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麗娟

摘? 要:在數學教學中,教師需要全面的從三個維度進行德育滲透,才能真正促使學生的健康成長。三維度德育滲透是我校數學學科與德育相結合的校本教研內容。它包括:第一個維度是挖掘教材內容,樹立學生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第二個維度是緊扣新課表,在教學活動中滲透數學素養;第三個維度是加強課外交流,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本文將結合史寧中老師的新課標解讀及我們科組在新課標解讀指導下進行的校本教研,對如何從三個維度進行數學德育滲透作闡述。
關鍵詞:三維度;挖掘教材;數學素養;加強交流
直至現在,部分老師對數學科的德育滲透的理解,仍停留在單純的教學內容的需要。甚至連教材中安排的德育內容,也只是蜻蜓點水應付了事。平時,只重視數學知識的傳授,忽視更深層次的數學品質的培養。認為德育工作是班主任的工作,與自己無關。歸根結底,是這部分老師對新課程標準(2011年版)沒有認真研讀所造成。本文將結合新課標及我們科組在新課標指導下進行的校本教研,對如何從三個維度進行數學德育滲透作闡述。
數學科德育滲透具體包括哪些內容呢?朱小蔓教授在談到學科教學的德育價值時指出:首先,不同學科學習的內容蘊藏著豐富的道德教育資源,對學科教學內容和形式中具有道德教育價值的素材的發掘,可以培養和增進師生對其中的人文道德價值的敏感和景仰;可以激發師生教和學的興趣和情感投入,在培養學習能力的過程中實現知情統一;可以對學科素材所負載的道德教育價值加深理解和形成認同。其次,學科學習奠定人的知識論及其方法基礎。最后,學科學習的過程無時無處不是學習道德的過程,因為這其中既有個體生命能量的投入、積極情緒的感受、自我尊嚴的確認,又有群體交往中的合作與分享、獎勵與懲罰、信守與承諾、紀律約束與意志磨練等。
根據朱教授的理念,我們科組討論得出:數學學科的德育滲透,必須從三個維度進行。第一個維度是挖掘教材內容,樹立學生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第二個維度是緊扣新課標理念,培養學生數學素養;第三個維度是加強課內外交流,促進學生學習積極性。我們把“三維度的德育滲透”作為數學科的教研主題,落實在日常教學,展開實踐研究。
一、挖掘教材內容,樹立學生正確的“三觀”
(一)深挖教材內容
小學數學教材中有很多內容蘊藏著豐富的道德教育資源,我們要有計劃地選擇富有教育意義、形象生動的插圖,有說服力的數據和統計材料,以及數學史料等內容,促進學生更好地樹立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另外,在各練習、主題圖中,滲透愛護環境,愛護人民幣,愛護眼睛,學會整理書包等社會意識和良好生活習慣。
(二)具體實踐措施
(1)開學伊始,我們科組撰寫學科的計劃,增加了“德育滲透計劃”部分。以年級為小組,每個小組把握本冊教材內容,整理制定本學期德育滲透的計劃。具體包括哪冊書第幾頁,什么內容,滲透什么德育內容。讓每位老師提高德育滲透意識,做到日常教學有的放矢。
(2)把挖掘教材,進行德育滲透的效果,記錄在備課反思中。二度思考,積累主題論文的素材。
(3)利用研討課平臺,深化如何挖掘教材,進行德育滲透的方法研究。本學期研討課中,各位老師分別利用了深挖數學家的故事,勞動人民發明創造的歷史,日常行為習慣的討論,聯系特殊節日的文化等方式,進行德育滲透。在評課過程中,強調如何挖掘教材內容,進行德育滲透方法的討論。
挖掘教學內容,在課堂教學中堅持德育為先,充分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機滲透在各學科課程標準中,引導學生樹立遠大理想和崇高追求,增強社會責任感,為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打好基礎。
(三)具體效果
經過一學期的實踐,學生們大至愛國主義精神,集體凝聚力,小至個人行為習慣都有較大進步。以本人自身收益為例:我的小孩就讀我校一年級。一天,孩子快活的說:“媽媽,你認識燕刀幣嗎?我們古代的中國人好了不起啊!”接著,她告訴我在數學課上學習到好多古代的貨幣,并滔滔不絕地向我介紹了好幾種。回到家,她要求與我一起查閱《十萬個為什么》等書籍,了解了更多關于貨幣從貝殼到金屬,再到現在紙幣的發展,感悟了貨幣對社會發展的重要性。無論是作為科組長,還是作為家長,我都深深被感動。
二、緊扣新課表,培養學生數學品質
如果說教材內的容是顯性的,具體的德育資源。那么,在數學教學活動中要培養的數學品質,則是隱性的德育內容。教師能否自覺地做好這個工作,與其本身的數學素養有著重要關聯。結合新課表理念,我們把本學期的著力于培養學生實事求是和大膽質疑的研究。具體措施包括:在課堂觀察中,強調隱性的數學品質培養的落實情況。評課探索問題存在根源,根據存在問題,在第二課堂中跟蹤研究。
(一)實事求是,滲透求真思想
數學作為一門科學,在教學中我們應該教育學生尊重科學,尊重事實,不迷信權威。教學相長,讓孩子的行為說話。在本學期的教研活動中,我們經歷了一次洗滌心靈的過程。
【插曲】在本學期的一節數學研討課上,學生需要通過測量三角形三個內角的度數并求和,驗證三角形的內角和是否180度。由于受到目標指向性的影響,我看見很多“聰明”的孩子,明明得到的是一百七十多度或一百八十多度的結果,但就刻意“調整為”剛好是180度。
在匯報結果時,第一組匯報的是:50+70+60=180(度),能順利過關了。
第二組的同學匯報的是:50+20+30=100(度)。
老師馬上“啊?”
