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姿百
【摘要】“一帶一路”背景下,會計人才的培養也出現了新命題。基于這樣的大背景,文章分析了對會計人才的新需求,指出了當前廣西高校在人才培養上存在的問題與不足,并根據現實情況對人才培養模式提出了相關的建議。
【關鍵詞】“一帶一路”;會計人才;培養策略
引言
在“一帶一路”背景下,越來越多企業走出國門。而廣西作為“一帶一路”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始發起點,也迎來了多重發展機會。隨著合作深入,經管類專業人才需求量增多,而會計作為國際通行商務語言經濟貿易活動中的作用不可忽視,會計人才的輸出成為了是保證我國“一帶一路”建設不可獲取的基礎條件。高校是人才智庫之源,廣西高校更是肩負著為“一帶一路”提供人才的重任,在“一帶一路”大背景的推動下,廣西高校的會計教育必將走上一條創新改革之路。
一、“一帶一路”背景下會計人才新需求
“一帶一路”上覆蓋的國家多、面積廣,各國的政治經濟體制、人文習俗、會計準則、會計處理以及稅收政策上都存在相當大的差異,這增加了國際合作的會計工作難度。因此,會計人才在“一帶一路”背景下也面臨了更高的要求,相比起傳統會計人才有以下新區別于傳統的會計主要有以下幾方面新的需求:
(一)過硬的專業能力
為應對“一帶一路”冗雜多變的國際形勢,會計人員應該不斷提升自身專業資質,在保持高標準職業道德的同時,具備相對過硬的專業技術能力,敏銳的會計職業判斷能力和提煉、分析、運用數據的能力。
為應對“一帶一路”沿線復雜多變的國際形勢,會計人員要不斷提高自身職業素質,在保持高標準職業道德的同時,還應具備過硬的專業技術能力、敏銳的會計職業判斷力還有提煉、分析、使用數據的能力。
首先,熟練掌握并靈活運用基本會計理論知識、會計核算程序、實際業務操作流程等專業知識。掌握包括籌資、投資成本管控、風險分析、方案選擇等財務管理的實踐運用。
其次,要具備一定的業務管理和決策能力。一是具備管理企業生產經營的能力,根據相關數據和企業實際情況,選擇最佳的融資和投資方案,減少企業各項成本,降低相關風險。二是稅收籌劃和管理上,應熟悉我國及相關國家的稅收法律制度,準確計算應納稅款,進行系統籌劃、及時申報。能從在國際角度出發,制訂稅務管理策略。
最后,“走出去”促使會計人員要了解國際會計準則、合作國家的財經法規、會計、金融和稅收制度上的差異。為更好適應環境投入工作,還要掌握國家間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宗教民俗習慣、與公司業務相關的民情民生等一系列相關信息。只有這樣,結合自身的核心專業知識和會計處理能力才能如魚得水,做出正確的經濟決策,為國際合作和涉外投資保駕護航。
(二)全面的綜合素質能力
除了過硬的專業技能能力,“一帶一路”的會計人才還要具備全面的綜合素質能力。
第一是熟練掌握現代信息技術。財務創新、轉型與現代信息技術的應用密不可分,財務人員必須具備的拓展能力之一就是熟練運用現代信息技術。
《“一帶一路”數字經濟國際合作倡議》拉開了“一帶一路”數字經濟合作的序幕,“一帶一路”的會計人才建設也需要緊跟現代化、數字化的腳步。會計人員應具備大數據信息時代的數據處理能力。一是基本操作能力,包括計算機基礎辦公軟件的應用、網絡信息的識別以及網絡風險防控等,二是專業操作能力,主要是指對會計相關信息的處理。
第二是較好的專業外語水平和溝通能力。“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除了英語為主要溝通語言外,還有法語、俄語、泰語、越南語等50多種語言,英語在一些發展中國家的應用并不普遍。因此,與該國進行業務往來時就可能會采用對方國家的語言,這使得會計人員不僅要掌握英語還要能運用一些小語種,特別是在財務方面出現問題時能保障良好、順暢地溝通,及時解決業務問題。
第三是還應具備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個人修養。涉外會計人才可能需要常年在國外工作居住,良好的心理素質能夠保證其迅速融入當地生活和開展工作。良好的個人修養是完成各項工作的基本條件,在工作中表現為尊重被投資國家各民族的風俗習慣等以及從事本職工作應具備的如誠實守信、愛崗敬業等品質和能力。
(三)高瞻遠矚的思維和敏銳的洞察力
經濟社會瞬息萬變,走出國門對外交往的企業要隨時關注會對業務發展產生影響的因素的變化,才能保證企業的持續競爭力。要能從國際視野出發,審視、分析客戶需求、產品技術更新換代、產業轉變方向等各種情況變化,作出長遠可持續的發展規劃和制定戰略。
同時還要能迅速洞察經濟業務對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的影響力,為推動企業業務改進提出可行方案,挖掘提煉有價值的數據,生成輸出準確的會計信息,實現從核算監督到創造價值的轉變。成為能深入一線,共同與業務人員創造企業價值的應用型復合型會計人才。
