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其駿 熊雅君
摘要:隨著我國“互聯網+”經濟模式發展與創新,為滿足中小企業財務管理崗位需求,高職教育《財務管理》課程的人才培養和實踐教學也需要適應社會發展與進步。本文就“互聯網+”經濟模式下高職《財務管理》課程改革進行研究。
關鍵詞:高職教育;財務管理;互聯網+;混合教學
一、引言
隨著“互聯網+”經濟帶動整體社會創業浪潮,“互聯網+”模式滲透到各行各業,帶來中小企業一波迅猛發展,在整體經濟發展中扮演重要角色。當前國內中小企業發展面臨的核心問題依舊是欠缺長遠發展的持續性,其關鍵在于中小企業缺乏合理有效的財務管理。所以作為中小企業人才培養的高職院校,開設《財務管理》課程需要適應“互聯網+”模式下中小企業人才培養需求。本文基于中小企業財務管理實踐需求探索結合“互聯網+”下學生線上自學→線下“理論+實踐”→線上實訓的一體化教學模式。
二、課程教學現狀分析
(一)課程目標不清晰,教學內容偏離實踐
高職院校《財務管理》課程大都作為一門職業能力專業課,課程內容的設置多以以資本市場為背景展開,著重介紹上市公司財務預算、籌資、投資、流動資產和股票證券等環節業務的管理,雖然符合財務管理的系統全面性,但是存在以下問題:
1.高職院校培養對象更多定位于中小企業,課程教學內容與中小企業財務管理決策的問題產生偏離,學生所學知識脫離中小企業財務管理實踐。
2.中小企業行業差異和規模差異顯著,企業背景差異決定了中小企業財務管理決策不能僅僅依托于價值標準的財務決策,還要綜合考慮企業整體情況,例如企業行業特點、所處經濟環境、市場情況、企業社會責任等;這就要求課程培養目標要側重培養學生綜合全盤分析,解決實踐問題的能力,而非照本宣科式的運用模型公式代入企業財務進行數學計算。
3.“互聯網+”模式的發展促使中小企業經營模式的轉變和發展,互聯網和移動端的迅聯已經深深融入企業的經營各個環節;各種網絡融資平臺與便捷的融資模式的出現,企業采購、銷售等環節已經實現云端可視與快速響應,支付與收款也不在局限于轉賬與匯款,支付寶微信等快捷方式盛行,企業各項業務處理有些已經轉移到線上辦公模式。
(二)教學模式陳舊,教學手段單一
財務管理課程蘊含大量理論性的概念和公式,單純的課堂教學花費大量時間在講授理論知識和闡述公式上,剩余不多的課時留給學生,既要學習新型投融資形態和模式,掌握多形態下中小企業財務管理特征和側重點,又要進行任務實訓、案例探究和研判實際業務上。時間的制約使得教學難以全面系統的鍛煉學生解決實際財管問題的能力,培養敏銳的財務思維、管理意識。
在實踐教學中,一直以教師講授,學生聆聽為主,輔以多媒體、案例教學和課堂分析討論。較為枯燥的課程內容和以教師為主體的教學方式很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自主性,很難建立起以學生為主體積極思考探索學習,以最終形成相應財務管理技能為目的的教學模式,久而久之磨滅學生對于課程后續的學習熱情,很難有效的培養學生獨立處理問題,創新解決問題的意識。
三、基于“互聯網+”財務管理一體化教學改革思路
財務管理課程改革旨在通過課程,在專業方面培養學生財務管理技能,即財務管理在實務中的操作運用能力;在素質方面培育學生企業視角的財務管理意識、處理實務和創新解決問題能力。通過轉換課程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的位置,建立學生興趣,發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觀能動,有意識的去探索課程,借助網絡資源和信息技術,進行理實一體化的學習并最終達成課程目標。
(一)結合企業實踐需要,修訂課程目標和課程內容
課程目標取決于實務中企業的崗位需求,根據崗位實際工作需要,對課程的教學目標進行重新定義。
1.理論知識:重點強化時間價值、風險價值觀、企業籌資、投資管理和財務分析的內容,其他內容包括財務管理基本目標、環境、企業營運資金和收益分配管理、財務預算根據企業調研結果和崗位需求報告有選擇性對學生要求。
