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紅霞
摘要:伴隨課程改革逐漸深化以及教學改革不斷地推行,數學教育也從原先的看“分”時期慢慢朝著培養小學生的數學思維轉變。老師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要積極創新和改革教學模式,采取科學的、多元化的、以及新穎的教學方式,在進行解決數學問題的時候,學生就能形成自己獨有的思維方式,還能提高其數學素養。
關鍵詞:小學生;小學數學;策略分析;問題解決能力
引言:
小學階段的數學是一門基礎的,并且還是實用性比較強的一門學科,數學教材中通常涉及了諸多與平常生活緊密相關的知識,因此就要求數學老師要引導同學們從生活中發現更多具有趣味性的數學現象,老師讓同學們自主思考、自主探究日常生活中一些具體的案例,既能培養小學生發現問題的能力,還能培養其解決問題能力。此種教學模式也比較符合新課改的要求,在數學課堂上要以學生們為主體,老師要發揮引領和引導的作用,不斷的啟發孩子們自己去思考和自主解決問題,進而讓他們在學習數學的過程當中能夠獲得知識,還能獲得快樂。
一、當前小學數學教學現狀
1.1過于重視成績,忽略了能力培養
當前,教學的重點還是以學生學習成績為導向。因此,老師在平常教學數學的時候,其仍然以成績的高低進行衡量孩子們對知識內容的掌握程度。不僅如此,不少老師受到應試教育影響比較深,所以在課堂中就會折射出來,比如,讓同學們熟讀和記憶數學概念和公式等,學生為了提高自己的分數,就會反復的練習各種數學題型。因為老師將重點放在他們的分數上,而孩子們對知識內容卻一知半解,所以沒有形成自己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能力[1]。
1.2以灌輸理論知識為主
伴隨新課改不斷實施,老師對培養小學生的綜合素質也在不斷地加深。但是,部分數學老師的課堂上仍舊存在著大量的灌輸知識,讓學生反復的練習數學題目,并且對不同的數學問題也沒有教授學生一定的解答技巧,進而很難形成“解決問題”教學方式,同時小學生的實際解決問題能力也無法得到提升。
1.3教學過程不夠完整
小學階段的數學教學既是一個復雜的過程,還是一個環環相扣過程,因此,要想提高數學教學質量,就要注重教學時的每個環節。但是,在具體教學數學的過程中,部分老師認為只要孩子們順利的將問題解決了,數學教學過程也就能夠結束了,然而在解決問題以后對學生解題思維及解決方式的反思卻不夠重視,認為這是孩子們在課下要進行的,并且也很少去監督[2]。
二、培養學生們解決問題能力重要意義
在學生學習數學知識時,不同層次的學生所面臨問題也是不一樣的,比如說部分學生看到不熟悉的問題,往往沒有任何的思路一籌莫展。但有的學生盡管有一些解題的思路,卻總會遇到很多問題,還不能正確的解題,通過深入研究這些學生在學習數學時所遇到的問題,我們會發現,在平時學習中學生沒有形成一個解決問題的策略意識,同學們太過于重視對某個問題的解答,卻忽略總結與分析解題策略,使學生學習時困難重重[3]。
三、具體措施分析
3.1幫助小學生建立數學模型
以往的數學教學方式過于重視教學的結果,卻忽略了學生學習的過程。在課堂教學中一些老師把多樣化的解題方式當作結論來講授,統一類型題目只有一種解題模型,因此學生們就失去了探索數學知識的能力,在實際解題的時候也只能對號入座,使得學生缺乏對數學知識進行逐步探究的體驗感。所以,老師就可以引導同學們不斷的探索先進的數學模型。
比如說,在教學數學的過程中,若是老師幫助孩子們建立好數學模型,并激發學生思維,那么就能夠有效地幫助他們減輕數學負擔,引導孩子們正確的使用數學模型,同時還能夠熟練的使用這一模式的運用。例如,在講授蘇教版六年級數學《用百分數解決問題》相關內容的時候,數學老師就可以運用學生比較好理解的一些例子來幫助其構建模型[4]。如“足球訓練中,小明同學一共射門10次,但是進了8次,那么請問小明射中的次數占總數幾分之幾?”或是“8是10的多少用%表示”,接著老師再以日常生活中所接觸的一些示例進行說明,如“一節火車廂一共坐了200個旅客,在某一個站點下了120人,那么請問下車比率是多少呢?”,學生們可以理解火車車廂內的人數,還能理解為什么要到站下車,這個時候老師要引導同學們建立數學模型,如下車的人數與總的人數相除所得到的比率,在學生理解了情景概念后,他們就能夠成功的建立相應的模型,進而在日后解決問題時還能自己構建和自己解決。