二、廣西高校會計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
(一)人才培養目標不明確
廣西區內許多財會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都是比較宏觀的。但是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推動,“一帶一路”的帶動,對廣西的財會人員也有了新的要求和標準。傳統的會計人才培養目標與“一帶一路”對會計人才的需求已經并不匹配了。
區內許多院校的會計專業開設的專業課實訓課并未能體現行業性。譬如制造業、商品流通企業、金融業和行政事業單位的理論知識和行業實務存在差異性,會計校內實訓大多是針對某一行業,如制造業、商品流通企業進行,沒有重視其他行業的特點,人才培養方案針對性不強。
對于“一帶一路”會計人才的培養更多是集中在學生專業能上,缺乏對學生專業英語、語言溝通、決策等經濟全球化所需要的能力。在學習過程中,學生會計知識體系單薄,也沒有國際性、綜合性課程,學生在面對對外交流時知識匱乏,英語聽說能力較弱,會計專業英語就更具有難度了。這些使得了人才培養制定目標低,范圍窄,培養出來的人才規格難以滿足經濟全球化的需求。(二)課程設置不合理
面對“一帶一路”倡議的推進,廣西許多高校會計專業開設的課程仍以基礎的專業必修課為主,譬如基礎會計學、中級財務會計、成本會計等,開設國際會計準則、稅收制度、法律制度的國際化課程的學校不多,即使開設了,由于課時、師資等原因,學生學習到內容也很局限。另一方面,專業課在整個教學計劃中的比重大,實踐拓展課程較少,開設ACCA、CIMA等國際會計師資格證考試的課程的學校在廣西仍是少數。
有的學校課程設置不完善,忽略了會計與其他經管學科的關系,忽略了像金融學、財政學、市場營銷等相關經管課程,學生知識體系不夠完整。并沒有為培養“一帶一路”應用型會計人才設計相對獨立的教學體系,不能滿足大背景對財會人才的新需求。
(三)教學方式與內容落后
首先,由于學科專業的特性,會計專業教學中大多數仍是采用講授法等傳統的教學模式。學生出于被動的學習狀態,老師機械化地講授、傳遞知識,課堂氛圍沉悶,教學效果并不明顯,學生的思維也是比較禁錮,缺乏創新和探索的精神。其次,教學內容沒有和國際化接軌,教學內容中缺乏國際會計準則、稅收制度、稅收優惠政策等內容,缺乏“一帶一路”國家相關的案例,無法了解國外最新的會計動態和前言知識,缺乏具體業務操作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最后,沒有專業英語知識的拓展,缺乏對沿線國家的財務環境和制度介紹,學生在工作中不太適應外國企業的會計記賬方式方法和財稅政策。
總的來說,單一傳統的教學方式和滯后的教學內容,沒有幫助學生很好地與國際化接軌,學生鮮有了解、接觸國家會計制度、稅收政策的機會,難以適應對外貿易企業的需求。
(四)專業實訓機制不完善
理論與實踐脫節一直以來都是會計教學在培養上存在的明顯缺陷。而專業實訓是這個缺陷比較好的方法。會計是一項實踐性很強的管理技能工作,其經驗能力是要在實際業務處理和實踐中積累起來的。
學生在學校只能學到基本會計理論知識,而實訓課上雖然是在仿真的工作環境中進行,但畢竟知識模擬環境并且是在設定好的情境下進行,學生按部就班的完成即可取得好成績。這使得學生缺乏真實工作環境的感受,也缺乏激勵和考核,以至于他們面對復雜業務處理和突發事件處理的能力沒有得到鍛煉,往往進入崗位并不能立刻適應工作。
廣西高校的國際化實踐教學基地不多,但是會計專業學生人數眾多,基地無法覆蓋大部分學生。高校自身也缺乏一定的影響力,加之學生能力有限,無法吸引友國際業務的政企部門和事業單位提供直接的實踐學習機會,學生不能夠及時接觸到“一帶一路”有關的會計知識。會計學生的實習由于會計信息的重要性和保密性,基本是“走馬觀花”,學習目標和責任不相匹配,打擊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僅靠在理論學習無法滿足“一帶一路”環境下會計人員真操實練多元性要求的。
(五)地方性人才培養政策總體規劃不足
在自治區會計人才的中長期規劃中,應用型會計人才的培養和發展鮮少提及,缺乏總體的指導方針、明確的培養目標、具體的任務要求、完善的政策保障等有力措施。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全區各大高校、會計培訓機構等對會計人才的培養。
“一帶一路”倡議實施后,復旦大學、北京師范大學等39所國內高校2015年就與沿線國家8所高校組建了“一帶一路”髙校聯盟,并開展了國際人才培養交流活動。相比之下,廣西的一些高校始終沒有步入為沿線國家企業培養應用型會計人才的軌道之中。部分高校甚至對此并不重視,認為“一帶一路”只是國家層面的交流,未意識到“一帶一路”政策會給會計人才培養帶來新的變化。
三、廣西高校會計人才培養模式途徑
(一)重新定位會計專業人才培養目標
