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林 田雋
【摘要】隨著互聯網技術的日益成熟,一些傳統媒體正在被現代化的網絡媒體所取代,大學生接觸移動媒體的機會越來越多。網絡媒體讓大學生的學習、生活方式發生了巨大的革新,但是,良莠不齊的網絡信息也給大學生帶來了一定的困擾。他們沒有明辨網絡信息的能力,也缺乏對于有網絡信息的科學認知,這些都會對大學生的思想道德建設產生明顯的負面影響。因而,探索更加多元的網絡媒介素養優化路徑,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網絡媒介觀,是時代發展對高等教育提出的嶄新訴求。
【關鍵詞】大學生;網絡媒介素養;實施路徑
互聯網技術日新月異,智能化、信息化、電子化與每個行業的發展都前所未有地緊密結合在一起,5G技術順勢登上了歷史的舞臺。大學生越來越多地通過各種電子媒介檢索信息、獲得資訊、交流互動、提升自我。可以說,網絡媒介為大學生學生、生活方式的變革增添了一抹亮色。但是,網絡便捷化的過程中也給大學生帶來了困擾,他們的媒介素養嚴重缺失。所以,怎樣有效整合多方資訊和資源,引導大學生樹立較高的媒介素養,是高校人才隊伍建設需要考慮的首要問題。
一、網絡媒介素養教育的現實意義
互聯網改變了學生的學習方式,豐富了他們的學習內容,也有效提升了大學生的學習效率。移動媒體的影響下,思政教育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也面臨著來自各方面的挑戰。網絡空間不同于實體空間,它能夠實現信息的高效傳播,也使得網絡輿情管理難度增大。不過,挑戰背后所蘊含的機遇是我們應該關注的。網絡媒介的應用使得教育壁壘被有效突破,也使諸如“微課堂”、“虛擬實驗室”等信息平臺、智能渠道對學生的影響力逐步擴大,這極大地突破了時空的局限,讓學生可以在任何時間和地點進行信息檢索,營造出和諧向上的積極氛圍。
二、網絡媒介素養教育存在的問題
(一)網絡信息辨別能力缺失。當下,平臺的便捷化使得各種信息交織在一起,部分學生對于信息的明辨力較差。一些錯誤的信息讓他們失去了判斷的能力,自我批判思維受到了嚴重的制約。海量信息魚龍混雜,消極性、被動性、虛假性信息對學生有較強的迷惑性。少數學生對知識的感知缺乏理性,無法進行有效的信息甄別。
(二)對網絡信息的認知不夠科學。對于廣大的大學生而言,他們首先需要具備較強的互聯網使用技能,能夠有效利用各種網絡渠道解決自己在學習中的棘手問題,實現個人能力的持續增強,為自我的發展創造更加廣闊的成長空間。現在,大多數學生花在網上的時間是進行購物、微信聊天或者是打游戲,他們很少利用互聯網平臺進行傳統文化的弘揚和自我精神世界的建設。
(三)道德失衡問題突出。和傳統媒介不同,網絡媒介以其交互性、實時性呈現出新的平臺特征。網絡世界是一個虛擬的世界。正是因為這一特征,法律對其約束似乎不是那么明顯,道德的制約作用也被明顯削弱。學生在這個虛擬的世界中,會感受到和現實世界不同的要素。他們的主體意識常常會因為環境的不同而受到強烈的沖擊,自我道德責任感有所下降。虛擬世界和現實世界的差異性表現在諸多層面,道德準則的差異化是最為明顯的。此外,面對外界形形色色的媒介誘惑時,大學生認知力差,評價有時會存在偏頗,這很容易導致學生的道德失衡和行為失范。
三、網絡媒介素養教育的優化路徑
(一)完善網絡媒介素養課程機制。當下,網絡技術的發展對高校學生的素養培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需要完善網絡媒介素養相關課程機制,構建更具科學性的課程體系,不斷引導學生對網絡媒介形成正確的認知,更加嫻熟的掌握媒介運用技能,面對復雜多樣的信息時,高校應該引導學生增強信息分類、信息處理和篩選的能力。要按照不同年級學生的發展特征進行具體課程內容的選擇,讓學生具備較強的網絡思維能力,與網絡媒介課程建立更加緊密的聯系。
(二)強化師資力量建設。從當下我國的網絡媒介教育實際情況來看,師資隊伍的素質整體不高,教師隊伍的網絡媒介素養有待進一步增強。在未來的網絡媒介教育實踐中,教師要正確認識信息化教育的價值所在,主動提升對網絡媒介的應用能力。要引導教師建立信息化思維,熟練掌握互聯網應用的各項技能。此外,高校還應該組織一些專業化的技能培訓活動,讓教師不僅具備較高的網絡應用素養,也擁有較強的教學實踐技能。
(三)提升大學生媒介素養自我教育能力。虛擬世界帶來的變化是多方面的。在這個新的環境中,學生自我角色有了新的定位。他們要想成為一名合格的網絡專業化人才,需要不斷強化自我網絡媒介能力。對于大學生而言,他們要將網絡媒介內化為自我的一種素養,時刻保持自我教育的態度。此外,也要時刻保持警醒的態度,自律自覺,強化自我管理。
(四)創建適合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的外部環境。網絡媒體要正確利用自我價值,明確自身角色,發揮好輿論監督的重要職能。要以主流價值作為引領,將優秀的文化傳承下去,以較強的責任感擔負起職責范圍內的社會擔當。高校還應該創建“微校園”等互聯網平臺,讓學生通過這個平臺感受到學習的快樂,科學看待網絡傳媒對學生個人素養提升的價值與意義。
參考文獻:
[1]張雅伶.信息化發展對大學生網絡媒介素養的影響[J].江蘇高教.2020(9):11-12.
[2]賴媛媛.新媒體背景下的大學生網絡媒介素養教育研究[J].天津市教科院學報.2019(7):8-9.
[3]李衛平.我國大學生網絡媒介素養教育現狀及實施途徑探析[J].中國青年研究.2020(3):78-79.
[4]昌敬惠.淺論大學生的網絡媒介素養教育[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9(8):54-55.
[5]袁愈新.論網絡媒介素養教育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J].電化教育研究.2020(3):44-48.
作者簡介:李曉林,1984.12出生,男,漢族,遼寧沈陽人,碩士研究生學歷,國際貿易學專業,研究方向: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本文系2020年度沈陽工程學院輔導員專項研究課題項目,項目名稱:“大思政”格局下大學生網絡媒介素養教育研究,項目編號:FDYZX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