思政的有效推進。而教師作為課程思政建設和推進的主要執行者,其對于思政教育的重視程度也決定了課程思政開展的優劣。各科教師如何在各專業教學中實現思政教育,如何在不同專業課程中體現思政教育的差異性,需要各科教師花費更多的耐心去研究和探索。實踐中,部分專業課教師對于政治本不敏感,他們的特長在于對專業內容的教授,能夠說服其在日常的專業課教學中加入思政教育已實屬不易。如何真正將思政內容融入高職教育,實現“大思政”的目標,還需要思政課程教師與專業課教師進行有效的溝通交流和學習。學生作為課程思政建設的受眾人群,是課程思政建設的成果的檢驗樣本,所以課程思政離不開學生的配合和參與,提高學生對于課程思政建設的認同度,也是推進課程思政改革的關鍵。
3.高職院校課程思政面臨的挑戰
隨著課程思政改革的不斷深入,高職院校的課程思政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課程思政的教學大綱、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要不斷改善,同時也也面臨著一些挑戰:
3.1高職院校生源不同,思想意識不一致。目前,高職院校由于招生渠道的多樣化導致高職院校學生的知識結構和認知層次不同,導致來自不同渠道的學生對課程思政教學的理解不同,一部分學生來源于通過國家的統考統招的高考畢業生,另一部分學生通過高職院校的自主招生直接進入高職院校,還有部分學生來自中考結束后,進入高職院校的五年制學生等。由于來源學生不同,學生理解能力等有所差異,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式及教學進度等都應不同程度進行調整,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做好課程思政設置,做好思政教學針對性安排。
3.2高職院校課程思政的教學方式和教學手段單一。雖然思政課程始終在不斷改革,但時政課的教學方式和教學手段相對較為單一,通常課程思政學習以教師為主,教師通常以講授為主,通常采取“一言堂”的教學,缺乏與學生的互動和交流,使學生無法真正理解和融入思政課程的教學過程中,無法引導學生進行思考,更無法達到思政課程的教學目標,思政教學往往僅在必需的問答和課程展示等環節進行互動。而通過調查發現,學生對課程思政采取探究式、啟發式和討論式的教學方法比較認同,學習的效果也較好。學生作為教學的主體,應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從而不斷更新和改進教學方法,使學生能認識到課程思政的重要性,并根據學生的反饋,不斷調整思政課程的教學方式和教學內容,充分體現課程思政教學的時代性和實效性。
3.3多元化網絡思想的影響?;ヂ摼W技術的快速發展和進步,為現代高職院校學生帶來的不僅是信息,更重要的是一些文化思潮和價值觀的傳播和影響,而學生作為互聯網感知和接受程度都非常快的一個特殊群體,往往在瀏覽和學習的過程中,最容易受其影響。往往多元化思潮的背后是各種政治力量和勢力的意志,學生的思想變化易受到不同思想和意識形態的影響,這些使高校學生的思想受到不同程度影響。隨著網絡的普及,一些影響高職院校學生的錯誤思潮并沒有消失,而是通過更新新技術以另一種形式在互聯網平臺中擴大其影響力,試圖獲得政治上的勝利。但是我們需要認清這些思潮的實質,對它們的本質進行批判,引導學生堅持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和分析方法,正確地看待和分析各種思潮的本質。高職院校的思政課任務更為重大,面對現在社會發展過程中面臨著多種問題和矛盾,思政課要引領學生理性地、客觀地、辯證地來看待矛盾和問題,避免學生受錯誤思潮的影響,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網絡思潮,堅持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正向價值導向功能。
4.高職院校課程思政實施路徑
課程思政的落實與否,直接關系高職院校意識形態工作的成效,同時也關系青年學生的未來。當前諸多本科院校在探索課程思政方法上已取得一定成就,作為高職院校,其中的思路我們可以借鑒,但在具體開展過程中,我們要充分考慮職業教育的特點,不能盲目模仿。對于不同的專業,不能同之前的大思政理論課一樣一概而論,應根據其特點和實際狀況而定。具體而言,我們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做起。
4.1仔細梳理各專業課程的“思政元素”。課程思政的內容絕不僅僅是傳統思政課程的內容,還包括諸如價值引導、道德選擇、情感體驗等豐富而廣泛的內容。每門課程都包含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及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以往我們在講授專業課知識時,教師非常注重知識及能力目標的培養,認為職業院校學生來校學習的目的就是學到扎實的專業知識,因此,在上課過程中往往容易忽視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的引導。因此未來我們在落實課程思政理念時,要仔細梳理各專業課程的“思政元素”,比較好的做法是可根據建設需要,對接一名馬克思主義學院(或思政部)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在試點課程的教案設計、教學資料、授課內容上給予指導和幫助,引導專業課教師明確“課程思政”課程建設的目標、內涵、方法和路徑。即專業知識體系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只有這樣,既能實現對學生“技”的培養,同時也能實現對學生“德”的培育,讓每個學生成為一個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人。
