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英語教學中,閱讀與寫作是不可分割的兩個部分,在語言學習和實踐中相輔相成、相互促進。教師要讓學生在語境中感知、理解和內化語言知識,逐步學會整合所學的語法、句型等知識點,把它們整合成一個有機的整體,提高寫作水平;要創建和諧的英語課堂,采用多元化評價方式,真正把閱讀教學和寫作教學融為一個整體,使其更符合現代語言教學的規律,實現學生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的雙提高。
關鍵詞:初中英語;閱讀;寫作;課例探究
中圖分類號:G427?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9192(2021)02-0003-03
引? 言
葉圣陶先生在談語文教學時說過:“閱讀是吸取,寫作是傾吐?!痹谟⒄Z教學中,閱讀與寫作也是不可分割的兩個重要部分。猶如人體的呼吸一樣,沒有語言的輸入,缺乏足夠的閱讀儲備奠基,學生是無法寫出內涵豐富、表達正確的文章的。讀是理解的技能,寫是表達的技能,都是借助書面語來發揮思維與交際的功能的。近年來,閱讀寫作一體化、以讀促寫的研究非常多。著名學者黃源深提出,寫作要與閱讀同步,把閱讀教學和寫作緊密結合起來。教師可以利用課本的精讀材料,讓學生寫一篇類似題材的文章,要求盡量使用課文中剛學到的詞匯、句式,鼓勵他們用得越多越好[1]。筆者聽過一節課題為“初中英語閱讀教學滲透寫作訓練”的課例,得到了以下一些啟發,課例分析如下。
一、教學過程簡述
本節課的授課內容是初中英語仁愛版八年級下冊閱讀課Unit 6 Topic 2 Section C。授課教師設計了以下教學活動:讓學生快速閱讀1a,1a講述的是Darren、Kangkang和Michael一起游天安門廣場走散的經歷,然后完成書本1b任務,即根據故事發展,按順序標出數字并核對答案。接著,教師要求學生再次仔細閱讀文章,完成書本第二個任務1c。1c是讀后理解題,根據文章內容判斷正誤。在核對答案的過程中,教師指導學生學會查找中心句及關鍵信息,并教授給學生閱讀技巧。接下來的教學環節是師生一起閱讀并分析文章,重點講解課文中的長難句、固定句、短語及一些連詞的用法,以選擇、填空、翻譯、造句等形式,讓學生熟悉并訓練它們的用法。講解環節完成后,教師要求學生按照Darren 旅游經歷的先后順序,以短語形式歸納出其旅游過程中發生的事,以達到熟悉文章主要細節的目的。在學生完成任務后,教師再次要求學生在課文中找出相關的形容詞或副詞來描述Darren旅游過程中的內心感受。
在這些任務完成后,教師開始呈現寫作任務:“Can you describe Darren's experience in Tian'anmen Square?” 教師讓學生以“experience”為關鍵詞,寫一篇題為“One of Darren's Experiences in Beijing”的英文作文,鼓勵學生多用剛從課文中學到的詞匯、短語句型,并給學生十分鐘的寫作時間。最后,教師選讀部分學生的作文,并要求學生課后修改自己的作文。
二、課例分析
(一)優點分析
在本節課教學過程中,教師在處理目標閱讀任務時,采用了略讀、細讀等策略,問題的設置由易到難,通過問題的導向,引導學生從整體把握向具體信息的逐層了解和逐步檢測轉變,進而了解文章的寫作手法。比如,第一步略讀,通過排列圖片先后順序,讓學生對事件發展的時間先后及所發生的事有初步的了解;第二步細節閱讀,教師適時地通過提問、強調等方式引導學生去關注目標詞匯,接下來通過選擇、填空、翻譯、造句等方式加深學生對語句的理解。
在完成以讀促寫這一目標任務時,教師能充分利用課文所提供的語境,以“experience”為關鍵詞,讓學生自己歸納出描寫Darren旅游經歷的短語。學生能找出“ride one's bike to...”“arrive at...”“be full of tour buses”“look for space”“push sb. in all directions”“step on”“push one's way out”“sit on a step”“see each other”“jump around”等短語。同時在找有關Darren的內心感受變化過程的形容詞和副詞時,一些學生也很快找出了“surprised”“worried”“sadly”“happily”。這為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提供了兩條線索:明線是Darren的旅游經歷,暗線是其情感體驗。這樣的安排不但能使學生在相對完整、前后關聯的語境中理解和記憶相關詞匯和語言知識點,同時還為接下來的寫作提供了關鍵詞,讓學生對這些詞的運用也會更有把握。
(二)問題分析及改進方法
教師在第一環節導入閱讀課時過于直接,沒有引出文本中影響學生閱讀的核心詞匯,應為學生搭建“腳手架”,幫助其掃清閱讀障礙。筆者覺得在處理這一環節時,教師可以通過呈現國慶節自己的旅游經歷,表達出“be full of tour buses”“look for space”“push me in all directions”“push my way out”等詞,通過聲情并茂地示范,讓學生對這些詞和寫游記形成初步的印象,同時會與自己的假期旅游經歷產生共鳴。這樣,學生的表達欲望就能得到有效激發,為后續的閱讀理解和寫作活動營造積極的情感氛圍。
在講解語言知識點時,教師所講的內容不夠精練,重點不夠突出,未能根據寫作任務的需要對知識點進行差異化處理,且講解所選用的例子、練習與課文話題、寫作內容無太大關聯。筆者覺得,教師可以把選擇、填空、翻譯、造句等練習活動變成寫作的準備活動,將相關題目的例子與寫作內容結合,以達到為寫作“添磚加瓦”的目的,另外,還要根據寫作的需要,對知識點進行差異化處理,不能平均用力、面面俱到、眉毛胡子一把抓。
教師布置寫作任務到完成寫作任務的時間過于倉促。寫作的基本過程包括構思、初步寫作、修改等基本環節。雖然之前的閱讀活動給學生提供了語言支架,但是在教師布置寫作任務時,學生并不能很快輸出語言,尤其是基礎中、下層面的學生,需要更多時間思考。這時,教師應給予學生必要的寫作指導。同時,學生列出的寫作要點,通常是詞組或簡單句,需要對知識要點進行細化和豐富,使寫出的文章更高級,具體方法有:使用高級詞匯,用上適當的復合句和固定句式。比如,教師可以設計這樣的句型轉換:
(1)The crowd pushed Darren in all directions./ Someone stepped on his feet.