那孩子嚇得馬上低頭與組員小聲嘀咕一番,“50+20+130=200(度)”。
“啊?”
又一陣嘀咕,“30+20+130=180(度)”。
“嗯,要細心點哦”。
不巧的是,第三組的組長匯報的是:47+90+47=184(度)。
老師又開始“啊”了。
情急之下孩子馬上意識到問題了,馬上把結果調整為:47+90+43=180(度)。
得到了老師和同學們的肯定后,他不安地坐了下來。
下課后,我問了那個孩子:“你后來怎么把47度改為43度呢?”孩子說;“我也不明白,我明明量得是47度的,但就湊不到剛好180度。”在評課時,我把這個并不起眼的小插曲說了出來,大家都一下明白到問題的嚴重性。
尊重科學,實事求是是我們必須堅守的科學態度!要知道就拋一枚硬幣得到正面向上的可能性的試驗,數學家們做了數千次,甚至上萬次試驗。這些試驗不帶任何期待性數據,可能與理想狀態二分之一的結果有所偏差。但多個人,多次試驗的結果都逼近這個結果,才形成的結論。
(二)大膽質疑,打好“創新意識”的基礎
創新是教育領域最重要的詞匯,也是新課程改革的標志性詞語的代表。發現和提出問題是創新的基礎。我國著名數學家丁石孫曾說過:沒有問題的學生,不能算是好學生。所以近年來,我們在教學過程中都設有“看書質疑”這一環節。
【靈感】質疑環節,在我們心中是一直是個雞肋環節。食之無味,棄之可惜。我們常常遭遇讓學生質疑,學生沉默不語,不知所措的尷尬。
這讓我想起多年前,我們科組評課也遭遇過的冷場問題。那是我們沒有做好聽課準備所造成的。后來,我們約定聽課前要先“預習”我們要聽的那節課,并思考哪些是重難點,如果是我,我會怎樣上?帶著思考,走進課堂。聽課時,并邊聽邊對比思考,人家是怎么上的?他為什么這么上?他這樣解決合適,還是我的想法合適?在評課時,營造一個輕松的交流環境,讓大家感到是舒服的,最后我們能暢所欲言。這里面蘊含了幾個意識:預則立,主動思考,尊重和諧。
【嘗試】在課堂的質疑環節,我們是否也應該讓學生在質疑前,也做好準備呢?我們應該做好哪些準備呢?怎樣做這些準備呢?
首先,我們對“學生質疑的問題怎樣來的?提出怎樣的問題是好問題?”作了思考和探索。在探索中,我們認為學生質疑的問題的產生一般包括兩個方面,一種是預習時產生的,另一種上課時產生的。其中包括預習時,學生想知道,但教材沒提及的;在教材上有的,但預習時暫時沒弄懂的,讓學生記錄下來。也就是,學生是帶著問題走進教室的。所以交流時不會沒話可說。又或是在上課時,學生沒聽懂的,或是想進一步探索的。無論哪一種,都與學生主動思考的意識密不可分。在一段時間的指導與磨合作用下,學生的質疑意識漸漸加強。每次學生提出好問題后,老師都很忍不住地鼓掌表揚;就算提了稍微偏一點的問題,老師都鼓掌鼓勵。在尊重和諧的氣氛中,孩子們學習的興趣更濃厚了。
從上面例子,我們深深感受到,作為老師,我們的理念、意識直接影響著學生們良好數學素養。我們必須加強自身的學習,爭當學生的啟明燈。
三、加強課外交流,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
數學科的德育滲透無時無處不在,包括延伸到課堂以外。為了關注學生學習數學的情感態度,我們科組的老師明確了德育滲透的第三個維度應該是加強交流。有的數學老師是班主任,她們利用了周記為交流載體,有的老師以定期家訪或個別談話為載體達成目標。我把德育滲透落實在作業記錄本。本子上除了記錄當天的作業,還讓孩子們每天寫寫悄悄話,把每天學習數學的感受或與同學合作交流的收獲、困惑都記錄下來。像以下的師生“對話”,每天都在進行著:
及時的交流疏導,總能使我的工作事半功倍。從三個維度進行德育滲透,有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有利于培養學生數學素養,有利于學生用更更高的熱情學習數學。我們必須堅持以德育為先,堅持以學生全面發展為主,堅持能力為重,堅持以人為本,堅持與時俱進。作為教師的我們,將付出不懈的努力,提高自身素質,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陳惠芳. 小學數學教學中德育融入的斷想[J].中國德育,2010年第9期
[2]史寧中.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解讀[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2
[3]史寧中.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解讀[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2
(作者單位:東莞市厚街鎮涌口小學,廣東? ?東莞? ?52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