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成
摘要:書法是中華文化的國粹,是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書法在中國人心目中的地位和影響力舉足輕重,一根線條的擺動如何與人民群眾聯系起來,進而形成一股擰不斷的中華文化之繩,彈力與張力的碰撞,關鍵在于書法硯田需要請廣大人民群眾一起來耕耘。
關鍵詞:書法;人民群眾;審美;文化普及
從根本上講,藝術的起源最終應歸結為人類的實踐活動①。從藝術的起源來看,與人民群眾密不可分。書法是藝術的本體,也是載體。書法在種類上,屬于造型藝術;在形式上,是線條的美感;在內容上,是民族靈魂的精神。由此可見,書法作為一種藝術與廣大人民群眾的關系更加密切、重要。
一、人民需要書法,民以“食”為天
(一)寫好中國字,做好中國人
書法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漢字書寫藝術。毫無疑問,書法是一門獨特的藝術,能很好地體現中國人的才思,并與別的藝術門類相區別。 季羨林老先生將書法、京劇、《周易》譽為中國的國粹,由此可見,書法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核心地位。中華傳統文化具備5000多年的歷史,這是任何一個文明都無法做到的,書法在其中成為了重要的橋梁作用,書法既是藝術的本體,也是藝術的載體。正如習總書記在文藝座談會上強調的: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中華文化繁榮興盛。因此,我們更加要充分運用中華文化的載體——書法,進而展現書法藝術的獨特魅力。清代馮班在《鈍吟書要》中說:魯公書如正人君子,冠佩而立,望之儼然,即之也溫。③這就是說明書法映照著書寫者的高尚品格。我們作為堂堂正正的中國人,就要寫好中國字。
(二)樹立文化自信,先要普及書法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有堅定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質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傳承基礎上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不是一句空話,而是一句底氣十足的豪情壯志。那么文化自信的底氣在哪里?筆者認為,可以從中華傳統文化本土的書法藝術中尋找答案,宋代黃庭堅云:隨人作計終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③書法藝術與其他藝術相比較,享有獨特的地位。因為漢字是中國漢字,所以由漢字所產生的書法藝術,也是在華夏大地的土壤上滋生出來的一個本土藝術奇跡。如何將書法融入到樹立文化自信上,關鍵的一點就是要讓廣大人民群眾參與起來,人民群眾的力量是巨大的,書法應該與人民群眾對話。
(三)不可忽視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要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唯物辯證法認為:矛盾是事物發展的根本動力。④在藝術上,也存在著這樣一個矛盾——那就是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要與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舉個例子:在大城市,隨手可見的歷代優秀藝術作品展覽盛宴。但在基層鄉村,根本沒有機會看到。另外,在一些書法活動中,有些“書法家”曲高和寡,處處盛氣凌人,殊不知人民群眾最反感的就是在他們面前張牙舞爪,處處顯擺。所以,這樣的活動效果肯定不佳,甚至走向反面。精神文化需要和物質需要同等重要,人民對精神文化的需要同樣日益增長,不可忽視。
二、書法需要人民,魚以水為本
(一)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也是書法的創作主體
魚水之情,用來形容書法與人民之間的關系一點也不為過。人民是水,創造了波瀾壯闊的歷史。書法作為藝術的本體與載體,也是由人民所創造的,離開了人民,也就無從談起。所以,人民對于書法,是不可缺少的根本。中國書法藝術被譽為東方藝術的核心,關鍵在于書法具備廣大的人民群眾基礎,人民群眾對書法的重要由此可窺。東漢時期著名書法家崔瑗在《草書勢》里提出了法象的概念,后面唐朝書法理論家張懷瓘也有引用,法象指的就是自然物象,人民通過對自然物象的感知,對書法進行思考、進行創造。“書圣”王羲之將法象更深一步地推進,使書法藝術從表現自然到表現人的精神實現了關鍵跨越。⑤由此可見,人民群眾是書法創作的主體,書法離不開群眾基礎,是廣泛的群眾藝術。
(二)人民不是高雅藝術的反面
