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泰 谷琳
摘要:2011年5月,第一節九分鐘電影錦標賽成立第一屆北京大學生電影節創立,到今年已經10年了。強調劇本、強調合作、強調實踐、強調專業、是九分鐘電影錦標賽的特色,也是對新生代電影人和高校大學生的扶持模式。在這十年的時間里,九分鐘電影錦標賽伴隨著中國電影的成長,也為中國電影培養了很多人才。四川傳媒學院作為培養影視創作人才的專業院校,重視課堂教學與專業實踐的結合,支持學生才加各類電影比賽。此次四川傳媒學院戲劇影視導演專業與九分鐘電影錦標賽合作舉辦的影展,帶動了教師和學生和創作熱情,也為今后的專業教學提供了新的理念與思路。
關鍵詞:九分鐘電影錦標賽;專業教學;人才培養
前言
九分鐘電影錦標賽是由北京電影學院、中國電影評論學會、上海市嘉定區人民政府主辦,上海青年夢想電影城有限公司策劃承辦的一個旨在培養青年電影人的公益賽事,已為全國95個青年電影團隊提供逾2000萬電影創作資金,創造了近百部電影短片,獲得國內外各類獎項百余次,是國內最成熟、最純粹、最高效、最務實的國際化青年電影生產創作實踐扶植活動。
2020年11月10日,九分鐘電影競標賽與電影電視學院戲劇影視導演專業聯合影展及學術交流活動在四川傳媒學院圓滿舉行。四川傳媒學院作為本次九分鐘電影錦標賽首屆高校聯賽的第一站,為川傳學子搭建起一個優質權威的學習活動平臺。在本次活動中,我校師生與九分鐘電影錦標賽創始人邱琦導演圍繞“短片創作要點及導演創作方法”展開了深入的交流,并且觀摩了九分鐘電影錦標賽的部分代表作品,受益匪淺。
九分鐘電影錦標賽創始人、出品人、總策劃邱琦導演在活動中對九分鐘電影錦標賽的緣起、精神、基本情況及主要成就進行了簡單的介紹,同時著重對電影短片創作的方法進行了詳細的分享,此外也深切的表達了對年輕一代電影創作者的肯定和殷切期盼。在專家講座環節中,戲劇影視導演副主任谷琳副教授作為師生代表與邱琦導演針對電影創作尤其是短片創作中的具體問題展開了深入研討,并且邱琦導演還分享了及其豐富的個人創作經驗,以及在九分鐘電影錦標賽舉辦的這十年中,脫引而出的佼佼者們是如何腳踏實地的開始逐夢之路并斬獲佳績的,使現場師生獲得了極大鼓舞的同時也收獲了重要啟示。
本人作為四川傳媒學院戲劇影視導演專業的教師,也是本次活動的工作人員,參與的過程中也在不斷思考如何將九分鐘電影錦標賽與專業的教學結合起來,做到以賽促教,賽教結合,讓學生在比賽中檢驗自己的理論知識和專業技能。
一、戲劇影視導演專業教學現狀
戲劇影視導演專業培養具有一定戲劇和影視藝術相關的基本知識與理論修養,了解技術與制作流程,并具備一門專業領域的知識和技能,能夠從事影視和戲劇相關領域的理論研究、創作、制作、管理、教學科研等工作的高級專門人才,以及適應國家社會文化發展需要的各類復合應用型藝術人才。
近年來,導演專業的專業建設緊隨時代脈搏,在課程的設置上做到充分關注行業、社會等方面的發展,在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教學計劃的制定上不斷進行革新,在人才培養目標的確立和人才培養模式上不斷創新,推動導演專業的教學水平不斷提高。
本專業培養計劃根據市場對戲劇影視人才的需求不斷修訂和完善,結合本院生源實際、辦學條件,以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和綜合素質為出發點,以學生可持續性發展為基本要求,明確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目標,改革傳統的人才培養模式, 對學生進行個性化培養,起到了良好的學習效果,在各項與專業相關的活動比賽中有較為突出的表現。
戲劇影視導演專業是以培養知識型、技術型復合型人才為主,學生進入社會以后,能基本勝任故事類電影電視劇導演、助理導演、場記,以及電視臺情景劇、欄目劇導演或廣告創意、制作人等。但是,隨著導演專業時間的延長,師資力量的逐步加強,學生質量和素質提高,培養影視導演的高端人才,甚至是培養電影大師、電影理論家的目標也應當被提到了桌面。
戲劇影視導演專業近年來積極探索實踐育人的新機制,鼓勵學生參加與專業相關的各類實踐活動與競賽?;趯а輰I的教學現狀,需要高規格高水準的賽事為學生專業能力的提高提供平臺。
二、以電影比賽促進專業教學
比賽的基本功能是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激勵教師教學的積極性。檢驗教與學中的不足,對教材提出改革的意見和建議,推動專業教育的改革發展,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培養影視專業的相關人才。九分鐘電影錦標賽是在世界范圍內舉辦的電影短片比賽,其目的是為電影專業的學習者和青年電影愛好者提供一個交流和學習的平臺。每個被選中的團隊都將獲得價值6萬元的資金支持,在規定的區域內拍攝一部故事短片,題材不限,時間限制在九分鐘以內。組委會將會為各個團隊提供行業內最先進的拍攝設備,并且有行業內的專業人員進行全方位的指導,學習最前沿的創作理念。