4.2切實提升教師的育德意識和育德能力。馬克思曾說:“思想根本不能實現什么東西,為了實現思想,就要有使用實踐力量的人?!币虼耍鋵崱罢n程思政”建設的關鍵在教師。長期以來,專業教師對專業課程的理論把握比較全面,對學生的專業技能培養比較關注,但對堅持教育為人民服務、為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服務、為鞏固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服務、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這個根本目的還認識不夠,普遍對“課程思政”缺乏認識高度。高校應始終按照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教育者先受教育”的要求,大力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切實提升教師的思想道德素質與素養,著重增強專業教師對課程思政教育理念的認同感,這是課程思政的重要保障。同時,為更好幫助專業課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在備課中,專業課教師在仔細梳理課程目標后,可就情感價值觀目標請教思政課教師,從而找到最恰的融合點和切入點。
4.3加強思政課教師與專業課教師的合作力度,必要時可合力上課。為彌補專業課教師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論上的不足,通過二者的合力備課,在上課過程中可實現專業課教師與思政課教師的“和音”。如上海大學音樂課教師在教授國歌時,音樂課教師介紹國歌的旋律及相關專業知識,思政課教師講授國歌一路走來的艱難歷程,讓學生在音樂欣賞中感受沉重的歷史知識,從而讓學生在專業課中領會思政課教育內容。這種上課方式打破了傳統教學模式,是落實課程思政理念的成功案例,專業的授課方式,不僅學生愛聽,專業課教師亦可避免了由于思想政治教育知識儲備的不足而導致課堂的不完美。
4.4完善評價考核制度,落實課程思政建設。課程思政是否有成效,需要有相對客觀的考核標準和評價體系,沒有“評價體系”的指揮棒,課程思政工作就沒有系統性、目標性,呈現出碎片化、隨意化的情形。評價機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對課程思政的建設落實情況起到一定檢測作用。課程思政工作的開展,不僅需要持續性的輸入工作,也需要在輸出上檢測效果。對于高職學生而言,在考核上嚴格要求,能極大提高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及知識的內化于心;尤其在專業課的考核上,可從專業知識與思想政治教育知識的結合上出一些題,如本專業的從業要求及職業道德等,以便更好地推行專業思政,取得實效。
參考文獻:
[1]菅建偉.“互聯網+”理念下思政課教學模式轉變的路徑探究[J].知識經濟,2018(9):120.
[2]李杰偉.“五大發展理念”背景下高職思政課改革路徑研究[J].北京財貿職業學院學報,2018(1):69-72.
[3]劉勇.“課程思政”視角下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優化建設研究[J].新課程研究(中旬刊),2017(12).
[4]郭賢.高職院校構建全員、全課程、全方位課程思政教育初探[J].濟南職業學院學報,2018(6).
[5]邱仁富.“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的理論闡釋[J].思想教育研究,2018(04):109-113.
[6]曹文澤.以“課程思政”為抓手創新育人手段[N].學習時報,2016(12).
[7]周月朋,丁兆明.高校教師推進“課程思政”建設主體作用研究[J].北京教育(高教),2018(11):77-79.
[8]劉淑慧.“互聯網+課程思政”模式建構的理論研究[J].中國高等教育,2017(23):15-17.
[9]陳爽.高職院校課程思政的實現路徑[J]..德育研究,2019(1).
基金項目:2019河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重點項目,高職院?!罢n程思政”標準體系建設研究與實踐(項目編號:201911)。
作者簡介:魏浩,1968.07,男,漢族,河南南陽,河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企業管理理論與方法、職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