高雅的藝術能夠打動人,引領人,進而改變人。當今藝術圈,普遍存在著與人民群眾脫鉤,有些藝術家們創作出來的作品并不是為了人民群眾,而是為了一己私利,有“只為上展”者、有愛慕虛榮者、有高高在上者、有不可一世者。筆者認為,這些現象的存在在于藝術家的內心沒有裝下人民。他們往往將自己視為中心,視為高雅,將不能欣賞其藝術風格的人推之門外,絲毫沒有為人民服務這一說,甚至將廣大的人民群眾視為他“高雅藝術”的阻礙,甚至是反面。因此,深入基層,為人民服務,是書法藝術工作者的職責,也是文化自信的體現。總而言之,美應該是人類共同的追求,不受任何限制。明代項穆在《書法雅言》里提出了書法之美的最高境界:會于中和,斯為美善。⑥中和者,兼容也。美善者,大道也。由此可見,書法這一高雅藝術,應該兼容接觸過書法和未接觸過書法的廣大人民群眾,并在兩者之間大放異彩,方為大道。
(三)書法走進千家萬戶,方能經久不衰
近年來,以中宣部下發的《關于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做新時代“紅色文藝輕騎兵”的通知》為綱,中國文聯、中國書協開展了一系列的文藝下基層活動,比如“送萬福、進萬家”公益志愿書法活動,各地文聯和書協也紛紛響應,以書寫為方式,以活動為平臺,熱情宣傳黨的十九大精神。拉近了書法與人民群眾的聯系,開展文化扶貧,扎根人民,從人民中來,到人民中去,為人民而創作。筆者認為,這樣的方式方法對于豐富人民群眾文化生活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說明近些年來的文藝精神正在扎根基層,服務于人民,這是一個很好的導向。我們可見書法家們活躍于全國各個角落,車站、廣場、工地、廠礦、學校、農村等,不再是深居書房,進行個人獨自的孤芳自賞式的創作,而是將書法藝術進行普及,讓人民沐浴書法的陽光。書法家們將高超的書法技藝“貼進”千家萬戶的春聯上,翰墨留香,對于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無疑是一個有益補充,讓書家與人民群眾的內心也更為貼近。
三、書法應具備真情實感,要接地氣
電影《巴黎圣母院》中有兩個人物,一個是貌比潘安,風度瀟灑的法比,一個是奇丑無比的卡西莫多,那么,究竟哪一個美呢?很難做出判斷。書法也是如此,不能只看表面,應該要抓住本質的東西,才能做出正確的判斷,這里要求我們藝術欣賞者要提升審美能力,有些丑書未必就丑,有些工整的書法未必就是好書法。關鍵的一點是看書家所創作的書法作品是否流露出書家的真情實感。
(一)書家要有情感的表達
劉熙載在《書概》中云:“書,如也,如其學,如其才,如其志,總之曰如其人而已。”⑦書法應該要表達出書家的涵養、文學修養以及學養。宋代蘇軾曾云:我書意造本無法,點畫信手煩推求。也是一種“我手寫我心”式的豪邁,為的就是表達出自己的內心。其實,氣定神閑時與心情復雜煩亂時的書寫肯定不一樣。我們可以看被譽為天下三大行書的偉大書法作品,王羲之的《蘭亭序》、顏真卿的《祭侄文稿》、蘇軾的《黃州寒食帖》,所展現出來的書風完全不一樣,除去作者不是同一人這一區別之外,其中最關鍵的一點,在于書法家在書寫創作活動時的心情感受大不相同,《蘭亭序》是王羲之在與好友聚會、飲酒賦詩后的盡興之作;《祭侄文稿》是顏真卿追祭英勇犧牲的侄兒顏季明等顏氏親人的草稿,心情極度悲憤;《黃州寒食帖》則是蘇軾被貶黃州第三年時所發的人生感嘆。同一書法家在不同的心情下創作出來的書法作品也不同,比如:王羲之的《奉橘帖》和《喪亂帖》展現出來的面貌完全不同,前者圓轉輕盈,體態舒朗,給人的感覺是坦然寬松,心情輕松;后者書風跌宕起伏,急劇變化,給人的感覺悲痛不已,心情復雜。由此可見,書法作品的偉大在于書家要有真情實感的流露。
(二)書法創作要接地氣
書法創作不是閉門造車,要打開書房,漫步鄉野,或許有一陣清風徐來,讓我們豁然開朗,更能創作出無愧于時代的好作品。用書法反映出人民的現實生活,滿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要,我想,這是書法的實用價值,也是我們堅定文化自信所必要的一環。
結語:
纖纖乎似初月之出天涯,落落乎猶眾星之列河漢;同自然之妙有,非力運所能成。⑧這是唐代書法家、書法理論家孫過庭《書譜》中的一句經典論述。書法藝術來源于自然萬物,產生于人類實踐活動,也應該回歸到鄉間田野,在廣大人民群眾中普及傳播、生生不息。
參考文獻:
[1]彭吉象《藝術學概論》(第4版),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版。
[2]馮班《鈍吟書要》,見《歷代書法論文選》,上海書畫出版社,2014年版,第554頁。
[3]黃庭堅《論書》,見《歷代書法論文選》,上海書畫出版社,2014年版,第356頁。
[4]唐曉勇《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
[5]甘中流《中國書法批評史》, 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16年版。
[6]項穆《書法雅言》,見《歷代書法論文選》,上海書畫出版社,2014年版,第526頁。
[7]劉熙載《書概》,見《歷代書法論文選》,上海書畫出版社,2014年版,第715頁。
[8]孫過庭《書譜》,見《歷代書法論文選》,上海書畫出版社,2014年版,第125頁。
紹興文理學院蘭亭書法藝術學院 浙江 紹興 31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