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時代背景下,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發展,學校教改實驗如火如荼,致力于顛覆育人舊態,凸顯學生教育教學的主體地位。課堂上,教師嘗試采用探究、合作、自主型育人模式,培育學生創新探索、思考學習等能力,助其成為合格公民。但當前學生厭惡學習、“越學越累”的現象普遍存在,原因在于教師未能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學生學習仍處于被動狀態。本文探析了新課程改革下小學數學高效個性化預習策略,旨在點燃學生自學熱情,引領學生獨立思考、自主學習,進而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
關鍵詞:新課程改革;小學數學;個性化預習
中圖分類號:G427?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9192(2021)02-0055-02
引? 言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提出,教師應讓學生懷揣問題主動學習,重視學生的參與及思考,關注學生主動學習過程,體現以學生為主的育人觀念,為教育活動發展進步給予支持。教師如何幫助學生自主學習,助力學生掌握自學方法,已經成為教師亟須解決的重要教育難題之一。其中,“課前預習”作為學生學習書本知識的第一步,是其自我探索、自我理解、發現問題的過程,能為課堂上師生之間的互動提供條件,還能優化師生互動效果。基于此,小學數學教師應引領學生開展課前預習活動,使學生逐步養成預習習慣。同時,教師應根據學生實際學習能力轉變預習方法,使學生通過預習對所學內容有初步的認識,并在此基礎上參與教學互動,達到師生共創高效小學數學課堂的目的。
一、小學數學高效個性化預習的必要性
(一)提升小學生能力,助其成為合格公民
預習是學生用固有知識、個人經驗對新知識進行理解的過程,是學生學習知識及技能的第一步。良好的預習習慣不僅有助于學生自學能力、獨立思考能力、邏輯思維能力、認知能力的提高,還能激發學生學習小學數學知識的興趣。這對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數學成績有很大的幫助。在小學數學教學實踐中,教師引導學生進行課前預習,完全契合新時代社會發展對合格公民的要求,與新課程改革理念相符,為培育小學生終身受益的學習方法、思維模式、情感觀念奠定了理論基礎,同時有利于教師提升教學育人水平。
(二)提高學生學習效率,共創高效講堂
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將課前預習視為學生接觸、了解、求知的先決條件,確保學生了解小學數學教學內容,讓學生帶著對知識的熟悉感、親切感及疑惑學習思考、互動探究。為保障學生能根據自身個性化預習情況開展學習活動,教師需對學生預習結果加以評價,從而使學生明晰個人預習方式的優缺點,并在教師幫助下改進預習方式,賦予該方式個性風格。教師可以根據預習評價結果調整育人方案,找準授課立足點,實現小學數學教學資源優化配置、高效實現目標,將學生預習結果與教學動態關聯在一起,繼而有效提高學生數學學習效率,達到師生共創高效課堂的目的[1]。
(三)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營造快樂學習氛圍
在學生預習前,教師可結合下節課的知識點,創設一個游戲活動,在游戲中融入新課內容,讓學生帶著這個問題和疑惑來預習新知,并找到解決的方法。這樣,在新知授課時,教師就可以對學生進行提問,讓學生積極回答自己的解決方法,以及自己的解題思路。這樣既能讓學生解決游戲中的問題,使學生在學中樂、在樂中學,又能激發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快樂地學習。
二、小學數學高效個性化預習的關鍵
(一)賦予預習條理性