人才培養目標是人才培養模式的基礎,是培養會計人才的關鍵。“一帶一路”背景下,用人單位對財會人才需求增加,要求也在不斷變化。高校首先應當以社會需求為導向,多層次、全方位的了解社會對會計人才的需求。其次,廣西高校還應當根據本地區的經濟發展情況,重新定位和制定會計教學目標,注重應用型會計人才的培養。最后,在滿足宏觀環境對會計人才要求的基礎上,再將“一帶一路”等國際合作新形勢對會計的需求目標補充到會計培養目標體系中去。在注重實踐技能的同時注重人文教育,讓學生文化素質和思想道德素質協同發展,構建更為全面的考核體系,培養出高度契合“一帶一路”需求的應用型人才。
(二)完善應用型人才課程體系
學校首先要充分考慮社會對應用型人才的需求,結合需求構建符合“一帶一路”背景下應用型會計人才知識、能力目標的課程體系。一是可適量減少設置重復專業課程,增加經管類課程,拓寬學生知識體系。二是增設一些選修課程,設置沿線國家有關的政治經濟歷史文化等選修課,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方向選修課程,從而補充會計專業知識框架,達到人才培養目標。三是可以制定一些沿線國家語言培養策略,培養學生的語言溝通能力。四是加強大數據等新興學科與會計學科的融合,培養學生的現代信息技術和決策能力。
(三)創新教學手段與內容
在明確培養目標和完善課程體系后,要逐步改變教學方式和方法。首先,在課堂上,要轉變傳統講授為主的模式,鼓勵學生“自主式”學習,讓學生多參與,多思考,多探索,以學生為導向,激發學生創新意識,培養他們的合作交流、語言溝通、實踐應用能力。其次,不斷更新教學內容。為更好推進國際化教學,會計專業的教學內容應不斷更新,不斷加強與國際準則的接軌。引導學生通過互聯網平臺主動學習“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風俗習慣、政治經濟。也可以建立“一帶一路”資源庫,通過第二課堂的形式,讓學生參與到收集沿線國家相關信息的工作中。最后,創新教學手段。采用任務驅動法、案例教學法、項目教學法等手段,深入淺出地教授會計知識,適度加入英文視頻教學,提升學生專業英語水平。還可以收集最新的沿線國家案例,供學生分析以提高其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完善專業實訓機制
在完善專業實訓機制上要實行“引進來”和“走出去”兩條路。“引進來”是指學校可以整合資源,引進國際前線教育資源,加強人才培養。譬如可以聘請一些杰出的涉外會計人才或是長期涉外工作的資深會計工作者來校授課。考慮到課時和地域的原因,也可以創新教學模式,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采取直播、慕課等教學方式。也可以邀請一線工作人員來校開展系列前沿講座,拓寬學生的國際化視野。
“走出去”是要將學生送出去進行會計實踐,特別是到有國際業務的事務所或是會計部門。只有進入到“一帶一路”的北京中,才能更好地適應以后的工作崗位,加強“業財融合”,建立“輪崗式”的實習實踐。當然,單位接受高校實習生的數量也和高校學生的培養質量相關。學校不應操之過急,要循序漸進,先挑選綜合素質高,解決問題能力強的優秀學生進行實習實訓,爭取單位信任,以便獲取更多的實習實訓機會。加強與跨國公司的教育合作交流,讓學生有鍛煉外語溝通能力的機會。除了“引進來”和“走出去”,還要加強校內的實訓課程,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同時還要在條件成熟時,可以建立自己的會計實習基地,展開與沿線國家的校企合作。
(五)職能部門制定有關政策進行引導
制訂切實可行的政策、做好頂層設計,是有效引導廣西財務人員轉型加速發展的首要任務。廣西的相關職能部門,可以結合廣西的區域定位、經濟發展、企業需求、人才供給等情況,制定符合“一帶一路”會計人才供給的培養目標。
政府也可以加強與沿線國家的會計理論和實踐交流。搭建更加優質和通暢的九流平臺。可以通過政策引導,加強區內與沿線國家的會計人才培養,鼓勵各高校建立留學機制,鼓勵互派留學生學習,實地了解雙方會計制度、經濟制度和稅收制度的差異。也可以通過優惠政策,吸引沿線國家的會計工作者、會計方面的教育工作者、相關專家來區內進行學術交流、研討和業務探討,分享經驗。以此來幫助高校拓寬國際視野,制定出更切合實際的人才培養計劃。
參考文獻:
[1]楊寶,陳蘇.適應."一帶一路"建設的會計人才培養方案改革研究[J],內蒙古財經大學學報,2018(04).
[2]樊穎.“一帶一路”視域下高職財稅專業人才培養研究[J],中國管理信息化,2021(01).
2018年度廣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學改革工程項目《“一帶一路”背景下廣西校企合作應用型會計人才培養模式研究》項目標號:2018JGB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