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西央宗 梁亮平
摘要:中小學構建信息化建設績效評價指標體系,需要政府、學校以及社會遵循一定的科學性、目的性以及全面性和綜合性特點,提出合理的構建對策,保證在實際操作中能夠發揮重要價值。墨脫縣目前實現了多媒體教育,且普及率達到90%以上,盡管在一些比較偏遠的鄉鎮都得到普及,但是,教師在教學中還習慣使用傳統的教學方法,且這種現象達到70%以上,很多多媒體的使用者為年輕教師,針對這種情況,在中小學信息化建設中還需要加強績效評價指標的分析,促使信息化教學得到普及。
關鍵詞:中小學;信息化;績效評價指標體系
在我國教育振興改革下,教育信息化發展進入新的階段,且學校的信息化環境建設投資也逐步增長。但是,從學校教育技術和信息化建設程度分析,各個學校和地區之間的發展差異比較大。所以,中小學構建完善的信息化建設績效評價體系,將為教育工作的有效實施提供重要參考。
一、中小學信息化建設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原則
第一,科學性。指標體系因為存在一定的目的性,在對指標體系進行設立的時候需要分析其科學性,詳細剖析教育信息化的發展規律能有效借鑒和學習信息化教育方面的知識,也能對具體指標詳細探究,不僅要體現出系統化特點,也要降低重復性。
第二,全面性。促使學校信息化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和形成,能使學校將其作為重要框架,所以一定要更全面,避免決策中出現一定失誤。其中,分析的內容為硬件設施、軟件資源、政策體系以及培訓體系等。
第三,綜合性和可操作性。指標體系具備綜合性特點的同時,促使各個指標的統一,保證為數據收集提供重要條件,還需要具備一定的可操作性,特別是具體指標的確定,要研究其中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能夠和當前的統計數字相互結合,確保統計的數據信息更準確。
第四,符合實際。構建指標體系需要結合我國的基礎教育發展現狀,避免在期間出現誤導性。在各個指標中能量化的需要量化,如果不需要量化也不要強求,且結合實際增加對比值量和非比值量的合理選擇。
第五,可延續性原則。指標體系的形成和完善,還需要隨著進一步的研究不斷調整和優化。我國的教育信息化發展還處于初級階段,其中的理論和實踐都在改變。在這種情況下,更需要對指標體系的內容進行更新,促使其符合實踐的發展需求,這樣也將實現在內容維度上的延續。在一定情況下如果發現延續性無法達到,將導致指標體系的意義得不到發揮[1]。
二、中小學信息化評價指標體系的結構
績效是人行為表現出的一種活動,實現信息化建設績效是學校信息化建設的主要結果。該結果的形成需要學校各個領導、信息化能力、思想觀念、教學觀念以及教學方法、教學資源等多個條件的優化和改變,信息化建設績效評價則就是對一些要素予以評價。基于此,在下文中對中小學信息化評價指標體系結構做出分析。
(一)硬件設施建設
在對學校的信息化發展水平指標進行分析期間,硬件設施建設為其中的主要部分。硬件設施建設指標中還包括多個內容。如,學生的評論計算機數量、教師使用的計算機數量、計算機的聯網率、多媒體教學中使用教室的比例、校園的總體建設水平等[2]。
(二)教師情況
為了對信息化技能水平進行分析,應用主體在其中發揮重要作用。教師在中小學信息化建設中發揮主導作用,不僅僅是信息系統的形成需要專業的信息人才,在績效評價中,也需要教師不斷更新自身觀念,促使信息化技能水平和教學能力的提升。在該指標下,還存在一些內容,如信息技術人員和教師的比例、教師的信息化技能培訓率等。對于教師的信息化技能培訓率,各個地區和學校都需要結合具體情況對其細化,比如,按照初級、中級以及高級的比例進行,也可以對各個學科的教師進行細化,這樣在不同的學科情況下將更加合理的研究出教師培訓率。不僅如此,該指標該存在非量化指標,如,教學中使用信息技術的態度、信息化教學觀念、信息化教學能力等,都能夠按照指標含義進行詳細的測量和評價[3]。
(三)學生情況
在小學信息化建設績效中,學生為其中的直接影響者,學生自身的信息化素質、基本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等都是主要思考的內容。這些作為二級指標,存在的內容還包括學生每周使用計算機的學習時間、學生對信息技術使用的技能水平、對信息技術知識的掌握程度、使用信息技術的態度以及道德修養等[4]。
(四)信息資源的建設和開發
在中小學信息化建設中,基于現代信息技術的使用,還需要對信息資源有效開發,保證能夠有效使用到學校的教學、管理等工作中,所以在學校的信息化教育績效指標構建期間,需要將信息資源的建設和開發作為重要內容,且予以各個方面的分析。如:分析教學資源的豐富性,結合教學課件、教學軟件的擁有率詳細探究,且將其細化到各個課程中,促使資源的分布。還需要研究教學資源的途徑是否多樣,重點分析教學軟件的開發比例和購買比例。也要研究其中的素材是否豐富,按照文本、圖片以及視頻的比例進行探究。還需要研究教學參考資源,詳細分析案例庫、教學論文庫等情況[5]。
(五)信息化設備使用情況
作為中小學信息化建設績效的主要指標,對信息化設備的使用情況進行分析能將學校的整體建設情況、開發能力等充分研究。在該指標測定期間,需要研究多媒體教室的使用情況、計算機課程的使用情況、多媒體素材庫的使用頻率等。
(六)管理情況
對管理情況的分析,重點研究學校的辦公管理、資產管理以及教學管理等工作。當指標體系的整體框架完成后,需要確定出各個指標的權重,并利用有效的績效技術予以分析。
總結:
基于探討,在中小學構建信息化績效評價指標體系,需要教育部門人員對學校實際的調查分析,予以每個指標有效評價,同時對其中的數據詳細研究,確保在總體上對學校的信息化建設績效工作全面評價。
參考文獻:
[1]張紅英. 中小學信息化建設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的研究[J]. 江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4(6):106-108.
[2]黃映紅. 中小學檔案信息化建設績效評價體系分析[J]. 文理導航·教育研究與實踐,2017(5):196-197.
[3]龍麗嫦. 論中小學教師信息化應用水平績效評估與指標構建[C]. //廣東教育督導學會2014年年會. 2014:136-147.
[4]趙福贊,李小龍,安娜,等. 農遠工程環境下信息化教學資源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的設計[J]. 軟件導刊·教育技術,2010,09(8):55-58.
[5]”城域教育信息化實踐應用的績效研究”課題組. 學校教育信息化水平評價指標體系的回歸分析[J]. 軟件導刊·教育技術,2010,09(7):44-46.
墨脫縣完全小學
墨脫縣中學 855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