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日華
摘要:在新課程改革的影響下,關注學生的個性發展和需求,培育學生的核心素養已然成為當前新的教學方向。在如今,核心素養理念逐漸出現在了各個學科的教學中,對于生物這門學科,教師需要創新并突破自己過去不完善的教學模式,深入理解核心素養的要求,將教材中相對更加廣泛的知識內容通過多元化的方式進行全面的展現和表達。只有這樣,教師的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才能夠得到顯著的提升和進步?;诖?,本文詳細分析了核心素養下的高中生物教學探究。
關鍵詞:核心素養;高中生物;教學探究
引言
如今,社會對人才的要求日益嚴格。學生不僅要掌握課本上的內容,而且要提高自己的綜合能力。因此,在生物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也是非常重要的。對于生物這門學科,教師要掌握并熟練使用新穎的教學工具,而使自己的教學內容更加豐富,教學手段更加合理,不斷優化自己的教學實踐過程,使學生能夠通過教師的教學,而逐漸發現生物這門學科的重要意義和應用價值,進而能夠更加主動的對這門學科內容進行探索和思考。
1生物學核心素養概述
素質教育的深入發展下育人目標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要求學生不僅要掌握基礎的學科知識,還要促進身心健康和諧發展,注重從多方面、多角度下來培養學生,以此促進學生德智體美的均衡發展,在這種教育模式下,在學科教學中進行核心素養教學顯得尤為重要。核心素養即在學科學習的基礎上,進行知識內容的擴展學習,不僅使學科理論知識向實踐不斷轉變,而且還使學科知識得到了升華,內化了學科知識,使學生具備較高的社會適應能力。不同的學科由于學科特點的不同,所以核心素養培養的方向、目標有所差異,但是通過核心素養培養的模式下,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以及學習能力等都得到了全面的提升[1]。
2核心素養下的高中生物教學策略
2.1制定科學合理的教學目標
教師在制定教學目標時,要以核心素養作為參照。以“特異性免疫”為例,以往的目標是能夠熟練掌握課本知識。在核心素養的引領下,本課的教學目標有了明顯的變化:除了要掌握課本上的細胞免疫與體液免疫的內涵和過程,還要認識兩者的區別;既要通過自主預習明確特異性免疫的特點,又要通過小組合作的形式制作特異性免疫過程的圖解,從而更好地理解特異性免疫的過程;同時還要結合實際,將特異性免疫的知識應用到生活中來解決問題,培養學生學以致用的意識,知道特異性免疫是生物體適應性的一種表現形式,是人與病原體共同作用、共同進化的結果。相比以往的教學目標,核心素養引領下的教學目標要求更為全面和嚴格:不僅要求學生能夠自主學習,而且要求學生能夠進行小組合作學習;不僅要知道特異性免疫是人體與病原體的對抗,而且要知道免疫調節是人與病原體共同進化的結果。教師在教學目標的設定過程中,應當更多地關注學生,而不只是關注教學流程,要從學生的學習結果和反饋多角度判斷教學效果,使學生將所學的生物知識與生活聯系起來,真正做到學以致用[2]。
2.2在生物教學中融入科學思維
科學思維看待問題,解決問題的思路首先要求學生要尊重事實,通過生物存在的事實發展狀況來進行論證、推理,進而揭示生物學中存在的基本規律、發生的普遍現象。當然科學思維是建立在生物學科基礎知識的學習之上,在生物教學中首要任務是讓學生掌握基本的學科知識,在學科知識的基礎上來對某一現象進行概括、總結,找到其中的規律,比如對細胞知識的學習后,可以對構成細胞主要成分的元素、化合物等進行總結,讓學生明將具體的知識點轉化成整體的知識點,以此為進行知識的運用、辯證分析提供有利的條件。其次在高中生物學習中,涉及到進化、遺傳知識的學習,在學習的過程中會融入科學家對生物研究,他們在研究中會使用哪些方法,這些方法可以供學習學習、參考,并演變成自己探索生物科學的思維模式,比如類比推理法、假說演繹法等,這些都是學生可以學習的生物認知方法,通過學習之后將轉變成學生的認知思維,為學生之后的學科的深入學習提供了廣闊的認知空間。
2.3運用信息技術輔助教學
在高中階段,生物這門學科所涉及到的內容大多十分抽象,在課堂上很難進行直接的觀察,這些無法直觀觀察到的事物導致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十分困難。并且身處高中階段的學生,雖然其已經擁有了一定的生物知識基礎,但高中階段的課程也會隨著年級的逐漸增長,而變得越來越復雜、難懂。這便導致許多學生因為遇到學習上的困難,而產生放棄、退縮的心理。而隨著信息技術的逐漸發展,教師便可以通過利用專門技術進行教學,而使教材內的相關知識變得更加的形象、具體,并且這種方式在利用的過程中,也能夠增強師生之間的互動,還能實現知識內容的簡單化。通過這種方式,能夠使學生更加直觀、具體的觀察到生物教材內容中所描述的相關事物,并且在教材內容中,這些知識只能通過靜態的圖片或是抽象的文字進行表達,而教師利用信息技術便能夠使教學內容更加的生動、形象。例如,教師在講解“細胞的基本結構”這節課時,教師可以在課前通過網絡渠道去獲取相關的視頻或是動畫。通過這種動態的演示方式,能夠使學生更加清晰、更加直觀的看到細胞的內部結構。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可以先向學生講解相關的原理知識,即細胞的構成,讓學生能夠擁有一定的知識基礎上,再向其展示相關的視頻或圖片。這樣學生便能夠有目標、有方向的去思考相關的問題。在學生觀看相關信息后,教師可以通過提問讓學生將自己的看法和理解進行具體的表述,讓學生能夠在觀看過程中,通過自主的思考,對細胞的內部結構產生更加深層次的理解和認知[3]。
結束語
綜上所述,核心素養下的生物學科教學需要樹立科學的教學思維模式,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在生物課程教學中不僅要以教學大綱的知識學習為主,還要融入生命觀念、科學思維、科學探究、社會責任核心素養內容的學習,所以要求教師要改變教學模式,將學生放在重要的教學地位上,以此來不斷的提高自身教學水平,為培養學生生物知識理論轉化、生物知識遷移運用等能力提供有利條件。
參考文獻:
[1]裴紹坤,付雯瀾.高中生物核心素養下的課堂教學策略研究[J].高考,2020(01):55.
[2]任俊香.淺談基于核心素養的高中生物課堂教學策略[J].考試周刊,2019(95):147+149.
[3]喬亞玲,閔伶,鄧自發.基于核心素養的高中生物課堂教學策略[J].西部素質教育,2019,5(21):65+69.
安徽省安慶市宿松縣花涼中學 24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