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壽猛
摘要:色彩教學是美術教學的基礎,也是學生學習美術所要掌握的基礎知識。色彩感受能力實質就是學生對色彩的色相、純度(也稱彩度、飽和度)、明度的感知能力。在以往小學美術教學中,因美術課程沒有納入升學考試的范疇,故而教師也更多的將美術課作為單純的“繪畫課”進行,在課堂中多是讓學生簡單的涂涂畫畫,學生的色彩感受能力沒有得到較好的培養。如此,進入初中后,很多學生在學習素描、彩色畫時,不知道如何應用色彩,其美術表現能力沒有得到較好的培養。在農村小學美術教學中加強對學生色彩感受能力的培養,要注重立足學生的認知規律和美術課程特點,多引導學生直觀感受、體會,通過活動和練習而不斷提升學生的色彩感受能力,為其表現美而奠定基礎。
關鍵詞:農村小學;美術教學;學生;色彩感受能力;培養
美術課程是義務教育階段必修的藝術課程,是學校進行美育的主要途徑,也是陶冶學生的情操,提高審美能力,引導學生參與文化的傳承和交流的重要方式。然受應試教育觀念所影響,農村小學美術一直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尤其是在色彩教學方面不夠系統性,學生的色彩感受能力沒有得到較好的培養。在農村小學中加強對學生色彩感受能力的培養,要充分結合學生的年齡特征和認知規律進行。遵循從簡單到復雜、從低到高、由直觀而到抽象的原則。
一、豐富欣賞活動,引導學生感受色彩
色彩感受能力的培養首先源于學生對色彩的感受,換言之就是要讓學生在美術課程學習中多去觀察和了解色彩,建立起對色彩的感知能力。如一年級的小朋友對色彩的認知能力較差,只能分辨幾個較為單純的色彩,而隨著其感知的豐富,學生對色彩的認知也就逐漸豐富。結合農村小學美術課程教學實踐來看,要豐富學生的色彩感知能力(是感知能力而非感受能力),一是要注重引導學生欣賞大量的作品,二是要注重引導學生在欣賞的過程中說出自己的感受。
二、立足農村生活,引導學生感受色彩
在以往的農村小學美術課程教學中,教師更喜歡把美術從生活中剝離出來而向學生講授一些單調的美術知識,或是在課堂中讓學生按部就班地繪畫。其實不然,美術是一門藝術課程,藝術的根在于生活,美術課程和生活是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的。廣大農村有著得天獨厚的美術課程資源,孩子們每天置身于大自然中,青山綠水的自然景色,形式各異的家居裝飾和民族服飾都是取之不盡的素材。因此,在農村美術教學中,我們要充分利用好身邊的資源,引導學生從生活中去感受色彩,豐富其體驗,為其色彩感受能力培養奠定基礎。
首先,要擺脫教室的束縛,讓學生從教室中走出來,走入到生活中。在農村美術教學中,很多教師都是在課堂中讓學生涂涂畫畫,學生的思維反而會受到束縛,在色彩應用上沒有表現力。其實不然,在美術教學中讓學生從教室中走出來,到操場或學校的小花園中去完成繪畫,讓學生在觀察中畫、畫中感悟,學生會對色彩有更深刻的體會。如低段教學中對色彩認知的教學,雖然學生已經知道了什么是紅、綠、藍、紫,可在應用色彩進行表現時,發現自己所畫出的顏色卻不一樣了,此時引導學生對身邊的顏色,如花的顏色、葉子的顏色進行觀察,然后再嘗試表現,學生在觀察中很容易發現其實很多顏色都是混合而成的。
其次,要注重以生活為出發點,引導學生了解色彩知識。以色彩的明度對比的教學為例,如果是單純地給學生講什么是色彩明度,學生很難理解。而教學中引導學生觀察教室內墻壁的白色明暗、深淺,學生自己所穿衣服的色彩,學生對明度這一概念就會有更直觀的體驗。又如彩點拼圖的教學中,為讓學生點色彩組成規律,教學中引導學生從生活中挑選一些有顏色的小鵝卵石,然后在課堂中拼圖,在拼圖中感受點色彩的規律。這樣的教學直觀形象,可讓學生在實踐中更好地感受色彩,提升其美術表現能力。