在特定的拍攝范圍內,固定的創作時間,一定數量的創作經費,完成一個限定時長的故事短片。這將是一次青年電影人深入電影行業,全面認識電影創作流程的寶貴經歷。當下中國新導演的成長過程是十分困難的,國內著名的青年導演能夠被大眾所熟知也是充滿了機遇,所以急需一個青年導演培養與發掘的長效機制,培養出更多的適應當代電影市場創作規律的青年導演,而它必須符合以下幾個條件:培育成本不能過高,有足夠的輻射范圍,有業界的權威認可,最后還要有市場價值,這是設立九分鐘原創電影大賽的主要目的。
參與九分鐘電影錦標賽的選手和關注大賽的大學生也多來自專業院?;驅τ耙晞撟鞲信d趣的愛好者,他們通過九分鐘電影錦標賽可以與高校中的專家學者和電影業的優秀從業人員交流與合作,了解中國電影的發展現狀、電影的生產創作模式,對電影行業有一個全面的認識和了解,知道要成為電影工作者需要具備什么素質、掌握哪些知識,為今后的學習和工作奠定堅實的基礎。
九分鐘電影錦標賽除了競賽環節,還有歷屆優秀作品的展映與學術交流活動,學生在參與比賽的過程中,可以觀摩大量的優秀參賽作品,并且與其他院校的參與者交流學習,對自己的專業理論與創作方法進行一次系統的檢驗和學習?;顒悠陂g會邀請獲獎影片的主創人員與專家進行座談活動,增強學生的創作能力與研究能力。
九分鐘電影錦標賽的參與者大部分是在讀研究生和本科生,在參賽期間,每個被選中的拍攝團隊都會得到從前期到后期的設備的免費支持,得到與行業要求相匹配的專業訓練。歷屆錦標賽的參與者從高校走向行業,能夠更快更好適應工作節奏,與他們在比賽中得到的鍛煉和學習是密不可分的。
三、以電影比賽激發專業熱情
九分鐘電影錦標賽在電影優秀人才的培養和選拔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它鼓勵大學生進行突破和創新,激發大學生對影視創作的熱情,為行業輸送優秀的專業型人才。
九分鐘電影錦標賽分為六個環節:
前期的宣傳與報道—主要是通過官方網站以及主流媒體和自媒體的報道,向社會宣傳大賽的理念、作品要求、比賽規則以及報名地址。
劇本的征集與選擇—與網絡文學的平臺相結合,在網絡上征集劇本,并通過點擊率、人氣指數、專家評選的綜合方式,通過2個月的時間,選拔出12個質量較高的劇本參與后期的創作。
組建的團隊與參與—錦標賽對于賽賽團隊的水平有著較高的要求,參賽團隊將通過劇本選擇、自我組隊的方式,通過2個月的時間最終確定12支隊伍。
現場的拍攝與指導—組建的團隊將按照組委會的要求,在規定的時間內前往某地點集合,通過10天的時間完成短片的拍攝和后期制作,并將成片送交大賽的組委會。
作品評選與展映—組委會將作品通過網絡、電視以及影展的方式向公眾展示。通過投票的方式確認市場價值,并通過行業內專家的評判,在一個月的時間內評選出13個獎項。
頒獎典禮—在劇院邀請入圍的影片參與頒獎典禮,并由專家和業內名人宣讀最終的結果,獲得組委會派發獎章、獎杯和獎金。
大賽在10年中面向全國(含港、澳、臺地區),以及海外各高校學生征集參賽作品,每年征集的大量的影片,激發了大學生心中對于影視創作的激情。同時,它還為各專業院校的大學生提供了交流學習的機會,大家在比賽的過程中相互學習、取長補短。今年的九分鐘電影錦標賽有多部國外影片參賽,并且取得了較好的名次,推動國內外影視創作相關專業大學生的溝通交流,推動中國電影專業教育更好地發展。
小結
九分鐘電影錦標賽與專業教學的結合,不僅培養了學生的專業能力和創作水平,也提高了戲劇影視導演專業與行業合作的緊密程度,為提高教學水平提供了良好的條件,也為專業的發展和學科的建設創造了良好的外部環境。九分鐘電影錦標賽是專業院校的大學生和行業內優秀從業者的聚會,促進著大學生與影視行業的積極互動。在創作的過程中,大賽組委會積極引導青年創作者的價值觀,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九分鐘電影錦標賽與專業教學相結合的教育方式,在課堂內外共同的作用下,在與各高校創作者的交流中,實現了文化的認同和價值觀的提升。
九分鐘電影節誕生于新世紀,在十余年的發展歷程中,大賽的作用輻射范圍已經遠遠超過了一個電影短片的比賽。將比賽與專業教學的結合,做到以賽促教、以賽促學、以賽促改、以賽促建,以專業學習結合實踐創作,為培養戲劇影視導演專業大學生的文化自覺和使命擔當作出貢獻,使我專業的大學生成為專業合格、素質過硬的電影人才。在于九分鐘電影錦標賽聯合教學的過程中,充分貫徹落實國家提出的美育與教育相結合的理論觀點,努力提升大學生的民族認同和文化認同,增強四個自信。牢記高校使命,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理想信念教學為核心,結合九分鐘電影錦標賽在實踐教學中的優勢,利用其行業中的資源,不斷提高本專業的教學能力和教學條件,為學生的成長成才提供保障,能夠成為影視行業的優秀從業者和建設者。
參考文獻:
[1]蔣科祿.電影行業改革淺談[C].中國電影市場探索,2000:8.
[2]改革開放三十年電影大事件:1995年.新浪娛樂,2008-12-9.
[3]周星.學術文化是支持中國電影的堅實力量——20屆北京大學生電影節學術成績綜論[J].當代電影,2013(04):144-147.
本文為四川傳媒學院2020年專業教學團隊建設專項項目:戲劇影視導演專業教學團隊建設項目的研究成果
四川傳媒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