3.2創設生活情境
要想孩子們能夠有效和準確的把握數學題目的信息,老師就要為他們創設其比較熟悉的場景,讓孩子們從現實生活出發,不斷地去引導他們觀察生活、互動溝通、分析、以及推理等,以激發他們對數學課程的興趣。
比如說,在在講授蘇教版六年級數學《圓柱的表面積與體積》相關內容的時候,老師就可以創設生活情境,如“因為夏季天氣比較干旱,所以農村每家每戶都會買水桶來儲蓄水,以此解決農戶缺水的問題,那么請同學們結合自己所學習的知識內容,并聯系現實生活來提出相應的數學問題”。創設生活化情境符合孩子們認知規律。這時學生們也紛紛開始述說,如“水桶是圓柱體的,我知道一個水桶能夠裝多少水,我能求出水桶的體積等”,小學生從日常生活中就能發現問題,并且能夠逐步探究找到此問題解決的方法,還有效培養了他們的問題意識[5]。
3.3精心設計數學練習題目
受到以往應試教育影響,當前數學課本上的很多問題和考題之間是相脫離的,使得不少學生在運用數學知識的時候只局限在解決書面的問題上,對解決一些實際的問題能力相對較弱。所以,數學老師在鍛煉孩子們運用數學知識來解決生活實際問題的時候要多從日常生活的角度出發,并精心設計一些現實性的問題來引導同學們積極思考和積極解答,進而在長時間的訓練中就能逐步培養他們數學知識和實際問題進行轉換的能力。
比如說,在講解《工作時間×工作效率=工作總量》有關問題的時候,大多數小學生不能理解和掌握工作效率概念,那么在上課之前數學老師就可以組織同學們進行跳繩比賽,此過程中,學生能初步的認識規定時間還有總數的概念,在具體教學的時候就可以聯系比賽的場景,這樣學生就能更好地理解“工作效率”老師通過精心設計,能夠幫助學生們強化數學知識和實際問題進行有效轉換的能力[6]。
結語:
綜上所述,老師在教學數學過程中,要結合學生具體學習的情況來積極搜集和整理符合他們學習情況的一些生活問題,通過數學處理后將其運用在學生平常的問題解答練習中,以此逐步提高他們對知識內容運用的能力。同時老師還要激發同學們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的積極性,發揮其主體作用,進而讓其在解決實際問題過程中可以得到發展。
參考文獻:
[1] 劉芳. 淺析小學高年級數學如何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J]. 速讀(上旬), 2019, (003):72.
[2] 邱桂連. 淺析如何培養小學高年級學生解決數學實際問題的能力[J]. 考試周刊, 2019, (020):104.
[3] 吳岳峰. 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策略[J]. 科學咨詢(科技·管理), 2020, No.709(10):273-273.
[4] 李麗輝. 小學高年級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探究能力的有效措施[J]. 東西南北:教育, 2020(8):0138-0138.
[5] 黃菊香. 探析小學高年級數學解決問題解答能力的培養策略[J]. 讀與寫(上,下旬), 2019, 016(029):152.
[6] 連裕卡. 如何培養小學中高段學生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J]. 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學與研究, 2019, (012):104-104.
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實驗小學 213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