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勱杰 孟凡萍
摘要:高中地理學科知識點較多,要求學生具備一定的空間思維能力與記憶能力,學習難度較大。作為一種可視化思維方法,思維導圖可以與圖像、顏色等建立緊密聯系,達到圖文并茂的教學效果,有效培養了高中學生的創新能力與思維能力。對此,在高中地理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有效引入思維導圖,逐步優化教學模式,真正幫助高中學生理解地理知識,提高教學效果。
關鍵詞:高中地理 思維導圖 應用探究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引言
思維導圖充分遵循了人的大腦記憶的特點,采用了簡圖+文字的方式,將知識記憶過程通過箭頭、顏色以及簡單的圖像組合具體呈現出來,標注知識記憶重點,并將記憶學習主題內容連接在一起,為學生呈現出一個更加具體形象化完整的知識脈絡,更有助于學生進行知識記憶與理解,通過在高中地理教學中做好思維導圖的應用實踐,能夠有效減輕當下學生地理學習的壓力,從根本上提高高中地理教學質量水平。
一、思維導圖的基本概述
思維導圖,顧名思義就是將教學的信息由中心向四周進行擴散,并且能夠利用詞匯或者不同線條的形式,將各部分的關系進行串聯,幫助學生們開展記憶。學生們在利用思維導圖進行記憶的過程中,就是梳理知識的一個過程,無論是教師利用思維導圖形式,幫助學生們整理知識點尋找知識的重點、理順思維,還是學生們自行進行梳理,優化自身學習的內容,形成完整的思維鏈條,這都是提高學習能力,優化知識結構豐富知識內涵,掌握知識的整體性和分散性的重要方式。因此,高中地理課堂一定要利用好這種思維形式和行動方式為學生們的知識建構提供更多的幫助,讓高中生們輕松的學習地理常識,應對地理中遇到的疑難問題。
二、高中地理教學中思維導圖的應用
(1)以預習導圖,增強預習效果
在新版本的教材中,章節名稱與章節的知識點有較為明顯的聯系,教師可以借此設計有效地預習導圖,增強學生的預習效果。以《大氣的組成和垂直分層》為例,教材中先分成了兩個大點,“大氣的組成”和“大氣的垂直分層”。第二大點繼續分為“對流層”“平流層”“高層大氣”三個小點,這樣細致的教材編排會讓許多學生產生倦怠心理。以以往的教學為例,教師在檢查學生預習情況時問道:你們預習之后,對本章節的知識有哪些了解。學生:本章主要是講大氣成分以及大氣的幾個分層。教師細問:大氣的不同分層具有哪些方面的特點呢?或者說如何對比不同的分層情況呢?學生無法回答。結合這種經驗,教師提供預習輔助時,可以先將教材中可以明確發現的五個點整理成思維導圖,然后在各個分支點后留出空白。在布置任務時,教師明確道:預習時請仔細閱讀教材,現在我為你們提供導圖,然后你們要在閱讀教材之后,以簡寫的方式記下總結的內容。學生A:老師,這個導圖已經很完善了吧,教材中的內容都提到了啊!教師:這是一種偷懶的想法。我來問你,從這個簡單的導圖中,你能夠了解對流層的哪些信息?學生搖頭:這個要看書。教師:對,你還要看書,這就說明導圖還不夠細致,不然你起碼可以從導圖中了解空氣成分、高度范圍、特點這三個方面的部分內容。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們意識到借助導圖進行預習的必要性,并憑借導圖有效提升了自己的預習質量。
(二)應用思維導圖,注重學生主體地位彰顯
在高中地理學科教學中應用思維導圖,為了更好地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真正參與到課堂教學過程中來,教師可以立足于思維導圖制作本身,在自身的教學指導下,由學生自主完成思維導圖的繪制。例如在開展地理專題復習《氣候類型判讀》教學時,這一專題復習內容多且復雜,要求學生掌握了解世界主要氣候類型,并能夠指出世界不同氣候類型有哪些特點,氣候的具體成因,還有世界氣候類型的整體分布規律。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可以先引導學生通過利用圖表,做好世界主要氣候類型成因、特點、分布的整合比較分析,有效培養學生綜合歸納的邏輯思維能力,在這一過程中,教師還可以采用小組合作的方式,鼓勵學生自主合作進行圖表的制作,積極發表自己的看法,彰顯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此基礎上,教師再利用思維導圖,完成對本復習專題章節知識脈絡的整理與串講,讓學生做好筆記,最后結合筆記記錄內容自主完成思維導圖的制作。除此之外,針對一些地理基礎能力較差的學習,教師可以先繪制一部分思維導圖,然后將關鍵內容空出來,引導學生自主進行填空,最終補充一個完整的思維導圖,從而讓不同程度的學生都能夠真正參與到思維導圖的制作過程中來,充分彰顯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讓每一名學生都能夠在思維導圖應用實踐中有所收獲、有所成長。例如在《地球上的大氣》章節復習中,圍繞“大氣運動”這一主題,教師在制作思維導圖時,可以先制作一個基本的框架,即大氣運動主體可以被進一步分為“垂直運動”與“水平運動”兩個主題,其中水平運動又被分“風”“地轉偏向力”等主題,并將其中關于“風”這一主題的關鍵內容比如“概念”“形成原因”“風向”等由學生自主進行完善,最終形成了一個完整的思維導圖,讓地理學習能力差的學生在其中也能體會到“自主制作思維導圖”的趣味性,并在這一過程中加強對地理學科知識的認知與理解,提高復習效果。
(三)把握各個地理要素之間的聯系
地理環境本身就涉及到自然要素和社會經濟要素,所以教師也應當緊貼教材內容,讓學生從不同的維度出發,針對性的分析地理要素與某一地理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系,做出正確的思維導圖,抓住主導要素,并對其帶來的影響進行研究和分析,然后繼續探究主導要素和次要素之間存在的聯系。例如,在學習與季風水田農業區位選擇有關知識的時候,教師就要引導學生深入分析季風氣候區的特點,也就是夏季高溫多雨,雨熱同期這一特征,明確氣候這一主導因素,再讓學生去分析水稻的生長習性。總的來說,教師需要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手段,讓學生由點到線,由線到面,鍛煉自身的綜合能力,并針對特定的問題探索新的思路,發散性的想法,讓課堂變得更加富有生機和活力。
結束語
綜上所述,高中地理學科知識內容眾多,且不同知識內容之間的聯系較為緊密,本身有著一定的綜合性、系統性等特點,因此在實際開展地理學科教學時,教師應注重做好思維導圖的合理應用,從而更好地幫助學生進行地理知識的學習,有效提高地理教學質量水平。
參考文獻
[1]賴曉華.思維導圖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J].中學教學參考,2020(27):48-49.
[2]尹海匣,殷官標.高中地理教學中思維導圖的應用分析[J].中學政史地(教學指導),2020(09):36-37.
[3]袁衛星.探析思維導圖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20(08):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