由于小學生學習能力有限,為保障學生順利完成個性化預習任務,教師應先幫助學生理順預習思路,讓學生有步驟、有條理地完成預習任務。例如,在教學“用方程解決問題”前,教師可先讓學生進行預習。為保障學生的預習效果,教師可安排預習任務,如“如何找到等量關系”“總結用方程式解決問題的步驟”等,從而幫助學生明確預習目的,使其找準預習方向、提高預習效率。為檢驗學生預習成果,教師可在黑板上寫出一道例題,引導學生運用預習知識列出方程,為教師調整教學方案提供依據。比如,快遞小哥在規定時間內將快件送達某地,若每小時騎行15千米,可早到目的地24分鐘,若每小時騎行12千米,將遲到15分鐘。請問規定時間是多少,騎行路程是多少?其中,學生列方程的過程,就是檢驗個人預習成果的過程。教師還可以以該例題為依托,幫助學生找到“等量關系”,解決學生預習時出現的問題,提高數學教學有效性[2]。
(二)加大知識遷移力度
因為數學知識具有系統性、關聯性,所以許多知識是學生在從前的學習中就接觸過的,因而教師可引導學生通過知識遷移提高預習效率。例如,在進行“分數除法”教學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回顧整數除法知識,基于二者意義相同,有些運算方法亦可通用,在分數除以整數時可按照整數除法來運算,如1/5÷5等,繼而使學生通過知識遷移有效提高預習質量。在學生進行知識遷移后,教師可進行適當的補充,總結分數除法運算規律,使學生加深對所學知識的印象。
三、小學數學高效個性化預習方略
(一)先學后教
教師在講授數學知識前,可先給學生充足的預習時間,除開展課上預習活動外,還可鼓勵學生運用閑暇時間預習第二天的課程,使學生養成課前預習的好習慣。例如,在教學“確定位置”前,教師可應用問題導學法,在學生預習前先提出幾個問題,如“你能用距離、方向等知識確定物體位置”“請根據給定距離、方向在平面上畫出行走路線”等,引領學生帶著問題預習所學內容。為賦予預習問題趣味性、實踐性,教師還可在黑板上貼一張囊括位置、距離等知識的彩色圖片,以引導學生觀察、畫圖、測量、交流,使學生在預習中獲得成功體驗,并對本節課知識有初步的了解。待學生預習完畢后,教師可以以問題為導向鼓勵學生大膽表達自己的意見,并到講臺上畫一畫,其他學生則負責判斷對錯或提出異議。教師在此基礎上開展教學活動,能賦予教學計劃生本性、靈動性、實時性,從而有效提升課堂教學效率。
(二)同伴互助預習
教師在了解學情的前提下,可以鼓勵學生開展同伴互助課前預習活動,組建互助型預習小組,同時注意各組成員(同伴)學情保持均衡。為照顧數學學習基礎較差的學生,各組會控制預習節奏,避免這部分學生未能吃透預習重點知識,而組內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可以負責解決預習中同伴提出的問題,確保同伴關系更為和諧、穩定、融洽,從而有效完成預習任務。這就需要教師在關注學情的同時,根據學生的興趣喜好、性格特點、綜合素養等因素進行科學分組。在同伴互助預習結束后,教師可以鼓勵學生以組為單位分享預習成果,使各組互相補充,彌補預習缺陷。同伴互助預習還能培養學生的責任感、自信心、溝通能力、協作意識等核心素養,在小學數學教學改革中較為適用。
(三)設計預習案
為突出本校數學改革特色,優化整合學生預習資源,教師可從低年級、中年級、高年級角度出發創編“校本化”、生本化數學預習案,以預習案為依托輸出數學知識,從學生的預習能力、預習態度、預習興趣、預習習慣角度出發加以干預,助力學生實現個性化預習目標,提高預習有效性。預習案與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發展動態關系緊密。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實際預習情況優化預習案內容,使之更具個性化、實效性,從而幫助學生完成數學預習任務。
結? 語
綜上所述,在小學數學教育改革過程中,引領學生進行高效個性化預習具有提升學生能力,助其成為合格公民;提高學生學習效率,師生共創高效講堂的積極意義。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賦予預習條理性,助力學生加大知識遷移力度,采用同伴互助預習、先學后教、設計預習案育人策略,使學生在高效個性化預習過程中不斷提升數學核心素養、獨立學習能力、協作互助能力等綜合素養。
[參考文獻]
吳慶慶.探尋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的途徑和策略[J].文理導航·教育研究與實踐,2020(02):138-139.
黃國林.分析分層異步教學在小學數學教育教學中的實踐思路構建[J].讀與寫,2020,17(02):178.
作者簡介:溫滿花(1979.2-),女,廣東紫金人,本科學歷,研究方向為數學教學、教學管理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