2.技能目標:熟練運用時間價值解決企業在籌資和投資工作中實際問題;當前經濟模式下能夠為企業提供資金籌集和渠道選擇意見的能力;能夠計算企業資本成本分析籌資方案的能力;能夠為企業提供項目投資現金流分析和評價報告的能力;能夠計算企業證券投資各項指標并分析投資收益的能力;能夠協助企業進行日常營運資金管理的能力;能夠協助企業參與利潤分配管理的能力;能夠對企業財務報表進行分析,計算各項評價指標,評價企業財務狀況和經營業績的能力。
3.素質目標:培養學生嚴謹的工作態度,企業視角下的財務意識,提高學生財務預測、財務決策能力和良好的心理素質。
在此基礎上,以課程目標為核心,結合中小企業財務管理崗位人才需求,修訂課程教學內容,引入中小企業財務管理相關內容,“互聯網+”新經濟模式下企業新型的管理方式、資金融通和支付方式等知識,貼近企業實際業務需要,學生所學能夠滿足崗位要求,深化知識技能和實踐的銜接。
(二)創新教學模式,借助互聯網資源豐富教學手段和教學資源
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的出現有效解決線下課堂教學枯燥與課時限制問題。借助網絡教學平臺和教學資源庫,教師可以將理論知識學習轉移至線上平臺進行,結合學生自學、教師針對性的精講、線上討論分享、課前課中課后知識測試等線上線下教學活動,全過程強化理論知識教學,增強學習連貫性和系統性。教學平臺的教學數據反饋與分析有效幫助教師摸清學情,貫徹以學生為中心理念,解決知識重難點,因材施教。
釋放的課堂時間,教師可以依托線上平臺,劃分學習小組,進行案例分享、業務推送、分享拓展閱讀等多元化資源,開展頭腦風暴、仿真實訓等教學活動,轉變傳統的教師主導為教師引導學生主導的課堂,提升學生學習自主性和積極性,提升學習參與度,加法學習興趣,獲得學習成就感和滿足感。實現時間和空間的高度銜接,提高教學質量。
現有線上教學平臺和資源庫已經能夠滿足混合教學的基本需求,例如中國大學MOOC、智慧職教等資源庫,教學APP包括藍墨云、職教云等已經成熟,可以基于平臺進行教學資源調用,保證線上資源。但是為了更好展現教學側重點和意圖,在互聯網大數據時代,教師應積極制作屬于自己的教學資源,包括視頻微課、課件、電子教材、拓展閱讀等,更有利于混合式教學開展。
(三)創新實訓方式,培養學生解決實踐問題綜合技能
依托于智慧生態實訓室、校企合作平臺、互聯網+財務云平臺、財務管理實訓平臺等,多維度進行任務實訓和仿真模擬實操。采用項目式、啟發式教學方法。引入工作任務,明確工作目標,學生帶著任務完成理論知識掌握,基于實訓平臺,獨立思考并嘗試解決實訓任務,初步嘗試后發現問題,在教師指導下查漏補缺,完成實訓任務,實現技能的養成;再借助校企合作平臺和財務云平臺,采用真實企業業務,進而進行模擬實操,建立崗位情景,形成工作代入感和責任感,培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反復錘煉技能,學習過程實際上就是崗位工作過程,學生實操后作業成果,就是工作成果,理實一體,課崗銜接。
階梯式的學習模塊,由淺入深、環環緊扣培養學生綜合能力,既強化了理論知識的運用,又打磨了職業技能,培養財務意識,有效的貫徹職業教育的職業性、實踐性和實用性。
參考文獻:
[1]張曉會.“互聯網+”背景下高職教育教學模式研究——以管理會計課堂為例[J].會計師,2020(10):76-77.
[2]薛楠.“互聯網+”背景下高職高專財務管理專業提升學生職業素質教育質量實踐路徑研究[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9,31(04):54-56.
[3]李孟珂.“互聯網+”背景下高職教育財會專業教學改革對策研究[J].廣西質量監督導報,2019(06):157.
(廣州番禺職業技術學院?廣州?5114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