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燕
摘要:中國新詩發展至今已有百余年的歷史,現代新詩以其形式自由、內涵情感豐富、音樂性節奏感強而備受人們的喜愛,學習新詩,既是語言的建構與應用,亦是審美的創造和思維邏輯的提升。因此,現代詩歌也成為了中學教材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然而,當前中學語文新詩教學情況不容樂觀,部分教師新詩課程意識淡薄,詩歌教學局限在語言框架里,學生籠統被動接受,缺失對新詩的興趣及美感體驗,導致現代新詩越來越“小眾化”。針對這樣的現象,本文將結合中學語文教材中的部分選篇,提出恰當的詩歌教學策略,以期為一線教師詩歌教學提供參考。
關鍵詞:中學;新詩;教學策略
一、中學新詩教學的困境
1.應試教育的功利性思想
應試教育最大的特點就是為了應付升學考試,即“考試怎樣考,平時怎樣教”。中學教材中雖然選有一定數量的現代詩歌,但在大部分地區,高考語文試題是不涉及現代詩歌內容的。因此,部分教師在進行詩歌教學時,并不是以培養學生的語言、審美、思維等核心素養為主要目的,而是將精力放在如何盡可能地在有限的時間內提高學生的分數,在這樣功利性的教學觀的帶動下,導致了現代詩歌教學的程序化、邊緣化。
2.教師新詩文本解讀不當
面對新詩,多數老師都存在“怎樣教”和“教什么”的困惑,因為詩歌的抒情表達與散文相像,部分教師會將散文的教學方法應用到詩歌教學中來,通過逐句逐段來鑒賞詩歌,使詩歌教學“散文化”,而與散文相比,詩歌的短小精悍更強調精致的審美,這種肢解式的教學破壞了詩歌的整體性,使學生不能從整體上感悟詩歌的美感,新詩“詩性”缺失,學生賞析詩歌時味同嚼蠟,索然無味,導致學生學習興趣低下。
3.中學生新詩鑒賞思維缺乏
部分教師在教授新詩時,將一些固定的套路生搬硬套到新詩的課堂教學上來,例如在講解《雨巷》這首詩歌,就是按照“解題-作者-寫作背景-段意-主旨-寫作特色”這個固定的套路來講解,機械地完成教學任務,毫無詩歌的美感,并未交給同學們鑒賞詩歌的思維和角度。因此,學生在面對一首陌生的詩歌時,除了所謂的“套路”、“模板”,并不知道該如何鑒賞詩歌。而學生也迫于升學的壓力,將大部分時間精力都用于應試考試的內容上,根本無暇顧及詩歌,更談不上鑒賞,自然缺乏新詩鑒賞的能力。
二、中學新詩教學策略
1.運用跨媒介手段,轉換教學方式
針對詩歌當前的教學困境:學生的學習興趣低下,詩歌鑒賞能力缺乏,再結合詩歌本身獨特的文體特征、詩歌陌生化語言的運用及學生理解起來比較費力等問題,傳統的詩歌教學課堂不能推動學生有效地學習新詩,因此可以在詩歌課堂上引入跨媒介手段進行教學??缑浇槭侵竷蓚€或兩個以上媒介形式之間的轉換跨越,例如在詩歌課堂教學上教師可以將與詩歌相關的音頻、視頻、圖片等結合文本教學,使學生在靜態與動態的融合中通過多種感官來豐富學生的情感與認知體驗,形象具體地感知詩歌的內容,突破理解障礙,體驗詩歌的美感。如在教授蔡其矯的《川江號子》這一課時,詩歌中有豐富的聽覺和視覺意象,例如“碎裂人心的呼號”、“回聲在震蕩”、“飛箭般”、“旋渦”等等,而這些動態的意象用靜態的文字呈現出來,學生很難產生共鳴,此時我們就可以利用圖像、背景音樂、視頻等媒介工具把這些靜態的文字轉化成具體可感的事物,給學生營造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從而喚醒學生的情感體驗。
2.現代新詩應注重比較教學法