While the crowd was pushing Darren in all directions, someone stepped on his feet.
(2)Darren pushed his way out./He couldn't find his friends.
Darren pushed his way out, but he couldn't find his friends.
When Darren pushed his way out, He couldn't find his friends.
(3)He raised his hand when someone called him.
He didn't raise his hand until someone called him.
在這樣的練習環節,學生能發揮自身的創造性,其合并的句子也會超出教師的預期,通過對比,合并操練,可以訓練學生使用復雜句的能力。這種半控制性的操練,提升了學生使用豐富句型的能力,使句式更多樣、信息更豐富。
教師對寫作活動的評價設計過于粗糙,而學生沒有明確的評價標準來給自己的作品打分,導致整節課有“虎頭蛇尾”之感。對此,筆者認為,教師可以給學生制訂具體的評價標準,如可以將中考的評分標準呈現在黑板上讓學生對照打分,或平時就可以規定,使用正確的長句、高級且有創意的短語和句式就可多得1分等類似的評價。當然,前提是在實施的過程中一定要避免學生寫出眼高手低的句子。像這樣的評價有兩個導向作用:一是鼓勵學生利用所學句型進行寫作,學以致用;二是激發學生有意識地去訓練自己寫長句的能力,豐富作文的表達句式。
此外,評價的標準也不要拘泥于學生自己或教師批改,可以采用多元評價方式。學生自主完成初稿后,可以開展同桌或小組討論互評,給對方打分。教師需要給學生提供評分標準和校對清單。校對清單包括內容、句式、語法、標點、拼寫、整篇文章的書寫和結構等。校對清單對于學生來說有指導意義。學生互評不但可以讓學生學到別人的優點,同時也會讓學生看到對方的不足,并引以為戒。相對于學生自評,學生互評更容易讓學生發現本人檢查不出的問題,而且在給別人打分的過程中,自己也在不斷地熟悉評分標準,今后在寫作過程中自然會養成注意校對清單中細節問題的習慣,避免犯低級錯誤。評分完成,學生自己修改、訂正完畢后,需要認真謄寫自己的文章。謄寫出來的文章應干凈整潔、錯誤減少、字跡工整、結構清晰,這會使學生對寫作充滿信心。
這時,筆者認為,教師有必要將學生的作品公開化、可視化。所謂公開化、可視化,就是把優秀作品張貼在班級的學習園地中,或者推薦到其他班級作為范文朗讀或張貼,有條件的甚至可以形成學生的優秀作品集。這些都是對學生極大的鼓勵。
結? 語
寫作活動可以加深學生對閱讀文本的理解,二者是相輔相成的關系。教師要讓學生在語境中感知、理解和內化語言知識,在運用中深度了解知識的用法,從而豐富學生的知識儲備,提升學生學習效果;要創建和諧的英語課堂,采用多元化評價方式,消除學生對寫作的焦慮感,強化其寫作技能,讓學生逐步學會整合所學的語法、句型等知識點,把它們變成一個有機的整體,真正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此外,教師應根據閱讀文本的特點、學生的語言水平來組織寫作訓練活動。任何一種教學方法均有其特定的適用環境,因此教師要思考如何更好地把閱讀教學和寫作教學互動融為一個整體,使它更符合現代語言教學的規律,進一步思考閱讀教學和寫作教學的本質,思考“語言輸入”和“語言輸出”的關系。對于如何做到閱讀教學和寫作教學更好、更優地滲透發展,我們還需進一步去思考和探究。
[參考文獻]
潘正凱.閱讀課第二課時寫作活動設計課例[J].中小學外語教學,2016(01):15-19.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9年度閩清縣教育科學研究“十三五”規劃專項課題“初中英語閱讀教學滲透寫作訓練的策略研究”(課題編號:MQ201911Z)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簡介:許婷(1977.12-),女,福建閩清人,本科學歷,一級教師,研究方向為初中英語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