三、遵循認知規律,引導學生了解色彩
五顏六色的色彩點綴了我們的世界,我們的世界也是因為有了色彩而變得更加美麗。結合小學生對色彩的感知能力來看,他們一般對色彩濃度較高的色彩較為喜歡,而不同學段其對色彩的感受能力又會有所不同。在農村小學美術教學中,我們就要正確把握好學生的色彩認知規律,然后再在教學中輔以相應的引導活動,促進學生色彩感受能力的發展。一般而言,一二年級學生能認知基本顏色,但還不能區別色彩,尤其是混合色彩。三四年級學生則逐漸能認知紫橙綠等間色,對色彩的明度和純度也有了一定的分辨能力。到了五六年級,大多數學生則具備了逐步的色彩表現能力,在應用色彩時會根據自己的喜好和個性而進行表現。
首先,在低年級美術教學中適宜以游戲類活動來因學生了解色彩。如引導學生玩吹畫活動,在活動中引導學生在白色的紙上滴上墨水,然后用吸管對著畫紙上的顏色吹氣,讓顏色分散開來,在活動中引導學生認識基本色,辨認多種色彩,培養學生的色彩感。又如通過小組活動而組織學生展開分辨活動,由小組成員出示色彩或描述色彩,其他同學猜。這樣的活動利于學生掌握色彩和色彩名稱之間的對應關系。對于低段學生,在引導其了解色彩時,要以活動為主,輔以游戲,更多的是要調動起積極性,讓其能在活動中主動參與色彩認知活動。
四、滲透色彩知識,培養學生色彩表現能力
在以往農村小學美術教學中,教師很容易走入這樣的極端,要么是直接不講色彩知識,就是單純地組織學生進行一些簡單的繪畫,要么就是只講色彩知識,而讓學生繪畫的時間較少,沒有注重在引導學生繪畫的過程中滲透色彩知識。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和認知的豐富,其對色彩的感受能力會逐漸增強,而教學中教師也不能讓學生停留在對色彩的認知上,而要注重引導學生從感受色彩過渡到表現色彩,這樣才能不斷提升學生表現美的能力。
首先,要注重在繪畫教學中滲透色彩知識,引導學生應用知識去表現。如色彩的烘托,先引導學生用大面積的綠色進行繪畫,然后再以小面積的紅色作為烘托,表現出“萬綠叢中一點紅”的色彩效果,從而讓學生明白色彩烘托的作用。又如冷暖的對比、色彩的搭配等,學生在繪畫時可能無法感受,教師在教學中就可結合學生的作品而向學生明確。如紅+藍=紫,然后再引導學生用調色板進行調色,感受其變化。
其次,要注重引導學生多去表現和創造。美術是藝術,而藝術是沒有明確的規則的,小學生的表現力本來就強,在小學美術教學中,作為美術教師,我們不應以死的規則去束縛學生,而要引導學生多去想象,多去表現。如在色彩的搭配教學中,有的學生就把多種顏色混合在一起,然后畫出豐富多彩的圖畫,學生欣喜若狂,不得不說,這樣的美術教學才會讓學生更好地感受并表現美。又如有的學生以“家”為主題,利用幾個簡單的顏色而表現房子、炊煙、小河等景象,這也是學生創造性應用的例子。
總之,色彩是小學美術教學的基礎,在農村小學美術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的色彩感受能力,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去感受色彩,逐漸建立起對色彩的系統認知,在感受色彩的基礎上去表現,這樣才能讓農村美術教學變得更加有效。在加強對學生色彩感受能力培養的過程中,要立足學生的實際,多引導學生欣賞,以農村生活為出發點,多引導學生觀察并學會去表現,這樣效果才會更好。
參考文獻:
[1]王寧寧;王云恒:小學美術色彩感受能力培養策略[J],新課程學習:上,2013年第8期70-70頁。
[2]徐林一:在小學美術教學中培養學生感受美的能力[J],廣西教育,2013年第1期87-87頁。
[3]李杏萍:如何提高中小學生對色彩的感受能力[J],考試周刊,2012年第12期177-178頁。
(麻栗坡縣楊萬鄉中心學校?663607)