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釗瑜
摘要:在教育體系當中,美育始終是關鍵的構成元素,在信息技術課堂上,教師有必要將美育和課堂予以有效深度融合,教師需要深度考量教材選擇、活動規劃、評價機制等內容。基于此,本文對美育融入到七年級信息技術課堂中的具體方式展開了探究,旨在為信息技術課堂綜合教學品質的提高奠基。
關鍵詞:美育;七年級;信息技術課堂
前言
在核心素養體系當中,美育也是極其關鍵的內容,這并非指的是把所有的課程都當成藝術課,而是在培養學生的過程中把審美視為主導的知識技能,在學科教學過程中滲透美育意識。每個學科均具備特殊美感,在信息技術課堂當中,教師不單單需要傳授給學生技術,還需要強化學生感受美與創作美的能力,使得審美與實踐操作技能進行融合,最后創造出充滿美感的作品,也是教育體系追求的理想境界。
一、在興趣中感知美
充滿美感的界面、充滿動態變化的圖文與聲像,在對學生個人的注意力予以吸引的基礎上,也對學生進行學習活動的積極性與主動性進行了有效激發,使得學習成功的概率得以有效提升。信息技術課程自身的知識性與趣味性比較強,有助于學生學習信息的強化、學生思維的有效拓展、助力學生充分感知美。相關的研究結果顯示,初中生對周圍的各類事物充滿著好奇,具有與生俱來的、以自我為中心的探索意識[1]。唯有具有好奇心與濃厚興趣,學生才能夠具備感知美感的動力。信息技術課程整體的操作性與實踐性水平比較高,因此,教師有必要使用調動學生學習主動性的創新教學模式。
在對信息技術課程進行傳授的過程中,學生唯有對知識產生了濃厚興趣,才會具備探究知識的主動性,能夠掌握相關的操作本領,使得學生具備更高的運用信息技術的能力。所以,在對信息技術課程進行傳授時,需要對學生主動探求的積極性進行激發,實現“教是為了不教”的實踐效果。比如,教師在為學生們傳授“頁面布局”板塊的知識時,可以根據本章節的教學內容,為學生們展示優秀學生所設計的頁面。教師運用豐富與多元的頁面作品來對需要講述的內容進行引導,使得學生對頁面布局內容的學習產生興趣,感受到信息技術的奇妙性,在正式上課時,學生能夠更加投入地聽講,希望自己也可以設計出同樣優秀的作品。再比如,教師在為學生們傳授多媒體制作過程中的“設置動畫效果”內容時,在進行新知識傳授之前,可以展示出兩張內容一樣的幻燈片,教師先展示出靜態的幻燈片,之后再對動畫效果進行設計和展示。這時,教師不需要過多地進行講述,便能夠充分激發出學生自身的學習興趣,同時產生想要嘗試的欲望。
興趣始終是學生主動進行學習活動以及掌握知識的潛在動力,因此,對學生學習興趣予以激發始終是教師教學過程中的首要任務。對學生學習興趣予以激發的重點是引導學生意識到其學習的知識存在相應的價值,不僅可以滿足學生自身的好奇心,還能夠為學生們創造出實踐的機會與平臺[2]。在學生對相應的學習內容產生興趣之后,便會持續進行鉆研與探索,從而掌握更多的操作技能。
二、在探究中鑒賞美
信息技術課程教學屬于寓教于樂與上機實踐的過程,因此,對學生學習興趣予以培養和強化僅僅是起點。如何對學生學習興趣予以保持并且主動進行探索與鑒賞美是更為關鍵的過程。鼓勵與引導學生靈活地對已經學習的知識進行運用,自主地對實踐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予以探索。在對實際問題進行解決時,教師可以積極組織學生展開競賽活動,進行自由辯論,共享方案,對思路進行啟發,比如指引學生使用計算機對文稿進行編輯等。
就學生來講,信息技術課程所需要傳授的知識是非常多的,學生難以完全掌握所有的知識,唯有持續提高同時不斷獲取知識。網絡技術體系呈現出瞬息萬變的狀態,不同形式的衛星網、校園網持續出現。若是學生所獲取的知識技能全部依賴教師的指引與教導,那么只能夠坐以待斃,逐漸被整個時代淘汰。因此,在信息技術課堂上,教師有必要對學生人員自身的主動性予以激發,提供實踐的平臺與條件,使得學習人員可以自主進行探索,對身邊的美予以鑒賞。
教師在新的時代背景下需要從單一的知識傳授角色轉變為知識傳授、指導與設計者,角色應該更為多元,對學生自學能力予以培養,促使學生主動對知識與信息予以獲取,對自身的缺陷進行彌補。由于當下的計算機教材大部分都比較簡單明了、圖文并茂、通俗易懂,大部分學生都能夠看得懂。教師發揮的是貫通與點撥的作用,教師只需要對難以理解和出錯率比較高的地方進行講述,傳授有效性的方案。比如教師在對“文字的編輯與美化”知識進行傳授的過程中,先助力學生尋找到對文字進行裝飾的對話框,各個對話框對應的效果沒必要一一傳授,在學生自主進行實踐之后便能夠得出相應的結論。結合自己所學習的知識,學生能夠形成學習成果,感受成果的美感。在進行探索時,教師需要鼓勵學生多多動手,將學生視為主體,在操作與實踐的過程中領會實踐技巧,比如鼠標與鍵盤的使用方法等,并不是依靠教師的理論講述。
三、在實踐中創造美
自學可以助力知識的掌握,尤其是理論知識,為了將所學習的知識轉變為自身的知識,還需要親自進行實踐與動手操作,在實踐的過程中助力創造美整體能力水平的全面提升。信息技術屬于知識與技能融合的工具性課程,它不僅僅需要學生對相關的理論知識予以掌握,還要求學生將所學習的知識運用在實踐過程中,在進行操作實踐時持續進行創新。國內的教育理論學家指出,最為有效和積極的學習方法是需要引導學生在進行體驗與創造時持續進行深入學習。在對Word相關的內容進行傳授之后,教師可以在課后布置這樣的作業:設計出一張可以映射出自身特征的學籍卡,在下一節信息技術課堂上進行展示,這樣一方面可以激發出學生的學習潛能,也可以引導學生在設計與制作的過程中強化對信息技術課程知識的感知與深入運用,使得知識彰顯出自身的實踐價值。在學生學習完瀏覽網上信息與對信息進行下載的知識之后,可以引導學生使用網絡上的資源與Word工具進行實踐操作。學生在進行實踐操作時,可以完成具備自身特色的作品內容,互相研究和深入學習,從而達到學以致用的效果,使得學生能夠運用所學習的理論知識與實踐技能來對實踐問題予以解決,同時在進行實踐應用的過程中會遇到不同類型的問題,持續學習和不斷發展[3]。唯有如此,才可以引導學生意識到書本當中的知識可以在實踐中進行運用,助力學生在學習課本知識的過程中表現出更高水平的積極性。
結束語
實踐可以引導學生逐漸養成欣賞美、鑒賞美與創作美的能力。對此,教師需要因勢利導,充分運用現代化的教育技術,為學生創建出更為多元與豐富的學習情境,使得信息技術課堂能夠與美育教育進行有效整合與融合。此外,需要關注課內教學和課外活動的結合,助力學生自身審美能力的強化,對創新精神進行強化,落實素質教育任務,使得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鄭曉麗,陳文真.信息技術課堂教學管理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9(11):100-101.
[2]錢曉芳.談美育實踐與文化發展的關系[J].新美術,2019(03):114-118.
[3]趙剛.小學信息技術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策略精讀[J].基礎教育論壇,2019(6):6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