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桂香
摘 要:數學是一門較為抽象且系統的課程,重點強調對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知識建構能力、發散思維能力、數感的培養。在學習的過程中,由于小學生尚處于智力與思維發展的初級階段,在進行題目訓練時極易出現各種類型的錯誤,這是不可避免的,作為教師,應當充分利用練習題的資源,分析易錯點出現的原因,并提出必要的解決策略,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策略;練習題突破;易錯點
引言:
易錯點是小學數學學習中對某些知識點較易產生誤解的知識點,主要是因為對知識掌握程度不足、認知能力不足而產生的一些矛盾點。練習題中的易錯點會在一定程度上打擊學生的自信心,阻礙順利學習。對此,教師要重視易錯點的講解和突破,充分了解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情況,并采取針對性訓練,以達到知識鞏固的目標。
一、小學數學練習題訓練中產生易錯點的原因
易錯點一般是教材中的一些重點和難點,產生易錯點的原因涵蓋了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數學知識本身的重難點,就小學生現有的知識能力水平無法精確掌握的知識點。學生在課堂中如果出現精力不集中的情況,很容易遺漏教師所講的知識點,并且這個時期學生的理解能力較弱,無法及時跟進教師的思維,就會出現無法全面消化知識點的問題,在做題時也會出現很多錯誤。或是因為注意力的不集中導致對新內容產生的誤解。
二是正常的遺忘過程。不管是小學生還是成人,都會存在知識點遺忘的情況,這是非常常見的一種認知行為能力變化。而作業題本身是對所學知識點的一種檢驗,是對知識的回顧,當學生遺忘了某個知識點,必然會在做題的過程中出現錯誤。
三是學生與家長對學習的過程產生誤解。大多數人認為數學的學習就是做題,做好了題就能掌握數學知識,這種思想是較為片面的。數學并非是簡單的計算過程,更重要的是對數感的培養,也是需要思考和記憶的學科,它能開發人的大腦,使其不斷運轉,不斷實現認知上的突破。錯誤的學習態度必然會使得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出現裂痕,做題也就無法準確。
二、如何利用練習題突破易錯點
(一)發現錯誤,展示錯誤
對于一個人的成長來說,錯誤是伴隨一生的,任何人都不可能完全避免錯誤。而不管是哪個時期發生錯誤,都是學生展示能力的最佳時機,如果一直讓錯誤隱藏到深處,學生也不會懂得“吃一塹長一智”的道理。通過發現錯誤,展示錯誤,讓他們在遇到錯誤時消除疑慮和對抗情緒,對有價值的錯誤進行巧妙運用,可以收獲意想不到的成果。例如在教學“按比例縮放圖形”這一課時,安排學生完成“依據4:1的比例放大三角形圖形并畫出”的練習題,部分學生能夠快速準確地完成,但仍有部分學生在放大圖形后改變了其形狀。于是教師可以趁此機會將錯誤的作業本投影在PPT上,然后分別讓這些學生講解自己的思維方式。需要注意的是,在面對學生的錯誤時,不能一昧地采取批評的方式,而是要轉變思路,讓他們自己發現其中的錯誤,這樣才能真正達到教育目的,加深他們的影響。本題的最終答案:先做出三角形的高,算出高擴大4倍后需要占多少方格,高的頂點則是三角形的一個點,然后觀察高的另一端左右各占多少方格,通過計算和分析最終得到答案,再依次連接。
(二)利用錯誤,糾正錯誤
數學教學是一個相對開放的活動,師生之間通過相互交流與探討,生成動態資源,如果學生對某道題感覺到糾結,那么錯誤的答案可能更有利用價值。對于教師來說,需要做的便是將這些錯題資源充分利用起來,將其作為鍛煉學生思維的關鍵點。例如,在練習中發現學生因審題不清而產生錯誤,就要提取錯題的關鍵信息,讓學生長記性。首先讓學生養成認真審題、讀題的好習慣,對于易錯題要多看幾遍,一邊看題一邊打草稿,如果是因為思維定勢寫錯了題,就要讓正遷移>負遷移。例如在講解“千克與噸”這個知識點時,可以設置一些練習題:5噸=()克,有的學生可能會寫出5000的答案,這主要是因為他們的思想產生了固化,知道“相鄰兩單位之間的進率為1000”,而因為沒有認真審題,錯將克當作了千克,所以出現了這種低級錯誤。又比如做萬以內的加減法這類練習題,如題596+56,有的學生會得到1256的答案,這是因為他們在列式計算時,將多位數X一位數的計算方法與本題混淆,從而得到兩位數與三位數相加得到四位數的錯誤答案。從這個案例可以看出,有些易錯點并非是因為知識本身的難度,而可能是因為學生將新舊知識混淆起來,做題不細心等。對于這類練習題,教師可以反復利用,讓學生復習舊知識,鞏固新知識,通過知識的遷移達到舉一反三的目的,讓學生牢牢掌握錯題的原因和思路。
此外,對于易錯題,一定要督促學生利用好易錯本,在每道錯題下面標注原因和解決思路,養成良好的習慣。在歸納整理錯題本的同時,可以讓學生之間相互傳閱,深入探討,總結經驗,將每位學生的錯題資源變廢為寶,成為打破錯題還錯的“魔咒”!
參考文獻:
[1]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利用練習題突破易錯點[J].吳爽,鮑小兵.科教文匯(中旬刊).2020(05).
[2]小學數學易錯題的出錯原因與解決方法[J].韓忠軍.延邊教育學院學報.201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