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玲玲
摘要:實驗教學作為初中科學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其它教學方法不能替代的重要的戰略地位。而實驗則是完成教學任務非常有效的途徑。實驗教學是初中物理、化學、生物等課的基礎。因而實驗教學的好壞,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中學生今后的學習。中學生通過動手做實驗可以激發學習的興趣,有效地開發學生智力,提高學生素質,培養他們對學習科學的欲望。
關鍵詞: 多媒體;實驗教學;動手操作;興趣
實驗教學作是為初中課程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其它教學方法不能替代的重要的戰略地位。而實驗則是完成教學任務非常有效的途徑,也是學生模仿科學家進行探究的重要方式,也對學生啟蒙教育的重要手段。實驗教學是中學物理、化學、生物等課的基礎。因而實驗教學的好壞,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中學生今后的學習生活。學習的過程,要從觀察現象,動手實驗出發,然后再回到實踐中去進行檢驗和運用,是“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過程。中學生通過動手做實驗可以激發學習的興趣,有效地開發學生智力,提高學生素質,培養他們對學習科學的欲望。
《新課程中課堂行為的變化》一書中說到,新課程,是師生之間交往、互動的場所;教學過程,是師生溝通和交往的過程。由此可見,新課堂改變的是學生過去那種消極、被動地接受式學習方式,變成積極、主動地吸收式學習方式。
《新課程實施難點與教學對策》一書中指出,好的教學效果=好的教材內容+好的呈現形式+好的教學方法。提高課堂教學內容含金量的最好辦法,就是教師以教材為依據,從具體學情出發,圍繞教學目標精心設計教學方案。
因材施教,其實質就是根據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采取有利于學生發展的,適合學生特點的教學方法進行教學。
科學實驗興趣的培養,也就是學習科學興趣的培養,一是要讓學生親身經歷典型活動:如《掉不下來的乒乓球》實驗,首先讓學生思考:把乒乓球放在漏斗里,對著漏斗使勁向下吹氣,乒乓球會掉下來嗎?學生各抒己見。然后我讓他們看實驗演示,并講解一些注意事項,學生觀察到的實驗現象是:乒乓球沒有掉下來。這個現象已經充分的調起學生的興趣。接著再問:乒乓球為什么不會掉下來?讓學生帶著這個問題自己動手做,他們的積極性非常高,并且都成功了,最后學生分組討論乒乓球不會掉下來的原因和這個實驗要做成功的關鍵。下課后,學生還是意猶未盡,這是一堂成功的嘗試性教學課。學生發現實驗很有趣,學習興趣自然會逐日加深。二是要在活動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發揮他們的主動性和能動性。科學實驗應該讓學生充分參與,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教師既要充分利用實驗室的器材,又要充分發揮環境在初中科學教學方面的優勢。
一、寓玩樂于學習實踐中
要充分利用實驗室的資源開展一些生動有趣的科學實驗。如在《觀察金魚的身體》、《聲音是怎樣產生的》、《制作模擬密度計》《瓶子吞蛋》等這些具有小制作、小實驗性質的實驗課時,就應該給學生充分的時間進行實驗,在無危險時,盡情地實驗,痛快地玩耍,學中玩,玩中學,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讓學生在生存環境中積累知識
由于我們的學生生活的環境,既有實驗的劣勢——實驗器材不足,也有實驗的優勢——天然教學資源。在科學教學中,到室外大自然中親身體驗、親自觀察、親手操作,使學生在這些情境中主體意識得以體現,創新意識得以喚醒,情感意識、科學態度等品德要素得以陶冶,實踐能力得以鍛造。讓學生“眼看十遍、不如手過一遍”獲取知識,使科學課堂真正體現“以生為本”的課堂。
三、確定實驗目的基本要求
做實驗前,只有給學生提出做該實驗的目的是什么,任務是什么,才能使他們注意力集中到所要做的事上,才能使他們深入細致地去觀察去做。因此,確定實驗的目的對于學生上好實驗課是至關重要的,它能讓學生明白該實驗是為了研究什么而設置的。 只有讓學生明確了實驗前的觀察任務,才能在實驗過程中取得良好效果。教師要提醒學生動用一切感覺器官去全面觀察和感知。運用眼、耳、口、鼻、手等感覺器官去觀察和感知實驗過程中形態、特征和聲、光、色、味、溫度等變化情況,時刻提醒學生注意觀察和感知每一個微小的地方,每一個細小的變化。以《觀察植物的種子》為例,課前要收集各種植物的種子,仔細觀察它們的外形有什么不同,不同的植物種子,它們的形狀、大小、顏色各不相同。如:黃豆和豌豆極其相似,但細看會發現:豌豆形狀較黃豆圓一些。
四、盡心盡力造就學生自主探究能力
做實驗的目的是讓學生通過實驗進行探究,從而獲得知識。在實驗中應鼓勵、引導學生大膽探究。如在上《浮力》這一課時,先做一個《潛水艇浮沉的模擬實驗》:玻璃球有兩個小孔,剛開始時球是浮在水面的,往球內裝滿水時,沉入水下,當用針筒向內推,使玻璃球內的水從底部小孔壓出后,觀察到玻璃球居然又浮上來了。學生自主探究后會發現:玻璃球下沉或上浮的原因是玻璃球內充水量的不同,充水時下沉,排出水后上浮,最后得出:潛水艇靠改變自身的重力來實現上浮或下沉的。
又如在上《影響壓力作用效果》一課,首先教師通過情境的創設,讓學生提出自己的問題,然后確定研究的問題是:影響壓力作用效果的因素有哪些?學生設計出對比實驗,把小桌子和加了砝碼的小桌子同時放在海綿上,結果發現加了砝碼的小桌子在海綿中凹陷得更深;再用正放和倒放的小桌子進行對比,發現正放的小桌子在海綿上凹陷得更深。通過實驗學生可以很明顯的認識到壓力的作用效果跟壓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積的大小有關,這些都是由學生自己可以輕易就得出的結論。印象會非常深刻。既激起學生的興趣,又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總之,興趣是學生學習最好的老師,能激發學生積極、主動地探索知識,是學生積極認識事物,積極參與活動的一種心理傾向。興趣越濃,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越高,掌握知識就越快。在科學新課程的教學中,實驗是學生手腦并用的實踐活動,能最直接、最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觀察能力、實驗技能等,還是學生在一定程度上模仿科學研究的實踐活動,能培養學生像科學家一樣進行探究的能力,使學生從要我學成為我要學。
參考文獻:
[1]《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精神
[2]王耀村.初中科學教學案例專題研究. 浙江大學出版社
[3]楊青云.新課程 新實驗 初中科學. 浙江科學技術出版社
[4]鐘啟泉. 新課程的理念與創新. 高等教育出版社
[5]邱學華. 嘗試教學論. 教育科學出版社
武義縣東皋中學 浙江 武義縣 32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