錢鐘書先生認為通過比較才能“拈出新意”,而我認為,現代新詩也可采用比較閱讀的方法。新詩比較閱讀是將內容和形式相近或相對的一組詩來進行對比閱讀,通過不同維度、角度的對比教學,不僅能拓展學生的視野,還能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加深對文本的理解。例如《大堰河--我的保姆》這一課,這是一首抒情長詩,詩歌篇幅較長,學生初次接觸可能產生會畏難情緒,再加上詩歌中有大量的敘事成分和細節描寫,學生難以從整體上把握詩歌內容,此時就可以采用詩歌對比閱讀的教學方法,從發掘二者的相同之處和不同之處這個角度入手,讓學生自主歸納學習,更有助于學生詩歌鑒賞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的提升。對比篇目選擇的是選修課本中艾青的《雪落在中國的土地上》,理由是這兩篇詩歌篇幅相當,且在《雪落在中國的土地上》這篇課文課后導讀中明確指出與《大堰河--我的保姆》這一課進行對比閱讀。這兩首詩歌創作背景相似,都創作于20世紀30年代初期,可以引導學生結合艾青的生平來對比研究同一詩人在同一時期的不同主題的傳達,抑或是這兩首詩中都涉及到了“雪”這個意象,而兩首詩歌中“雪”要表達深層意義和作用又是不同的,可以進行對比閱讀討論學習。
3.新詩教學應具有邏輯性與成效性
誠然,任何一堂課的教學都應該具有邏輯性,但是在現代新詩教學的課堂上,卻往往不是套路教學就是知識點的冗雜堆積教學,這樣看似面面俱到卻也毫無成效性。因此,在新詩教學時教師首先要理出一條邏輯線出來,詳略得當有側重點,在學生的認知反范圍內增添教學內容,這樣才能最大限度發揮出教學的價值。
就比如《你是人間的四月天》這一篇新詩,首先應該明確這首詩歌是一篇非常溫暖且充滿愛意的詩歌,那么我們在教學的時候不僅要教會學生感受“美”更重要的是學會從哪些角度來鑒賞此類詩歌。這首詩歌的教學對于作者林徽因的介紹是必不可少的,讓學生知曉林徽因是作為新月詩派的代表人之一,深受聞一多先生的影響,提倡新詩的“三美”,即“音樂美、建筑美、繪畫美”,而這“三美”在這首詩歌中也是有淋漓盡致的體現的。鑒于九年級的學生在之前已經學過一些現代新詩,對于詩歌的“三美”也有一定的了解,因此,以此為切入點,以“三美”為主線進行教學。首先在“音樂美”上,針對九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不宜教授過難的知識,因此在此部分內容中,主要從“押韻”這個方面來組織教學內容,明確本文韻腳押“an”,“an”韻開口扁平,聲音呢喃,讀起來使人感覺委婉纏綿,聲調柔美且甜蜜,作者有意使這樣一個音調在詩文中反復出現,為的就是營造一種回環往復的韻律;接下來就講到“建筑美”,林徽因作為有名的建筑師,在其詩歌中將建筑與詩歌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教學可以展示林徽因的建筑成果的圖片,由此引入詩歌上來,從“句的勻齊”、“句式結構的多樣”及“長短句的運用”這三個方面來闡釋建筑美;最后繪畫美上,主要是從色彩的運用上以及五個小節分別描繪了五幅美麗的畫卷來組織教學內容。由此,有邏輯,有重心,使教學內容成線,才能最大程度地凸顯新詩教學的效果。
4.教師應樹立新詩課程意識,提高文本解讀能力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教師教學不能唯考試,不能帶有功利性的教學,不能因為考試考什么,就教什么。新詩作為中學語文教材的重要組成部分,就說明新詩對于學生核心素養的能力的培養具有重要作用,且高考試題越來越靈活,越來越注重對學生綜合素養的考察,以前語文課堂的一些答題套路答題技巧已慢慢不適應當前的考試,重視新詩教學,也是在培養學生的審美、閱讀、思維和鑒賞文本的能力,這種能力的養成是一個過程,教師要學會耐心等待并不斷引導,一旦學生能很好的掌握運用這種能力,就可以遷移到其他板塊的學習,語文學習能力提升,自然成績就提高了,語文教學事半功倍。
結語:中學生正處在一個如詩的年紀,新詩有助于幫助學生提高語文閱讀素養和審美能力,陶冶性情、涵養心靈。因此中學語文教師在詩歌教學時,要注重新詩教學質量,掌握新詩教學策略,引領學生發現詩歌中的美,使學生愛上詩歌,讓學生在詩情畫意中,成就詩意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